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狼疮性脑梗死的早期表现,以提高对狼疮性脑梗死的警惕性. 方法分析了5例SLE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在发生脑梗死前已有神经损害表现. 结果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合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治疗,1例还应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溶栓.3例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出现肢体无力、抽搐、精神障碍等新发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警惕脑梗死的发生.短程大剂量激素冲击及CTX 治疗,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溶栓治疗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4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加清开灵治疗的疗效,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治愈率为90.0%,溶栓结合清开灵治疗能较好改善脑组织血液,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富慧 《医学信息》2007,20(9):1662-1663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为治疗组,另30例为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脑保护荆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包括:管理血压、血糖、降血脂及抗感染用药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氧化钠溶液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3.3%,治愈率达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葛杰  王颖  姚源  刘晔 《医学信息》2009,22(6):927-928
目的通过对38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应用环磷酰胺治疗.探讨治疗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38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分别进行论述。结果经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后,本组384例病例中,仅66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21例白细胞下降,35倒皮疹。并且以上症状均在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实施有的放矢的护理,取得较好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早期静脉溶栓能有效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做好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方法选取符合静脉溶栓的患者15例,通过早期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结果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塞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院前院内溶栓绿色通道,医护密切配合,提高患者对溶栓治疗的认知度、依从性,同时充分发挥患者潜能、促使患者得到最大化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发生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各41例.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血糖、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溶栓后24 h收缩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为高血糖、LA、溶栓后24 h收缩压、AF.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血管性痴呆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17例,占20.73%;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指导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观察其安全性。方法2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 ,发病时间为6~12h,均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 (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 ,并且PWI体积>DWI体积 ,给予尿激酶100万U一次静滴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尿激酶溶栓治疗无一例颅内出血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后很快恢复。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可以指导发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溶栓 ,临床疗效安全肯定。  相似文献   

9.
<正>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可发生于溶栓或抗凝药物治疗等之后。HT的发生,限制了溶栓治疗的应用,也限制了脑血管病的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自发HT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总结96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9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38例,总有效率89.1%.结论 尿激酶作为有效的溶栓药物,适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起效快,疗效显著,脑出血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157例经溶栓治疗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6例发生脑出血,脑出血发生率为16.56%;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 h)、糖尿病(有)、心房颤动(有)、溶栓后收缩压(≤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糖尿病、心房颤动、溶栓后收缩压低于140 mmHg、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16分等,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4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加清开灵治疗的疗效.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治愈率为90.0%.溶栓结合清开灵治疗能较好改善脑组织血液、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脑电信号特征,探讨样本熵算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频谱和样本熵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的EEG数据。分析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溶栓治疗有效的患者,Delta与Alpha频段的能量在溶栓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前后,溶栓有效患者的Delta频段的样本熵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elta频段和Alpha频段的能量,以及样本熵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评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电图;频谱;样本熵  相似文献   

14.
3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良  王传玲 《医学信息》2006,19(9):1616-1617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的基础上,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液灌流,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近年来,由于脑梗死抗凝、溶栓治疗的发展,CT及MRI的普及.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我们收集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水肿及组织损伤,从而改善预后。我院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对大脑中动脉(MCA)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MC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时间及阻塞部位血管再通和3个月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1M2段阻塞41例(61.19%),M3M4段阻塞26例(38.81%)。溶栓后阻塞血管成功再通47例(70.15%),其中M1M2段28例(68.29%),M3M4段19例(73.08%),M3M4段阻塞再通率似高于M1M2段,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时间在发病6h以内者13例(19.40%),阻塞血管再通10例(75.92%),预后良好9例(69.23%)。发病时间在6h以上者54例(80.60%),阻塞血管再通37例(68.51%),预后良好者30例(55.56%)。发病6h以内溶栓者的阻塞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较6h以上者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r=0.76)。6h以上溶栓易致颅内出血。结论MC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早期溶栓效果较好,晚期溶栓易并发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导管溶栓治疗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滤器保护下应用溶栓导管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重点.包括:一般护理、滤器植入术后护理、导管护理、溶栓药物治疗的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出现症状性肺栓塞,由于护理观察仔细,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例出现滤器严重移位,通知医师给予拔除滤器.置入的临时滤器106例均顺利取出,可回收滤器44例中41例顺利取出,3例无法取出改为永久植入.结论 细致、有效的护理可保证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的疗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288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厦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后预后情况。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天恢复良好者180倒,恢复差者108例。溶栓后颅内出血2例;6h内组和6~24h组患者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min和73min。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