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内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用圈套器或IT刀切除宽蒂大息肉前后使用止血夹钳夹蒂柄治疗大肠宽蒂息肉56例,随访观察术后出血、穿孔情况.结果 本组56例大肠宽蒂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并发症.结论 止血夹能有效防止切除宽蒂大息肉后并发的出血和穿孔.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大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吸引圈套法切除消化道息肉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法。然而部分病人息肉的形态为基底部宽大,另有部分病人息肉无蒂或体积较大,一次圈套的部位与息肉大小难以控制,因此成为治疗中的难题。我们采用内镜下吸引圈套息肉切除法(endoscopic aspiration snare polypectomy,EASP)成功地治疗了宽基、无蒂或体积较大息肉,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选择:(1)宽基息肉用圈套器直接圈套失败的病例;(2)无蒂息肉直接圈套时圈套丝离消化道粘膜太近的病例;(3)直径大于3cm息肉需采用分块切除的病例。 二…  相似文献   

4.
内镜活检确诊食管癌肉瘤5例探讨邢鲁奇例1女,58岁,内镜见距门齿23cm处有一2.5cm圆形肿物突出于粘膜表面,瘤组织松脆,易出血,诊断:中段食管癌,未取活检,术后见肿瘤为息肉状,2×2cm,带有细蒂。病理诊断:食管癌肉瘤。例2男,54岁,内镜见距门...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大肠息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法治疗宽基底或粗蒂的大肠息肉的价值。方法 将尼龙绳圈通过肠镜操纵把手套扎于息肉根部。结果 本组32例共40枚大肠宽基底或粗蒂息肉均一次性套扎成功,11枚同时加高频电切除。术后2周复查示30枚息肉完全脱落消失(含已用切除者),6枚部分脱落,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8.9%、15.8%、5.3%。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尼龙绳套扎法对宽基底或粗蒂的大肠息肉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小儿大肠粗蒂或宽基息肉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在静脉全麻下经内镜活检孔输送钛夹并钳夹于息肉根部,再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结果 60例全部麻醉情况良好,未出现任何麻醉意外;共66枚大肠粗蒂或宽基息肉均能成功一次性切除,术后1~3周内钛夹完全脱落,成功率为100%。所有病例术中未见渗血,术后未见出血及穿孔。结论静脉全麻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小儿大肠粗蒂息肉具有安全性高及疗效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息肉系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类型如何。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性、腺瘤及其它肿瘤等。息肉与肠壁的连接方式(有蒂、无蒂)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和颜色都对判断其性质,有无恶变倾向及治疗有关。经内窥镜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100例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及局部用药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器联合尼龙绳套扎和/或钛夹钳夹摘除大肠宽蒂、大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下宽蒂息肉先予尼龙绳套扎其息肉根部,再予高频电圈套器凝切;大息肉(直径大于2.0cm者)先予钛夹2-3枚在息肉根部钳夹,然后再用高频电圈套器分块凝切.结果: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788例、其中宽蒂、大息肉156例(宽蒂67例、大息肉89例),经予上述方法进行内镜下摘除,一次性切除息肉102枚(65.38%),分次切除54枚(34.62%),均获满意疗效,其中即刻出血2例(1.28%),立即给予内镜下血凝酶喷洒、电凝和/或钛夹,即时止血,无迟发出血.全部病例无1例穿孔.结论:经结肠镜高频电圈套器摘除消化系宽蒂、大息肉前给予尼龙绳套扎和/或钛夹钳夹息肉根部,明显减少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突破了以往内镜治疗息肉关于大小、宽蒂等禁区,避免了手术引起的创伤,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10月至1995年1月,我们应用内镜下结扎联合电凝切或单纯结扎方法,对3例上消化道粘膜小肿瘤及粘膜下小肿瘤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材料:应用OlympusXO20型胃镜,天津产内镜结扎器,PSD-10型高频电凝器及SD-8P圈套器。2.检查结果:3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45岁至70岁。食管下段粘膜下肿瘤及胃体上部粘膜下肿瘤各1例(分别为1.0cm×0.8cm及1.0cm×0.6cm),食管上段息肉1例(0.8cm×0.6cm)。2例粘膜下肿瘤术前活检病理结果均为炎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法治疗亚蒂或粗蒂大肠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的巨大大肠息肉患者33例采用结肠镜下尼龙圈结扎装置将尼龙圈套扎于大息肉根部,协同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本组33例亚蒂或粗蒂大肠息肉均套扎成功。术后2周复查结肠镜示:息肉完全脱落消失或残留少许蒂部22例,治愈率66.7%;其余11例(33.3%)息肉瘤体明显缩小均超过1/3以上,其中7例部分脱落,创面形成溃疡,再次行高频电切除,其余4例再次套扎,1周后协同高频电切除。所有病例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结肠宽基底或亚蒂息肉是一种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高频电切除等治疗手段优势互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肉瘤三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从 1990年 1月至于 1998年 1月共诊治 3例食管癌肉瘤病人 ,从临床表现、 X线钡餐表现、内镜表现、手术标本病理特点并综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例 1男, 49岁。吞咽困难 4个月就诊,食管钡餐透视:食管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病变以上食管扩张。胃镜:食管距门齿 35~ 38cm后壁球形隆起,表面糜烂周边粘膜粗糙,活检送病理检查,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少许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见息肉样肿物,大小约 3cm,亚蒂附着于食管壁;内镜下:肿瘤内纤维肉瘤成份基底见鳞状细胞癌,证实食管癌肉瘤。未经化疗随访 1年无复发。   例…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 ,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切除术[1] 。但该项技术对于宽基底或粗蒂的息肉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出血、穿孔的危险性。为了提高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治愈率 ,降低出血和穿孔的危险性 ,作者近来采用了尼龙圈套扎法对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进行了内镜下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住院和门诊经内镜检出的消化道宽基底和粗蒂息肉病人 15例 ,男 7例 ,女 8例 ,年龄 2 8~ 77岁 ,平均 4 9 7岁 ,均有上腹不适或腹泻、便秘病史。1.2 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位于食管、直肠…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1月至1997年8月,我院应用单孔道内镜,以粘膜套扎后高频电切除,对25例上消化道粘膜病变患者进行内镜下大块病变粘膜切除,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5岁。息肉患者18例,其中食管息肉9例,上段1例,下段8例;胃内息肉8例,胃体、胃窦部各4例;十二指肠息肉1例。息肉最小为0.5cm×0.8cm,最大1.5cm×2.0cm,均为广基、无蒂、扁平型,表面光滑或轻度糜烂。上消化道大块粘膜活检7例,胃体下部2例,胃窦部5例,其中病变范围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下金属夹联合高频圈套电切序黄治疗宽蒂巨大肠息肉的疗效,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 内镜下高频电切结肠息肉116例.对39例头端最大直径〉3.0cm.蒂粗〉1.0cm的巨大肠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切前,在基底部先使用金属夹钳夹(治疗组).对77例直径1.0-3.0cm.蒂粗0.8~1.5cm的息肉行单纯高频圈套电切(对照组),观察两组高频电切治疗过程中创面有无渗血、涌血、喷血和治疗后出血、穿孔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对组织损伤小,渗血、涌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镜下金属夹联合高频电切序贯治疗宽蒂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內镜诊疗中心就诊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EA型内镜下专用氩气刀,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根除治疗。其中,直径在0.2~0.8cm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切除治疗,直径在1.0~2.0cm的细蒂或粗蒂及宽基底大息肉行高频电切局部创面渗血,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临床治愈。其中,一次成功切除50余枚息肉2例,20余枚2例,10余枚3例,仅用圈套器一次成功切除结肠多发有蒂大息肉30余枚2例。术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的局部黏膜下气泡,1周后复查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APC结合高频电切在各种消化道息肉病变治疗中安全性好,可有效止血,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是在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直径〉2cm的直结肠大息肉在内镜下应用金属夹钳夹息肉蒂部后再行高频电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内镜下治疗直结肠大息肉46例,先应用金属夹钳夹息肉蒂部后再行高频电凝治疗,用Fujunin EC-2200型电子肠镜、金属夹推进器为Olympus HX-5QR-I(AE)、金属钛夹为HX-600-135、90,息肉蒂部用金属钛夹阻断血流后通过电凝电切法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结果 46例直结肠大息肉患者,共放置金属夹63枚(其中用1枚的28例,2枚的13例,3枚的3例),均获成功,所有切除病灶创面理想,未发现出血及穿孔并发症。术后2~3周金属钛夹自行脱落。结论本法适用于宽蒂息肉,特别是长蒂息肉更为适宜。此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经济,设备要求不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肠息肉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诊断的肠息肉住院患者4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息肉形态、手术方式、创伤面积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男性患者302例,女性194例,起病时临床表现为无症状(35.5%)、腹痛(12.5%)、腹泻(5.6%)、血便(12.5%),其他症状有便秘、大便性状改变等(37.5%).所有患者中有并发症者36例(7.3%),包括腹痛(0.6%)、腹泻(1.4%)、便血(5.2%)及发热(1.4%).分析发现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症组息肉较大,且多呈宽基底带蒂者(P<0.01),手术累计创伤面积也较大(P<0.01),EMR和ESD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单纯咬除或氩气刀灼除术以及单纯高频电切除术高(P<0.01).结论 肠息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息肉大小、形态、手术方式以及创伤面积有关,对于较大、宽基底且带蒂的息肉以及手术创面较大的息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对患者一般情况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操作个体化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技术切除对于2cm以上结直肠粗蒂息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均先用钛夹钳夹根部后再用电刀切除原钛夹钳夹处远端。结果在所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中均能安全切除,恢复良好,术后5d内痊愈出院,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肠镜下消化内镜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有效避免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