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疾病,1986年美国Gourley报道,在母乳喂养儿中高达34%。它的特点为:母乳喂养儿;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胆红素高于生理性黄殖(足月儿2周内大于204μmol/L,早产儿2周内大于255μmol/L);无贫血及其它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肝功能正常,体重仍然增加;排除了溶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母亲糖尿病、遗传性肝脏转移酶缺乏、暂时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窒息、产伤等;实验室检查: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计数正常,仅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母乳性黄疸又可分为早发性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新生儿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除了临床上对黄疸重视程度提高之外 ,还与母乳喂养率的提高及母乳性黄疸逐渐被认识有关。我院儿科自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10月用双歧杆菌制剂“金双歧”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重症母乳性黄疸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临床应用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诊断条件 ①母乳喂养 ;②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 (3~ 14d)发生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而消退 ;③黄疸程度轻重不等 ,以轻、中度为多 ,血清胆红素浓度 2 5 6 0~ 40 5 1μmol/L ,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④患儿一般状况好…  相似文献   

3.
母乳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母乳性黄疸 (breastmilkjaundice ,BMJ)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 ,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儿生后 34天发生的高胆红素血症除外溶血因素及其它疾病 ,称为早发型BMJ ,与生理性黄疸 (physiologicjaundice ,PJ)比较 ,黄疸出现时间及黄疸高峰时间均相似 ,但BMJ的胆红素峰值及黄疸持续时间均超过PJ。迟发型BMJ黄疸出现较晚 ,常紧接PJ而发生 ,亦可在PJ减轻后又加重 ,即胆红素峰值常在生后 714天出现 ,黄疸持…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实,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听力的损害。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其无任何症状,只表现为皮肤黄染和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了解母乳性黄疸对患儿听觉的影响,我们对12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苯巴比妥与尼可刹米联合治疗重症母乳性黄疸56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都会发生或轻或重的黄疸。新生儿黄疸大多属于生理性黄疸。占足月儿的50%,早产儿的90%。病理性黄疸少见,病因复杂。近年来发现一种介于病理性和生理性黄疸之间的黄疸。随母乳喂养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称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大多无需特殊治疗,我科收治的569例黄疸患儿,其中83例较重,胆红素〉12mg,/dl,1min胆红素〉200mg/dl,笔者采用了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联合停母乳喂养治疗,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现的黄疸,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在1860年Frerichs首次提出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有关,直至1963年Newman等发现母乳喂养是迁延性黄疸的危险因素之一,1964年Arias才正式提出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的概念,并证实暂停母乳喂养可减轻黄疸。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以及临床工作者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而成为近几年黄疸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相似文献   

7.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母乳性黄疸(breastmilkjaundice,BMJ)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Seidman[1]的研究表明,在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hyper-unconjugatedbilirubinemia,高UCB血症)的足月健康儿中,约03...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疽应早期干预,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60例母乳性黄疸儿分为门诊随访未治疗组和住院治疗组,并且进行远期跟踪随访、评分、对照。结果治疗组较未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但是远期观察均未发现体格、神经发育异常及智力低下等。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高峰期胆红素过高,有潜在性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核黄疸发生的可能,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标准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其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往往都有胆红素一过性增高,但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创建爱婴医院,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有关母乳性黄疸和母乳喂养性黄疸的理论在母乳喂养资料中已经阐述.本文旨在观察母乳喂养次数与早期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关系,以指导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一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胆红素脑病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6年2月至1997年6月,采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结合西医方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根据金氏高胆的诊断标准,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85umol/L,生后72小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04umol/L,早产儿>255umol/L,符合以上标准者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一、一般资料将病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最小30分钟,最大28天,新生儿ABO溶血症1例,母乳性黄疸综合征8例,重度窒息合并高胆红素血症3例,早产儿硬肿症…  相似文献   

11.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113,自引:0,他引:113  
母乳性黄疸(breastmilkjaundice,BMJ)于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等首先报告,其特点为母乳喂养儿,于生后1周左右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它方面正常。当时称这种高未结合胆红素为母乳性黄疸综...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月至10月我科收治母乳喂养儿110例,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20天至40天,均为足月儿,单纯母乳喂养,发育正常,精神食欲好,肝脏不大,血清胆红素自205.8μmol/L至398.6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肝胆彩超正常,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并除外其他如头颅血肿、代谢性疾病等所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均符合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米结合胆红素血症胆汁瘀积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是否存在胆汁瘀积。方法用酶法比色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用放免法测甘胆酸(CG),检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0例,对照组为年龄相配无黄疸的轻症肺炎患儿。结果5组不同病因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其血清TBA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及综合因素组的CG值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2),而围生缺氧组、溶血组及母乳性黄疸组的血清CG均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感染及综合因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儿提示并胆汁瘀积存在,感染可能是引起胆汁瘀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减少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发生的措施。方法:对母婴同室前后5年分别发生高胆的938例、772例新生儿进行病因对比分析。结果:母婴同室前5年发生高胆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感染(49.0%),母乳性黄疸(37.5%), 母婴血型不合(12.9%);母婴同室后5年发生高胆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母乳性黄疸(86.5%),感染(8.0%),母婴血型不合(4.2%)。发生高胆各病因在母婴同室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实行母婴同室是减少感染性黄疸的关键;改进母乳喂养是减少母乳性黄疸简单有效的方法;围产期早期干预是减轻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程度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以出生1周内为多,是由胆红素在血液及组织中聚集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一种疾病。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危及生命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做好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减少伤残,现将我院儿科自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母乳性黄疸家庭治疗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 ,母乳性黄疸也会出现胆红素脑病[1] ,为避免高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应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为探讨切实有效的家庭治疗方案 ,我们对 5 6例母乳性黄疸儿给予家庭治疗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1998年 11月~ 2 0 0 0年 12月门诊随访病人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就诊日龄 :15~ 2 1d 2 8例。~ 2 8d16例 ,~ 40d 12例 ,均为足月顺产新生儿 ,无产伤及窒息史 ,无头颅血肿 ,第 1产 5 4例 ,第 2产 2例 ,出生体重 2 .8~4.2kg ,平均体重 3.4kg ,均为纯母乳喂养 ,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92例新生儿根据母乳喂养情况分为纯母乳喂养组(研究组)和部分母乳喂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胎便初排、每日排便次数、胎便转黄、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研究组黄疸出现时间延迟,时间短、程度轻、黄疸发生率较低。结论母乳有轻微的通便作用,可有利于胎粪排出,有利于胆红素的清除,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18.
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63年Arias,Newman及Gross分别报道了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母乳性黄疫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求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疽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Schneider总结了1966-1985年所有英文文献,结果发现母乳喂养地血清胆红素大于ZO5umol/L(12mg/dl)的占12.8%(人工喂养儿为4.O4%),大于256卜mol/L(15mg/dl)的占2.O3%(人工喂养儿为O.33%),母乳喂养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机会明显大于人工喂养儿‘”。Maisels调查…  相似文献   

19.
综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科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3月应用思密达、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32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诊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6 0例 ,将其分成思密达、中药汤剂治疗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2 0~ 4 0d ,均为足月儿 ;血清胆红素 2 0 5 .8~ 370 .2 μmol/L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对照组 2 8例。两组性别、就诊时间、胎龄、血清胆红素等临床资料无明显著差异。二、诊断标准  1.均为单纯母乳喂养。 2 .皮肤黄染时间为生后 3~ 7d ,并逐渐加深 ,持续不…  相似文献   

20.
晚发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病率亦相应增高。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AB)作为反映肝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可能存在胆汁瘀积,为进一步了解晚发型母乳性黄疸(LBMJ)血清TAB变化,我们对1998年1月-2000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母乳喂养的39例LBMJ血清胆红素和TA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