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72-174
颈性眩晕是一种由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通过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总结,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发展史两方面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现状进行概述,总结目前国内外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不同之处,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2.
<正>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研究冯爱春等~([1])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魏德芝等~([2])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宋坤锋等~([3])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过对颈性眩晕近几年有关研究文献的总结,本文从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概述,旨在总结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病因较为复杂,中医治疗颈性眩晕方法多样且临床疗效较好。文章以文献为基础,探讨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药、针灸、推拿等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可行性,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有关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很多,但各家认识并不统一,其病机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厘清各种致病因素间的关系,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要观点,并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颈性眩晕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骨质增生、血管硬化、先天发育异常等内因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但在这些内因存在的前提下,寰枢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外因的刺激则可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且内、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6.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整脊手法与放松手法对颈性眩晕干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方法:选取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整脊手法组和放松手法组。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X线颈曲值、血液流变学分别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比较。结果:2种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生活、心理、社会适应、颈曲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但整脊手法组较放松手法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整脊手法及放松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肯定的疗效,但整脊手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症"临床上十分多见,由于主要表现为眩晕,常被误认为其它疾病,为此我们对眩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占眩晕病总数的40%,说明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之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的依从性。方法:指导颈性眩晕恢复期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及相应健康教育,3个月后随访,观察颈性眩晕的发作情况并进行护理分析。结果:颈性眩晕的发作次数、程度与依从性呈正相关,良好的依从性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就医次数。结论:颈椎体操锻炼对颈性眩晕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进行颈椎体操锻炼责在坚持。  相似文献   

11.
罗志洪 《河北中医》2012,34(3):405-406
眩晕是指以头目昏眩为主诉的病症,因颈椎退变或损伤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颈性眩晕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2009 -03-2009 -06,笔者采用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症”临床上十分多见,由于主要表现为眩晕,常被误认为其他疾病,为此我们对眩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占眩晕病总数的40%,说明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之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古典刺法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关刺结合温针灸疗法,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6例,占57.5%;好转29例,占36.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治疗前后ESCV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关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施氏伤科手法研究组和颈椎电牵引对照组,每组34例。评价治疗前后TCD中Vs的改变,以及进行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3周,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椎动脉Vs值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切效果,可以作为改善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富寅  许向东 《吉林中医药》2005,25(12):34-34
颈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症、颈椎综合症、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症、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手法并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手法联合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0例.结果 本治疗方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有效率达90.00%.结论 手法并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归纳和整理近年来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依据,并为临床进一步提高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7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诸灵军 《陕西中医》2002,23(6):545-547
目的 :根据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寻找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理想疗法。方法 :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风池及相应夹脊穴、推拿颈部、整复颈椎。结果 :经过 1 0次治疗 ,总有效率 97.4%。提示 :推拿结合针刺使眩晕得到快速而持久的缓解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试论颈性眩晕的针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其中以颈椎病所致最为常见。本文探讨了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诊断,提出以中医针灸的治疗颈性眩晕,并就针灸选穴组方和作用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方法:腹针、推拿、中药热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3%。结论:运用腹针配合推拿、理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