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长期疗效。方法: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4例14眼。平均年龄67.1岁。记录详尽的眼科检查结果,拍摄彩色眼底相,并行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在初诊及随后的复诊中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TTT的治疗参数为:时间1min,光斑大小2 ~3mm,激光能量650 ~800mW。随诊时间5 ~64mo,平均28.6mo。结果:在14眼中,典型性CNV有10眼,典型为主性有2眼,1眼为少量典型性,1型隐匿性CNV有1眼。共4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出血,均在短期内吸收。有1眼在治疗后立刻出现了黄斑无灌注区。多数患眼在随诊中可见渗出逐渐减少。在平均28.6mo的随诊中,14只患眼,有5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稳定,1眼视力下降。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在AMD患者中能封闭黄斑中心凹下的CNV,促进网膜下积液的迅速吸收,从而稳定患者的视力。它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典型和典型为主性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激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5.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6例16眼经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证实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4眼,病理性近视6眼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比较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以及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资料。典型性为主型CNV14眼,轻微典型性CNV1眼,隐匿性CNV1眼。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12眼,黄斑中心凹旁4眼。光动力学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结果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5±4.28)个月。1次治疗14眼,重复治疗2次1眼,3次1眼。最终患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不变8眼。FFA检查示CNV渗漏停止1眼,渗漏减少10眼,渗漏无明显减少5眼,渗漏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CNV复发3眼。仅1例在输液时发生光敏剂渗漏,但未发生光敏反应。治疗后视网膜一过性出血增加3眼。结论光动力学治疗为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CNV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治疗后短时间内复发,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采用前瞻性、盲法、随机化、多中心、平行组、阳性对照、非逊色性临床试验(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比较了采用15 mg醋酸阿奈可特(anecortave acetate)后部巩膜旁间隙注射与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PDT)首次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年的效果与安全性。来自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随着国外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的得出和临床应用经验增多,PDT治疗在适应证、疗效评估、重复及终止治疗标准、重复治疗间隔时间、安全性、联合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者。观察期限为24周。于第1次治疗后12和24周末进行复查。在首次治疗后12周,如发现CNV复发,则重复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底病灶及视力的改变。记录治疗及随诊中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32例患者入选,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31例(31只眼)。在24周的观察中,38.7%的治疗眼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视力提高或减少小于15个字母者占83.9%。首次治疗后12周,CNV完全无渗漏的为12.9%;有渗漏,但局限于原病灶区的为61.3%;渗漏有进展者为25.8%。首次治疗后24周,病灶和病灶周围萎缩区大小、整个病变区域的最大直线距离均比治疗前稍有扩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0.31,0.12)。由此表明,在治疗的24周中,患眼的病灶基本稳定,未见明显扩大。PDT治疗后未发现病灶瘢痕明显扩大。整个临床试验中,11例(34.4%)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7例(21.9%)为轻度不良事件,3例(9.4%)为中度不良事件,1例(3.1%)为重度不良事件。PDT治疗后24周,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用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而且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继发的典型CNV其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梁策 《眼科新进展》1996,16(3):182-184
老年性黄斑凹下新生血管的放射治疗广西玉林地区红十字会医院眼科梁策综述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欧美扣岁以上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AMD的发病随年龄而增加,65-74岁的发病率为11%,75岁以上为27.90l‘],在我国AMD亦已构成老年人主要致盲眼...  相似文献   

10.
使用光动力学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TAP)研究组报告1和2证实在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有显著的典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s)的患者中,使用静脉注射verteporfin(Visudyne;CIBA Vision Corp,Duluth,Ga)和光动力学治疗(PDT),其视力在统计学上有中度和重度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个别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等检查,确诊为中心凹下CNV29例(30只眼)进行Plyr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FFA、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DT对中心凹下CNV的治疗效果.结果 末诊视力提高10只眼占33%,稳定或不变者17只眼占57%,视力下降3只眼占10%.影像检查:FFA显示11只眼CNV无明显渗遍,OCT表现视网膜水肿吸收或减少,CNV反光团缩小并瘢痕化,16只眼渗遍减少,OCT检查强反射带变窄.3只眼渗遍增加,OCT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强反光团扩大,神经上皮再次水肿增厚,伴有视网膜层间出血.30只眼其中28只眼进行1次治疗,2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结论 PDT治疗中心凹下CNV对早期,病灶范围小的患者大多数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张青蔚  张风  马彦  周辉  严伟  熊颖 《眼科新进展》2008,28(12):890-893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上探讨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猴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机制。方法采用过量激光凝固破坏猴眼视网膜及Bruch膜,建立猴眼CNV模型,采用FFA证明CNV的产生;对PDT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CNV模型进行FFA、光镜、电镜检查;将正常猴眼和未作PDT治疗的CNV模型眼分别作为对照1、2组。结果治疗组中,经FFA证实PDT治疗后1个月的CNV渗漏几乎停止,PDT治疗2~6个月CNV再次出现渗漏,程度较对照2组均有减轻。光镜、电镜下PDT治疗后1个月时CNV内有红细胞形成的血栓,并见CNV的内皮细胞增生。PDT治疗的非CNV区的视网膜解剖结构与对照1、2组相比在光镜、电镜下未见明显损伤。结论PDT治疗猴眼CNV模型是有效的,从病理组织学上证实了PDT治疗CNV主要是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PDT治疗对病变浅层及其周围的视网膜组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治疗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中,行verteporfin(Visudyne)光动力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MD患者基线病损组成对视力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光凝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方法:用氩激光对27例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光凝治疗并与24例未行光凝治疗黄斑部脉络新生血管作对比观察。结果:经光凝27例中有三例在16月后光凝边缘再度出现新生血管,未行光凝24例中有20例脉络膜下新生血管扩大趋势。结论:对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首先选择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indocyaninegreen-mediatedphotothrombosis,IMP)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 选择特发性CNV(idiopathicCNV,I-CNV)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伴黄斑中心凹下CNV(AMDwithsubfovealCNV,A-CNV)患者共360例(432眼),分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组(PDT组)、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组、IMP组、IMP+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VTA)组及对照组。通过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CNV的消退情况,观察视力的变化,比较各种治疗效果。结果 各组A-CNV患者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I-CNV,PDT组、TTT组、IMP组、IMP+IVTA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13±0.11、0.09±0.12、0.12±0.14、0.19±0.15、0.10±0.12,各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CNV,各组治疗前后具体的视力变化分别为0.23±0.14、0.13±0.10、0.18±0.09、0.19±0.11、0.03±0.0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治疗组较其余各组可获得最好的视力效果;IMP联合或不联合IVTA的疗效其次,不如PDT组;TTT治疗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治疗效果最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P是一种治疗CNV的更为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适合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性疾病患眼早期中心视野光敏感度的改变。方法 :对 2 3例 (2 3只眼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PDT治疗 ,其中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 16例 (16只眼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例 (5只眼 ) ,高度近视 2例 (2只眼 )。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 ,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Octopus10 1型全自动静态视野仪M2黄斑阈值测试程序和 32阈值测试程序 ,对各患眼中心 10°及 30°视野平均敏感度 (meansensitivity ,MS)及平均缺损 (meandefect,MD)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PDT治疗后 3个月 ,2只眼 (8 70 % )视力提高≥ 2行 ,其余各眼视力无改变。与PDT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黄斑区 10°MS、MD均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 ,但 7天、1个月及 3个月中心 30°视野M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 <0 0 5 ) ,MD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PDT治疗CNV性疾病早期可有效改善黄斑区外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19.
维替泊芬治疗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维替泊芬治疗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例。方法:介入式个案报道结果:1例患者,32岁,确诊为右眼脉络膜骨瘤伴发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前视力20/80,N24。该患者右眼接受2次光动力治疗(PDT),治疗后12mo视力为20/200,CNV完全消退。结论:对于脉络膜骨瘤伴发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PDT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验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使用Verteprofin光动力疗法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设计:前瞻性研究,非可比性病例系列。方法:在诊断CSC有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后,24例患者的26只眼使用了verteprofin光动力疗法。随访患者2~3个月后,如果分析其荧光血管造影的结果认为有必要,则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平均的观察期是22.2个月(范围6~36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