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9例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原始数据在心动周期的40%~80%时相上进行图像重组。对直径>1.5mm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3分为满足临床诊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扫描时所有患者心率33~108次/min,平均62.2次/min。心率波动0.2~46.9次/min,平均4.4次/min。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的图像占93.9%。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显著相关。心率<69.7次/min及心率波动<15.7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心率<63次/min时,舒张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心率>67次/min时,收缩期重组的图像质量佳。重组时相窗从舒张期切换至收缩期的心率范围为63~67次/min。结论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心律患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0例心率在80~100次/min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R- R间期30%~50%进行前瞻性窄窗扫描3个心动周期,对照组按R- R间期30%~80%进行常规扫描3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辐射剂量值由设备自动计算。结果可评价血管段和优良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总节段、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和旋支(LCX)的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CA和LCX与心律波动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 =0.41、0.47)。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7.63±3.29)和(12.85±2.7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5)。结论窄窗扫描技术可应用在心律波动不大的高心率患者,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对13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其中心率〈60次/min者40例(A组)、60~65次/min者30例(B组)、65~70次/min者36例(C组)、〉700次/min者70例(D组),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评价各组重建图像质量。结果A、B、C、D组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检查成功率分别为95%、93.3%、83.3%和50%,右侧冠状动脉分别为90%、93.3%、77.8%和50%,D组各冠状动脉节段检查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认为冠状动脉MSCT检查前心率调整〈65次/min即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保持检查过程中心率稳定(变化〈30次/min)有助于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重组技术在冠心病患者心率过快和心率波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6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据心率程度及波动范围分为四组,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以优化重组技术评估各组各支冠脉可评价率。结果四组自动重组后各支血管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组优于其他三组( P<0.01);再次优化重组后各支血管图像质量比较,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动重组和再次优化重组后,B、C、D组各支可评价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64层螺旋CT优化重组技术可有效提高影像图像可评价率,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检查前有效控制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可评价率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两组心率≤65次/min各100例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运动伪影影响分为优、良、差,使用剂量长度计算各自的有效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8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10.16±1.09)mSv(P<0.01);前瞻性组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和非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为95.2%(1165/1224)和4.8%(59/1224),与回顾性组的94.1%(1186/1261)和5.9%(75/1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诊断质量的影像,是切实町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运动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临床中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且同意参加试验者34例为试验组,根据两次扫描心率变化分为三组,A组:≤5次/minBMP,B组:6~10次/minBMP,C组:〉10次/minBMP。分别测量心脏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间的距离,计算两次扫描的距离变化差。回顾性收集同期64SCTCA资料完整者137例为临床组,根据心率波动程度分成三组:Ⅰ组:0~2次/minBMP,Ⅱ组:3~6次/minBMP,Ⅲ组:〉7次/minBMP。按5分法评价不同心率波动情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两次扫描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的间距差以舒展期变化较大,同收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越大,距离的变化值也越大(P〈0.05)。临床组137例患者共有83.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率波动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变化越小图像质量越好(P〈0.05)。结论心率波动时数据匹配错误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的根本因素,稳定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5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为心率≤75次/min,第二组心率为76~100次/min,第三组为心率100次/min。分别对每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第一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6%,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6%,第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9%,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8.5%,第三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3%,能够满足诊断率为96.8%。结论 256层螺旋CT对高心率的适应性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成像中心率波动幅度对冠状动脉运动追踪技术(SSF)算法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CT扫描的2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率波动幅度进行分组,3~5次/min为观察组A组,6~8次/min为观察组B组,2次/min以下与无明显心率波动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节段下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组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组的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低于左冠状动脉优良率。结论 SSF能够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对老年人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老年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检查时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58例,心率70次/min,平均64次/min;B组55例,心率70~79次/min,平均74次/min;C组24例,心率80~88次/min,平均85次/min。采集的原始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RCA、LM、LAD、LCX)的CT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按照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3分以上认为图像质量合格,达到诊断要求。结果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比率分别为:A组96.6%(224/232),B组92.7%(204/220),C组83.3%(80/96)。经χ2检验,A、B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28,P0.05)。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在一定程度内适当放宽对心率的要求(≤80次/min),图像质量仍可基本满足诊断需要,是一种筛查老年人冠心病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行CCTA检查的126例患者,按照扫描时同步记录心电图的最高心率分为≤65次/min组(82例)、66~70次/min组(25例)、>70次/min组(19例),比较3组图像可评价率,并对比初始图像与再重建图像可评价率。 结果≤65次/min组图像可评价率(98.78%)高于>70次/min组(57.89%)(P<0.05);66~70次/min组图像可评价率(92.00%)高于>70次/min组(57.89%)(P<0.05);再重建后图像可评价率93.65%高于初始图像(R波后)83.33%(P<0.05)。 结论心率低于70次/min时图像可评价率较高,高于70次/min时可显著影响图像质量,此时应用心电图编辑、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技术能提高CCTA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两组病例的对比研究,探讨控制患者检查前的心率和效果。方法: 基础心率大于70次/min的患者654例,分为药物干预组352例和心理干预组302例,进行不同的心率干预措施后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将两组患者的心率控制效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图像后处理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口服倍他乐克减慢和稳定心率后, 340例(96.6%)心率降至70次/min以下,12例(3.4%)口服倍他乐克者未降至目标心率。352例患者中有347例(98.8%)的整体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心理干预组127例(42.0%)经过给予心理护理后心率降至70次/min 以下,154例(58.0%)未降至目标心率。302例患者中266例(88%)能满足诊断要求。控制组图像后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2±5)min,对照组图像后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8±6)min。结论: 倍他乐克可降低心率明显提高冠状动脉CTA的成像质量,药物控制心率优于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BACKGROUND: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coronary angiography has demonstrate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and image quality. Dual-source CT provides a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studied by DSCT (DEFINITION,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Forchheim, Germany). A contrast-enhanced volume dataset was acquired (two tubes, 120 kV, 400 mAs/rot, collimation 64 x 0.6 mm). Datasets were evaluated concerning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es and validated against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 In 44 patients with a heart rate > or =65 beats/min, 566 of 616 coronary segments were evaluable (92%), whereas in 56 patients with a heart rate <65 beats/min, 777 of 778 coronary segments were evaluable (100%, p < 0.001). On a per-patient basis, 93% of patients (> or =65 beats/min) and 100% of patients (<65 beats/min) were considered evaluable. By classifying unevaluable segments as positive for stenosis, per-patient sensitivity was 95% (19 of 20) for heart rates > or =65 beats/min and 100% (22 of 22) for heart rates <65 beats/min. Specificity was 87% (21 of 24) versus 76% (26 of 34), and overall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91% (40 of 44) versus 86% (48 of 56). None of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imilarly, no difference in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found in per-vessel and -segment analyses. CONCLUSIONS: In 100 patients studied without beta-blocker pre-medication, DSCT demonstrated slightly lower per-segment evaluability for high heart rates but no decrease in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及其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或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者400例,均行CTA冠状动脉检查,其中53例行DSA冠状动脉造影;由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采用分级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15节段.结果 CT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共5 793个,其中评分为4、5分5 691个(98.24%);与DSA比较,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3%、特异性为93.75%、敏感性为94.59%.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为0.868.256层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在不同心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A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可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主要节段影像,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特异性、敏感性较好,且不受心率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冠状动脉256排CT成像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68岁。先行冠状动脉256排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阳性。冠状动脉256排CT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40.00%,特异度98.18%,阳性预测值88.89%,阴性预测值81.82%,正确指数38.18%,符合率82.67%,KAPPA值46.2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性优于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CT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45例应用64排螺旋CT疑诊为CAD的糖尿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评价64排螺旋CT在CAD诊断中的价值。对3568支冠状动脉血管进行选择性CAG检查,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与C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显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项可靠的CAD诊断方法,作为一项非创伤性检查技术,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率与P波振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受24 h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的患者最快、最慢心率的Holter截图245例,分别测量心率和P波振幅,计算不同心率范围P波振幅的平均值,比较均值之间的差别,分析P波振幅改变的原因。结果心率超过120次/min时的P波振幅与120次/min以下有显著差别。P波振幅增大与右房肥大、肺动脉高压相关性较弱。结论心率大于120次/min的P波振幅增大多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