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白大衣高血压与隐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方法 入选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查体人员327例,其中理想血压者157例,隐性高血压患者92例,白大衣高血压78例,所有患者均行心脏、颈动脉超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白大衣高血压组患者空腹血糖及体质量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而低于隐性高血压组患者,P<0.01或P<0.05;白大衣高血压组患者诊所测量血压显著高于隐性高血压组及理想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白大衣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IMT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组而低于隐性高血压组,P<0.01或P<0.05.结论 与理想血压组患者相比,隐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组患者均存在显著的靶器官损害,且隐性高血压组较白大衣高血压组严重.  相似文献   

2.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对232例已经接受服药治疗并且至少伴有一个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累及靶器官损害数目和并存心脏、脑和肾脏临床状况分为3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靶器官损害数目与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和血压负荷增高密切相关,靶器官损害累及3个器官与累及1个器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存脑血管疾病组夜间平均舒张压增高显著,并存心血管疾病组和肾脏病变组的患者以24 h平均收缩压增高和血压负荷增加显著,并存临床状况的患者,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并存心、脑和肾临床状况组分别与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血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数目越多;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于并存临床状况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为临床干预这类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54例,根据门诊血压测量结果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持续高血压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98例和理想血压组200例。比较3组血压变异性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高血压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理想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高血压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明显高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吸烟比例明显低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血浆神经肽Y(NPY)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浆NPY在EH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作用及在EH靶器管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选EH患者115例,以左室肥厚、脑卒中与肾功能损害为靶器官损害,其中伴有左室肥厚者21例,伴有脑卒中者13例、伴有肾功能损害者11例,为单一靶器官损害组,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靶器官损害者19例为联合靶器官损害组,余下51例为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NPY的血浆浓度.结果 1)EH患者血浆NPY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血压级别之间血浆NPY浓度亦存在显著性差异(F=76.717,P<0.01),且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而升高.血浆NPY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86,P<0.01).2)单一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联合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与单一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NPY可能与EH的病理生理进程以及EH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检测血浆NPY浓度可作为评价EH进程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60~80岁老年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n=75)和单纯高血压组(n=75),对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两组的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因素。结果靶器官损伤组的血压负荷值(BPL)尤其是夜间的血压负荷值(63.31±13.26)%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2.32±11.8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器官损伤组的昼夜节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血脂、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质量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合并心血管疾病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重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夜间血压负荷值,以最大限度降低对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将12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2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结果 两组24h平均收缩压、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夜间平均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h平均收缩压、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夜间平均舒张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平稳降压有利于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高血压、代谢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其靶器官受损情况,评估靶器官受损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住院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其是否合并代谢性疾病及高血压与代谢性疾病的先后关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51)、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组(合并组,n=55)、代谢性高血压组(n=46)。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结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引起三种靶器官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代谢性高血压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均值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和合并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血肌酐、颈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导致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是左室肥厚(LVH)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及代谢性高血压均可导致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尤以代谢性高血压产生的靶器官损害最为严重;年龄BMI和WC均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50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检查,根据AB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组40例和单纯高血压组110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组较单纯高血压组患者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纯高血压组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BI值与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均呈负相关(r=-0.29~-0.39,P<0.05).结论 持续血压升高是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外周动脉疾病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EH对照组,15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心损害组(48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多器官损害组(34例),分析各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结果:与EH对照组比较,心损害、脑损害、肾损害、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24h(64±13/53±12)%比(73±13/73±14)%比(77±12/74±11)%比(79±13/78±13)%比(85±12/86±13)%,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10.6±0.6/10.7±0.6)%比(5.5±0.5/7.8±0.6)%比(5.4±0.5/7.6±0.5)%比(4.3±0.5/6.9±0.4)%比(1.8±0.5/3.0±0.5)%%,P<0.01或P<0.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24h血压变异性(9.2±2.1)mmHg比(12.2±2.3)mmHg比(12.5±2.4)mmHg比(12.9±2.1)mmHg比(13.2±2.9)mmHg,P<0.05或P<0.01)];多器官损害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心、脑、肾损害组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查体人群527例作为分析对象,并按照血压的特点全部病例被分成高血压组(SH 组,143例)、隐蔽性高血压组(MH 组,93例)、白大衣高血压组(86例)和正常对照组(NC 组,205例)。血压变异系数(CV)=BPV/平均血压。结果:隐蔽性高血压组、持续高血压组血压 CV 较 NC 组显著增大[24h 收缩压 CV(27.73±5.36)%比(29.83±5.95)%比(17.93±4.85)%,24h 舒张压 CV(23.02±4.63)%比(22.69±4.63)%比(14.32±4.21)%,白昼收缩压 CV(25.12±4.79)%比(25.98±4.73)%比(14.97±4.29)%,白昼舒张压 CV(21.03±4.59)%比(20.92±4.53)%比(11.79±4.43)%,夜间收缩压 CV(21.52±4.93)%比(22.37±4.98)%比(11.57±4.19)%,夜间舒张压CV(18.79±4.83)%比(20.09±5.19)%比(6.98±3.69)%],P 均<0.01;而白大衣高血压组与 NC 组之间,持续高血压组与隐蔽性高血压组之间血压 CV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持续性,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较为显著,这可能是这类患者靶器官损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合并心脏损害组(B组),脑损害组(C组),肾损害组(D组),多脏器损害组(E组),对各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合并脏器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在多脏器损害组中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增大(P〈0.01);靶器官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理想血压、血压正常高值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水平,了解血压与血浆ATⅠ、ATⅡ及ADM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纳入健康志愿者(理想血压组)4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高值组)4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TⅠ、ATⅡ和ADM水平。结果三组间AT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值组和高血压组ATⅡ和ADM均较高(P〈0.05),尤其以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ATⅠ与血压无关ATⅡ和ADM随血压升高而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4例老年MS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5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对照组,心脏损害组43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及多器官损害组33例,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0.001);与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对14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其分为LVH组(A组)63例和非LVH组(B组)78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参数与LVH的关系。结果(1)A组与B组比较,24hSBP、dSBP、nSBP、nDBP和24h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A组与B组杓型血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LVMI与24hSBP、dSBP、nSBP、nDBP、24hPP正相关(r=0.140~0.479,P〈0.01或0.05),与SBPF、DBPF负相关(r=-0.395,-0.376,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水平、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回顾分析6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2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平均脉压(24hAP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均〈0.01),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均〈0.05)。结论:较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收缩压显著升高,动态舒张压显著降低,动态脉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