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核素显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评价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狭窄大于70%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前后分别用SPECT检测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PCI术后左室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及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0.01)。结论:PCI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功能,而核素显像可正确评价PCI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在AMI治疗中至关重要。梗死相关动脉持续闭塞的患者 ,容易发生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心功能减退。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及发病后就诊时间的早晚 ,临床上能在心肌梗死 2 4h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患者不足心肌梗死患者的 1 /3,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EPCI)成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择期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与保守治疗相比 ,探讨择期PCI治疗在AMI恢复中对左心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2 0 0 0年 7月~ 2 0 0 3年 1 2月 ,对在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时行缺血后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VIP和Wang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5月.收集关于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缺血后处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研究,7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损伤程度显著下降,心肌梗死面积(IS)显著减少(WMD=-5.92,95%CI:-8.80 ~3.04,P<0.0001),肌酸激酶峰值下降(WMD=-341.45,95% CI:-480.62~ 202.28,P<0.00001);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降低(WMD =-0.24,95%CI:-0.27~-0.22,P<0.00001);介入治疗后长期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WMD=7.04,95%CI:3.90~10.19,P<0.0001),而短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则无显著变化(WMD=-0.73,95%CI:-1.64~0.18,P=0.12).结论 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行缺血后处理能显著降低肌酸激酶峰值,提高心脏泵功能,降低梗死面积.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和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影响,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前不同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基础病变特征和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入选2005年6月到2011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心肌梗死前都曾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行冠脉造影术或冠脉支架植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定量分析基础病变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成3组(<50%狭窄程度即轻度病变组,50%~70%狭窄程度即临界病变组,>70%狭窄程度即严重狭窄组).比较3组的基础病变特征,分析3组基础病变狭窄程度和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 基础病变为临界病变的患者中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史的较多,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13/26)vs.82.5%(47/57)vs.66.7%(14/21),P=0.009].心肌梗死基础病变特征中,>70%狭窄程度的患者狭窄程度重、病变长度较长、最小血管内径较小(P<0.001).12个月内与12个月后进展为心肌梗死的基础病变比较,狭窄程度较重(P=0.002).基础病变狭窄程度与心肌梗死时间成负相关(r=-0.421,P<0.001),基础病变狭窄程度进展与心肌梗死时间成正相关(r=0.467,P<0.001).结论 冠脉轻度病变或临界病变,部分是随时间延长不断进展为更严重的狭窄后导致了急性心肌梗死.基础狭窄程度严重的病变(>70%狭窄程度),是短时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22 537例患者中,男13 204例,女9 333例,年龄(58.53±9.48)岁,共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254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能否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分为钙化组(A组)和无钙化组(B组),统计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区别,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钙化组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18.16%vs.8.84%,P<0.001);钙化组较无钙化组男性多见(62.46% vs.58.04%,P<0.001)、年龄偏大[(64.61±7.92)岁vs.(57.67±9.37)岁,P<0.001];糖尿病(25.64% vs.15.28%,P<0.00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发病率高(74.00%vs.57.13%,P<0.001);易发生血管病变(93.70% vs.7.32%,P<0.001),且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即使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钙化组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也超过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99.61%vs.94.32%,P<0.05;91.18% vs.66.23%,P<0.05).两组均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为主,两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男性多见、年龄偏大;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高;易发生血管病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左心局部及整体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对32例CAD患者(CAD组)分别于CABG术前、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获得左室六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值(SLs)、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SL)、舒张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SrLe),同时设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术前心肌缺血节段SLs、SrLe及GSL减低(P均<0.05);CAD组术后3个月相应节段的SLs、SrLe及GSL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均<0.05)。结论 STI技术可定量、客观的评价左心功能变化,此为CABG疗效评定和CAD预后判定提供了一种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血脂状况.方法 对210例行血管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脂检查,术后半年复查其血脂改变状况.结果 210例患者中术前总胆固醇异常92例(占43.81%),术后异常89例(占42.38%),两次检查中结果升高有89例(占42.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前异常156例(占74.28%),术后异常147例(占70.00%),两次检查中结果升高的57例(占27.14%).结论 冠心病行血管重建术后的患者血脂异常仍占有较大比例,建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血脂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及整体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67例CHD患者和34例对照者,CHD患者根据是否有心肌梗死分为心绞痛组(A组,36例)和心肌梗死组(B组,31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获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值(SLs)、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SL)、舒张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SrLe)。结果 A组和B组PCI术前心肌缺血节段SLs、SrLe及GSL较对照组低(P〈0.05);与PCI治疗前比较,A、B两组PCI治疗后3个月相应节段的SLs、SrLe及GSL明显提高(P〈0.05),且A组较B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 PCI治疗能有效改善CHD患者左室功能。2D-STI技术可定量、客观的评价这一变化,为PCI疗效评定和CHD预后判定提供了一种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 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 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 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选取30例心肌梗死拟行冠脉内支架术的患者,正常对照组选取35例健康人。对正常对照组及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斑点追踪成像分析,测量出左室壁上的各个心肌节段在纵向、径向、圆周方向三方面的应变峰值(LS、RS、CS),比较分析各参数在PCI术前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PCI治疗前后左室LVDd、LVESV、LVEDV 较对照组扩大,LVEF 比对照组降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 PCI治疗前比较,PCI 术后 1周 、1个月 LVDd、LVESV、LVEDV 及 LVEF 都没有明显改变,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PCI 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 LVDd、LVESV、LVEDV 比 PCI 治疗前及 PCI 治疗后1个月都有一定的缩小,LVEF 增高,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病例组术后1周LS、RS、CS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病例组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L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1个节段,R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9个节段,C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2个节段;PCI术后3个月患者相应缺血节段心肌LS、RS、CS较术后1个月比较有所改善,但部分节段二维应变值与术后 1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6个月各缺血节段较术前及术后 1个月均有显著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左心房压力和功能变化及其与左心室功能关系,为临床CHD的治疗提供更有效信息。方法对30例PCI术治疗的CHD患者分别在PCI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月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计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_(max))、最小容积(LAV_(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_(pre))、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速度峰值(E)及晚期速度峰值(A);采用TDI测量并计算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左心房平均压力(mLAP)、E/A及E/e’;采用2D-STI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及晚期左心房各壁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另选3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率30%的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CHD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段LVEF、LAPEF、E、E/A、e’、mSRs、mSRe、GLS均下降,A、E/e’、mLAP、LAV_(min)、LAV_(max)、LAV_(pre)、LAAEF、mSRa均升高(P0.05)。CHD组PCI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PCI术后3月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E、e’、E/A、mSRs、mSRe、GLS、LVEF、LAPEF均上升,A、E/e’、mLAP、LAV_(min)、LAV_(max)、LAV_(pre)、LAAEF、mSRa均下降(P0.05)。CHD组PCI术后3月mLAP与GLS、mSRe、LAV_(min)、LAV_(max)、LAV_(pre)呈正相关(r=0.548,0.871,0.851,0.858,0.857,P0.01),与LVEF、E/A、mSRa、mSRs、LAPEF呈负相关(r=-0.800,-0.884,-0.898,-0.829,-0.427,P0.05)。结论 CHD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功能在PCI术后3月较术后1周、术前明显改善;左心房压力与功能变化可以综合反映CHD患者PCI术后左心房及左心室功能改变,二者功能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比较单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病变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进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分组:A组,血管狭窄75%95%;B组,血管狭窄>95%;C组,急性血管闭塞。PCI前及术后15 min进行经冠状动脉MCE,检测心肌灌注状况。其中,MCE有关定量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峰值密度反映心肌血容量;峰值时间反映心肌灌注速度;曲线下面积反映心肌血流量。结果所有患者PC I后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A组术后心肌血流量较术前增加(P<0.05);B组心肌血容量及血流量也较术前增加(P<0.05);而C组心肌血容量、血流量及灌注速度较术前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不同狭窄程度病变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急性闭塞病变改善最明显,该类患者为PCI治疗的最大获益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价不同病变血管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方法 220例研究对象依冠状动脉血管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前降支病变组(LAD组)、回旋支病变组(Lcx组)、右冠状动脉病变组(RCA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得心尖段、基底段、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AR、PBR、Ptw)及达峰时间(PART、PBRT、Pt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比较各组与正常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LAD组PART、 PtwT较对照组延长,PAR、Ptw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X组、RCA组的PBRT较对照组延长,而扭转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病变组PART、 PBRT、 PtwT延长,PAR、PBR、Ptw较对照组减低;冠心病组扭转角度峰值与LVEF均有一定相关性,PAT与LVEF相关性最佳(r=0.61,P<0.05)。结论 3D-STI可以检测不同病变血管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不同的冠状动脉血管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在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CI)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病例组,正常对照组35例,对正常对照组及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以及左室基底段和心尖段收缩期整体旋转角度峰值(Prot-base、Prot-apex),并计算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比较分析各参数在PCI手术前后的变化,结合分析左室扭转功能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PCI治疗前LVDd、LVESV、LVEDV较对照组扩大,LVEF[(43.74±9.47)%比(58.38±4.37)%]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术后1周、1个月LVDd、LVESV、LVEDV及LVEF都没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I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LVDd、LVESV、LVEDV比PCI治疗前有一定缩小,LVEF[(49.33± 11.06)%比(43.74±9.47)%、(53.74±8.06)%比(43.74±9.47)%]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前Prot base[(-4.57 ±2.16)°比(-8.18±2.67)°]、Prot apex [(5.17±2.25)°比(9.38±2.72)°]、Ptw[(9.74±3.61)°比(17.56±3.4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1周Prot base、Prot apex、Ptw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病例组术后1、3、6个月Prot base[(-5.84±2.03)°比(-4.57±2.16)°、(-6.68±2.45)°比(-4.57±2.16)°、(-7.56±2.41)°比(-4.57±2.16)°]、Prot apex [(6.58±2.86)°比(5.17±2.25)°、(7.04±3.12)°比(5.17±2.25)°、(8.75±2.63)°比(5.17±2.25)°]、Ptw [(12.42±4.77)°比(9.74±3.61)°、(13.7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72例)与<75岁冠心病患者(68例)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PCI术后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安全性的主要预测因素。结果年龄≥75岁组三支病变,弥漫及钙化病变高于年龄<75岁组(P<0.05);病变部位2组无明显差异;置入支架数较年龄<75岁组少,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亚急性支架血栓、造影剂肾损害、长期随访主要出血并发症、脑卒中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年龄≥75岁组发生心因性病死率增高(5.5%)。多因素分析LVEF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95%可信区间0.868~0.954,P=0.032)。结论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指标变化。方法:入选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71例,以冠状动脉狭窄是否50%分为病变组(n=47)与对照组(n=26)。冠状动脉狭窄组按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分为心肌缺血组(n=25)及心肌梗死组(n=22)两个亚组。所有入选者应用Toshiba Artid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T在线分析软件,对各组整体应变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整体纵向峰值应变、整体径向峰值应变、整体周向峰值应变。结果:1心肌梗死组与心肌缺血组、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增大(P0.05或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A明显减低(P0.05或P0.01)。心肌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P0.05)。3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参数较对照组和心肌缺血组明显减低(均P0.01)。心肌缺血组者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通过多项应变参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冠心病早期缺血时周向应变已经出现减低,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肌形变能力及运动协调性将进一步减低,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应变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LDL-C和T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1周时LDL-C和TC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31.2%vs12.5%;TC:29.2%vs13.1%;P〈0.05),1个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43.0%vs17.6%;TC:41.3%vs22.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间LDL-C和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1周、1个月、3个月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周:48.2% vs 25.9%;1个月:77.6%vs60.0%;3个月:81.2%vs68.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可显著降低hs-CRP的水平,序贯治疗组1周和1个月时hs-CRP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f序贯治疗组治疗前(8.17±5.69)mg/L,1周时(4.23±2.43)mg/L,1个月时(1.96±0.77)mg/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7.75±4.31)mg/L,1周时(4.87±2.70)mg/L,1个月时(3.21±1.27)mg/L;P<0.05]。序贯治疗组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9%vs15.3%,P〈0.05),序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9.4%。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序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运动/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前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CI术的CAD患者30例,术前2周及术后3个月行~(99m)Tc-MIBI运动/静息G-MPI,对比手术前后心肌灌注异常节段、负荷/静息灌注总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及运动异常节段的变化。结果狭窄程度75%的44支血管对应320个节段,心肌可逆性缺损(RD)患者的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231.867,P0.001)。心肌固定性缺损(FD)患者的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98,P0.05)。RD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负荷灌注总积分(SSS)、静息灌注总积分(SR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2.115,P0.05),FD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SS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5),而SR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P0.05)。PCI术后LVEF、EDV、ESV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5,0.032,0.022;P0.05)。320个总节段中,运动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70,P0.05)。结论 ~(99m)Tc-MIBI运动/静息G-MPI对于CAD患者PCI术前治疗方案确定、病例选择、危险度分层及术后疗效评估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