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8例PCI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护理经过。结果术后共发生并发症者69例,发生率为15.06%。其中,穿刺部位出血34例,占7.42%;局部血肿16例,占3.49%;尿潴留11例,占2.40%;低血压8例,占1.75%。69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PCI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于发病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3例,于直接PCI术前后多个时间点检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并分别分析与心肌酶峰值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关系。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于直接PCI术后24 h达到最高值(8.22±3.00)×10~9/L,术后7 d降至最低值(4.30±1.44)×10~9/L;血小板计数于术后72 h降到最低值(195.3±61.0)×10~9/L,术后7 d恢复至基线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基线值与CK峰值(r=0.406,P=0.008)和CK-MB峰值(r=0.388,P=0.011)正相关,术后24 h最高值与CK峰值(r=0.623,P<0.001)及CK-MB峰值(r=0.528,P<0.001)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血小板计数的基线值(r=-0.347,P=0.024)和最低值(r=-0.355,P=0.027)分别与CTFC呈负相关。在调整了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对CK及CK-MB峰值的独立预测价值更高(β=0.678,P<0.001;β=0.441,P=0.004),PCI术后72 h血小板计数(β=-0.330,P=0.032)对CTFC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急性期尤其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较大的心肌梗死范围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越低,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程度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162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护理方法。结果 156例中有3例术中须植入临时起搏器,1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1例发生迟发性心包填塞,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为了保证手术成功,术前要做好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尽早预防介入治疗中的紧急事件和严重并发症,快速有效地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抢救工作,术后密切监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9月16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德国籍医生Gruentzig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先河。在我国,从1984年进行第1例PTCA手术,到1996年后每年以30%~40%速度递增,经过近30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十分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产生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mecical outcomes study heslth status short form,SF-36)中的经历维度评估患者的疲乏状况,同时收集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况等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疲乏状况占75.9%.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 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 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 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 CI 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 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同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选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ACS患者98例.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呲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数字抽签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维拉帕米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将维拉帕米200 μg加入2 ml肝素生理盐水行冠脉内注入,对照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冠脉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2 ml.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和冠脉内注药后的冠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并比较两组住院、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冠脉支架释放后即刻冠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冠脉内注入维拉帕米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t=6.47,P<0.01)、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x2=5.17,P<0.01)、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x2 =8.25,P<0.01)和心肌灌注显彤分级(MBG,x2=2.12,P<0.05)均较对照组改善:经对维拉帕米应用影响因素校正后,CTFC仍有改善(x2=2.36,P<0.05),TFG(x2=0.58,P>0.05)、MBG(x2=0.91,P>0.05)有改善的趋势,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两组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P>0.05);两组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6例)和14.0%(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1,P>0.05). 结论 老年ACS患者急诊经PCI治疗时冠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可改善相关血管的T1M1血流,老年患者可耐受,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性低血压(RH)的预测指标,以及RH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4例患者分为RH组和无RH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生RH的预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随访时主要心脏事件(MACEs)的差别.结果 组间比较表明,RH组梗死相关血管(IRA)以右冠状动脉(RCA)居多(75.0%比27.7%,P=-0.000),再灌注时间短[(4.7±0.8)h比(6.8±2.8)h,P=-0.0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A (OR=5.956,95%CI 1.298~10.878,P=0.015)、再灌注时间(OR =4.262,95%CI 0.110~.0.944,P=-0.039)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两组MACEs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608和0.499).结论 RCA病变、再灌注时间短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RH患者随访12个月MACEs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女性是否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北京安贞医院行单纯PCI治疗的2 493名患者(男性1 860例,女性633例),并进行随访,记录临床特征及随访数据。按照性别分组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女性年龄较大,术前合并主要疾病的比例较男性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男性好,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血运重建史较男性少。女性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约是男性的10倍(女性1.1%,男性0.1%,P<0.001);中位数随访时间555 d,随访率93.4%,女性总死亡率高于男性(5%比2%,P=0.003),总死亡风险是男性的2.6倍(HR2.631,95%CI1.217~5.687,P=0.014)。结论女性PCI术后住院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是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94例老年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104例较年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研究组中有2例,对照组中有11例术中出现如冠脉夹层的严重并发症.两组均无静脉血栓形成,无伤口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 个体化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10 225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及现状,为进一步提高PCI水平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8月至2007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0225例PCI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17762处靶病变临床和造影基线分布特征、PCI策略及围术期结果。结果患者年龄22~92岁,平均59.9岁。合并糖尿病2057例(2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647例(84.6%),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1428例(14.0%),心源性休克477例(4.7%),多支病变6701例(65.5%),左主干病变483例(4.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795例(17.2%)。总的病例成功率为98.5%,病变成功率98.3%,其中左主干病变成功率99.6%,CTO病变成功率90.5%。支架置入占总病例数的89.8%,人均置入支架1.45枚。AMI急诊PCI患者住院病死率4.4%(63/1428),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病死率19.7%(42/213)。围术期总病死率1.1%(113/10225),其中术中心源性死亡2例(0.02%),术后心源性死亡80例(0.8%)。围术期急诊冠状动脉搭桥2例(0.02%),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58例(0.57%),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127例(占AMI急诊PCI总数的8.9%),总的围术期重要并发症发生率3.6%,其中与PCI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0.48%。存活出院者心绞痛缓解率98.6%。结论在技术成熟的心内科,PCI适应证范围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对于AMI、心源性休克、左主干病变等高危患者,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66例老年和42例非老年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PCI的结果。结果:老年组冠脉IRA以前降支、右冠脉多见,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总成功率97%、死亡率2%、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住院天数(12±4.5)d,术中心律失常等与非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多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手术疗效与非老年组相近,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 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 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 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术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 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 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例为择期PCI术,观察近期(住院期间)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和临床预后。结果61例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39例(64%),双支血管病变16例(26%),单支血管病变6例(10%);完全闭塞病变25例(41%);14例(34%)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手术操作成功率9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达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其中造影剂肾病6例(10%)。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3%,均为心源性死亡,4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22%,包括3例心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结论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较低,但患者病变重,并发症尤其是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中,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心肌酶峰值、LVEF以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评价症状发作至球囊打开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SOTB)以及接诊至球囊打开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B)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方法人选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因ST段抬高A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了直接PCI,且已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120例,随访时间5.0~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1个月,收集包括疾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入院时Killip分级等基线资料,记录SOTB时间,DTB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用药情况、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的回落、术后心肌酶峰值、LVEF,记录随访期间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上述指标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SOTB是影响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与SOTB大于360min的患者相比,SOTB小于360min的患者发生无血流/慢血流的危险明显降低(OR=0.2,95%CI:0.0~1.0,P=0.045);(2)肥胖是影响术后心肌酶峰值的独立的危险因素(β=117.3,95%CI:12.1~222.6,P=0.029);(3)高龄、肥胖、术前Killip分级是影响术后LVE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B=-6,95%CI:-9.7~-2.2,P=0.002)、月巴胖(β=-3.8,95%CI:-7.6~-0.1,P=0.044)与低的LVEF显著相关,而术前Killip分级Ⅰ级与高的LVEF显著相关(B=4.9,95%CI:O.4~9.4,P:0.033);(4)术前Killip分级与多支血管病变是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与KillipⅡ级以上患者相比,KillipⅠ级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降低(OR=0.1,95%CI:0.0~0.7,P=0.022);而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多支血管病变随访期间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影像和血流的关系.方法 163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入院时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等血小板功能参数和血生化指标,阅读冠状动脉影像资料,评估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P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计算IRA行PPCI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的10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STEMI患者MPV和P-LCR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30 ±0.82)fl比(9.89±0.98)fl,t =3.656,P =0.000; (27.24 ±6.43)%比(24.51±5.88)%,t=3.524,P =0.000]. STEMI患者各亚组间比较,MPV和P-LCR于多支病变亚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10.40 ±0.85)fl比(10.04±0.69)fl,t=-2.558,P=0.011;(27.96±6.64)%比(25.40±5.52)%,t=-2.319,P=0.022].左前降支亚组显著高于回旋支亚组[( 10.42 ±0.86)fl比(9.98 ±0.62)fl,P<0.05; (28.07±6.63)%比(24.48±4.76)%,P<0.05].IRA无自发性开通亚组显著高于自发性开通亚组[(10.39±0.84)fl比( 10.04 ±0.69)fl,t=-2.460,P=0.015;(27.83±6.61)%比(25.64±5.70)%,t=- 2.082,P=0.040].IRA行PPCI后血流未达TIMI3级亚组显著高于达TIMI3级亚组[(10.68±1.02) fl比(10.22 ±0.76)fl,t =2.225,P =0.003; (30.42±7.84)%比(26.61±5.95)%,t=2.393,P=0.0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PV或P-LCR是IRA行PPCI后CTFC的独立影响因素(r=0.294,P=0.001;r =0.243,P=0.004).结论 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显著增加,血小板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及IRA行PPCI前后血流的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期减少老年ACS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2471例年龄≥60岁的ACS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全程规范化护理。包括迅速准确的术前准备、周密协调的术中配合、严密的病情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娴熟的护理急救技术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结果2471例患者住院期间共死亡34例(总病死率1·4%)。PCI术后并发迟发性心脏压塞3例(0·1%),迷走神经反射32例(1·3%),股动脉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6例(0·2%),局部较大血肿(大于3cm×3cm)19例(0·8%)。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老年ACS患者围术期规范化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是ACS介入治疗围术期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IC)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符合入选条件的11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IC注射组55例(对照组)与腺苷IC注射组56例(腺苷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腺苷组用腺苷300μg,持续IC注射1min,观察IC心电图(IC-ECG)ST段最大抬高程度、术后心脏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并分析术后1h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结果腺苷组患者术后cTnI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AMI时sumSTR腺苷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PCI后4周无论腺苷组还是对照组LVEF均比3d时有明显改善(P<0.05),4周时腺苷组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择期PCI患者腺苷组与对照组IC-ECG的ST段抬高发生率及抬高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PCI时IC注射腺苷,可以减轻心肌微损伤,显著缓解AMI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