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程度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月后2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稳定性斑块数目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月后2组斑块大小、稳定性斑块数目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通过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血小板活化,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时间服用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普伐他汀20 ng,1次/日,疗程16周.B组则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方法.干预8周后观察血脂及血浆hs-CRP的变化,8周、16周后复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8周后A组血脂、hs-CR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低于B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变化,16周后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且易损斑块减少.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有降脂作用,还可以降低血浆hs-CRP水平,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伟平 《内科》2013,8(1):31+43-31,4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疗程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总胆固醇(TC)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LDL-C及TC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和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及辛伐他汀组(31例),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经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的变化,测血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6个月的随访观察期间,阿托伐他汀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辛伐他汀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斑块内炎性反应、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阿托伐他汀较辛伐他汀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12个月的瑞舒伐他汀(20mg,1次/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增加趋势,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降低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可起到强化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院后3组病人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诊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每次20mg,每天1次;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每次10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病人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神经功能以及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间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内中膜厚度(IMT)及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回声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谷丙转氨酶(A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有一定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的临床价值以及硝酸甘油对ABI和baPWV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713例,女性287例,年龄(69.51±15.18)岁,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检测患者双侧baPWV和ABI.其中150例疑为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5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①baPWV与高血压直接相关(OR =6.528,95%CI=3.137 ~12.763,P<0.05),与吸烟(OR=6.446,95%CI=2.411~17.235)、高脂血症(OR =4.694,95%CI=2.200~10.014)、性别(男性)(OR =3.100,95%CI=1.106~8.687)和冠心病(OR=1.795,95%0=1.020~3.894)密切相关(P<0.05).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②baPWV在评估冠心病中的价值: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与冠脉造影阴性组比较,baPWV> 1700 cm/s,敏感性83.33%、准确性84.00%,Kappa值0.61.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baPWV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aPWV、吸烟史、脉压相关(P<0.05);随着baPWV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OR值增加.④含服硝酸甘油对baPWV与ABI的影响:服药后所有受试对象的baPWV值均减小(P<0.01),baPWV变化与用药前的收缩压和年龄呈正相关.服药后所有受试对象的ABI值均减小(P<0.01),ABI的变化与用药前心率呈负相关,与用药后的心率呈正相关.结论 ①baPWV值可能是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②硝酸甘油可改善ABI和baPWV测量值,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BCA1、RXR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36月龄的4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正常对照组11只(A组),另33只将特制的硅橡胶圈置于兔右侧颈动脉.术后给予1%高胆固醇喂养15d,建立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动物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颈动脉狭窄无干预组11只(B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11只(5 mg·kg-1·d-1,C组);安慰剂治疗组11只(D组).治疗4 w后取双侧颈动脉分别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颈动脉斑块干预前后ABCA1和RXRα的表达.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ABCA1 mRNA和RXRα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下调(P<0.05);相关分析显示ABCA1 mRNA与RXRα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63,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ABCA1蛋白表达下调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干预后动脉硬化斑块ABCA1及RXR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与未干预组、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过程中ABCA1、RXRα局部功能丧失为其重要的因素之一.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ABCA1、RXRα表达,达到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入选8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阿托伐他汀钙组(41例、20mg/d),2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数量、斑块直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测比较血浆hs-CRP、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面积明显缩小,IMT、hs-CRP及血脂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7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54例无斑块.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94例为稳定斑块,78例为易损斑块.斑块组年龄[(71.82 ±9.94)岁对(60.74±13.81)岁;t=6.160,P=0.014]、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比例(11.6%对1.9%;6.169,P=0.020)、收缩压[(148.770± 21.007)mm Hg对(142.240 ± 19.404) mm Hg;t=2.029,P=0.044;1 mm Hg=0.133 kPa]和血浆CysC浓度[(1.046±0.438) mg/L对(0.860±0.214) mg/L;t=3.006,P=0.003]以及颈动脉IMT[(1.122±0.278)mm对(0.878 ±0.250) mm;t =5.762,P=0.000]显著性高于无斑块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b,OR)1.07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4 ~1.116;P =0.000]和IMT(OR 31.450,95% CI 6.233 ~ 158.692;P =0.000)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独立相关性(P=0.217).稳定斑块组仅IMT显著性高于易损斑块组[(1.176±0.285) mm对(1.058±0.258) mm;t=-2.824,P=0.005],而且IMT(OR0.195,95% CI0.059~0.064;P =0.007)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CysC水平与年龄(r =0.375,P=0.000)和血清肌酐水平(r=0.462,P=0.000)呈正相关,但与颈动脉IMT(r=0.075,P=0.264)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发现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稳定性以及IMT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抗菌药物预防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抗菌药物预防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随机对照实验.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个研究2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组比较,抗菌药物组术后3个月内镜复发率低(OR=0.40,95% CI为0.22~0.73,P<0.01);术后12个月、24个月临床复发率亦低(OR =0.21,95% CI为0.09 ~ 0.48,P<0.01;OR=0.48,95% CI为0.23~0.98,P<0.05).(2)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比较,抗菌药物组术后12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人次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均较多(OR=5.13,95% CI为2.45~10.72,P<0.01;OR =3.51,95% CI为2.14~5.76,P<0.01).结论 与安慰剂相比,抗菌药物可以显著减少CD术后的内镜复发和临床复发,但是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关于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研究较多,然而其效用尚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微生态制剂应用于SAP的效用。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维普、CNKI和万方数据库,选取关于微生态制剂应用于SA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以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评价分别采用比值比(OR)和加权均数差(WMD)。结果:共6项RCTs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包括SAP患者444例。Meta分析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间死亡率(OR=1.55,95%CI:0.83~2.88,P=0.17)以及感染性坏死(OR=1.19,95%CI:0.61~2.30,P=0.61)、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OR=0.91,95%CI:0.29~2.84,P=0.87)、多器官功能衰竭(MOF)(OR=1.72,95%CI:0.98~3.01,P=0.0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组住院时间(WMD=-6.72,95%CI:-9.16~-4.28,P0.000 01)以及血淀粉酶、CRP恢复时间和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39,95%CI:0.16~0.95,P=0.04)。结论:目前研究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并不能降低SAP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感染性坏死、SIRS、MOF发生率,但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对微生态制剂应用于SAP的效用作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使用64排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含量.结果 SAA、CRP含量在A、B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51.5%)为主,B组以钙化斑块(40.8%)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nman分析显示,SAA与CRP呈正相关.结论 SAA、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mm,非糖尿病组为(5.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评价大黄附子汤加红景天治疗胆心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与就诊顺序相结合方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44例和对照组(B组)44例.观察组给予大黄附子汤加红景天;对照组给予舒胆通和参麦注射液,严重者给予氧氟沙星.观察2组综合疗效、疗效积分,并评价其比值比(OR)、相对危险度(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绝对危险度降低率(ARR)、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NT)及其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总有效率(100.0% v.s.94.4%,P<0.01),症状缓解时间、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尤其胸前憋痛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P<0.01);在复发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67% v.s.63.33%,P<0.05).大黄附子汤加红景天治疗胆心综合征的OR=2.78,OR95%CI=2.44~3.16;RR=0.59,RR95%CI=0.38~0.93;RRR=41.0%,RRR95%CI=7.0%~62.0%;ARR=27.0%,ARR95%CI=7.4%~47.0%;NNT=4,NNT95% CI=2~14例.2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后检查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大黄附子汤加红景天治疗胆心综合征,疗效好,且稳定;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5~2013-04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彩超检查颈动脉显示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93例(观察组),不伴有颈动脉斑块39例(对照组)。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血清TC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两组的hs—CRP、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高TC和高LDL-C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而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naging,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HR-MRI与术后病 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19例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HR-MRI检查.其中102例(46.6%)存在稳定斑块,117例(53.4%)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118例(53.9%)中度狭窄,101例(46.1%)重度狭窄.35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9例(54.3%) HR-MRI显示斑块不稳定,20例(57.1%)病理学检查显示斑块不稳定,二者高度一致(κ =0.942,P<0.001).不稳定斑块组男性(P=0.007)、高脂血症(P=0.013)、吸烟(P<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总胆固醇(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1)和空腹血糖(P=0.00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多变量logistw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OR)2.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8 ~ 5.04;P=0.032]、吸烟(OR 3.45,95% CI 1.67~7.14;P=0.001)和空腹血糖水平较高(OR 1.26,95% CI 1.07~1.48;P =0.006)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患者的所有资料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HR-MRI能准确评估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性别、吸烟和空腹血糖增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