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预防该人群的自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某高校8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秩和检验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关系.[结果]近1周内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4%,学习压力,挫折因子与人际关系矛盾是大学生主要的应激源,自杀意念组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平均应激量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想转专业(OR=1.257)、与同班同学有矛盾(OR=1.322)、钱物丢失或被盗(OR=1.470)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与班级大多数同学能和睦相处(OR=0.701)是保护因素.[结论]根据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程度,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及辅导,预防大学生自杀意念以及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庆库区中学生生活事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萍  王宏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506-1508
[目的]探索中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来源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重庆库区100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试最近1年内生活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考试失败(94.6%)、学习负担重(91.0%)、被人误会(86.5%)和好友纠纷(83.7%).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惩罚因素构成库区中学生主要的应激源,尤其是乡村高中女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应激.[结论]应根据不同应激源对库区不同中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军校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活应激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对军校大学生13102名进行测试.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和做出的应激反应有很大差异,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中的绝大多数因子分与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军校大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和产生的应激反应是影响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特征与援助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开展震后心理援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重灾区组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高于非灾区和轻灾区组,轻灾区和非灾区间无统计学差异;②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呈高度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高度负相关;③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SCL90的抑郁和焦虑因子相关显著.结论:来自灾区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应激反应.采取提升自我效能感,促发积极应对方式预防发生心理应激性障碍.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心理学角度为医学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医学院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45人和其他专业学生169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SCL-90多数因子分明显低于大学生常模,但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和偏执5项因子分较全国青年组常模明显增高(P<0.0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强迫和抑郁两项因子分较其他专业明显增高(P<0.0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CSQ分量表评分中自责和退避得分显著增高(P<0.05),且心理健康问题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SCL-90总分影响最大的是学业压力和专业满意度.[结论]该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中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学业压力和专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来源,了解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键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安徽医科大学编制的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量表对7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是对某些课程没有兴趣(85.02%)、学校教学设施不足(84.21%)、父母唠叨(83.27%)、考试成绩不理想(82.05%)、学校教学质量不理想(79.08%).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陪伴时间多少,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等4个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应针对不同特征的大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如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整合性研究依据.方法 选取78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个性(16PF)、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心理控制感(IPC)等问卷测试.结果 医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医学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和惩罚严厉(MF4)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影响最大.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如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整合性研究依据.方法 选取78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个性(16PF)、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心理控制感(IPC)等问卷测试.结果 医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医学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和惩罚严厉(MF4)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影响最大.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9.
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身心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1]。大量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存在极大影响,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间接地影响心理危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2]。医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检验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付方式问卷和压力反应问卷(SRQ)对河南2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男生生活事件部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一学生人际关系得分最高;主要采用成熟应对方式,男生求助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大学生应激反应符合正常水平。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间显著相关;不成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5.8%),成熟应对方式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