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选择2021年3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液中心制备的30份混合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不同, 将其分为研究组(n=15, 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和对照组(n=15, 采用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全血来源于147例健康无偿献血者。2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 以及2组全血的容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比较2组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 以及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输血后的疗效。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1140)。结果①本研究2组白膜的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比较...  相似文献   

2.
<正> 富含血小板的白膜层(BC)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BC—PCs)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血站采用,其优点是降低了红、白细胞的污染,且这种非压积血小板的体外聚集功能显著好于经典的富血小板血浆法(PRP—PC)制备的血小板。然而其获得率仅为56%、57.2%、52%和59%,远远低于方静致等报告采用PRP—PC法制备血小板的得率(74.7%)。Prins等和Piertersz等认为全血重离心后,在白膜层中含有约占全血90%的血小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离白膜时不同程度的粘袋现象,致使大量白膜丢失,此白膜中血小板含量差别很大,降低了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笔者参考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输血患者中的输注疗效以及血小板质量。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组使用白膜室温过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组使用即时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较3种模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容量以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PLT)均较输注前显著升高,输注24h后PLT均较输注1h后降低(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PLT以及PLT校正增加值(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以及患者的输注疗效、安全性均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去白效果。方法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观察过滤前后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采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99.5%,血小板回收率为88.5%。过滤前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无较明显变化,但过滤后血小板制品中混入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经去白后,血小板的回收率较高,白细胞的混入量大大降低,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汇集、滤白后的质量指标,达到一血多用、节约血源的目的。方法将160袋(2 U/袋)浓缩血小板及20例(8袋/例)浓缩血小板汇集、滤除白细胞后分别留样,检测并比较制备过程中各步骤的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变化。结果血细胞(个/袋),浓缩血小板汇集、滤白前:Plt 3.059×1011、RBC 4.868×109、WBC 2.030×109;汇集、滤白后:Plt 2.823×1011、RBC 3.929×109、WBC 2.221×106。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汇集、滤白后能有效滤除白细胞,保证血小板含量,可达到相对理想的输注效果,是解决当前血源紧张和临床供血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去白、混合、辐照后在质量、功能和免疫学指标方面的变化,并就其临床输注效果与机采血小板进行比较,为临床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混合输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pH测定和细菌培养来评估血小板制剂的质量;采用经典比浊法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和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采用纠正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估临床输注效果。结果去白混合辐照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去除率为99.9%,血小板回收率为91.4%,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去白、辐照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131,P>0.05);pH值和细菌培养均合格;去白后5人份血小板中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5d后,培养液中未检测到IL-2和IL-4,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淋巴细胞增殖率5人份同单人份血小板,去白前明显高于去白后;去白混合辐照手工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与去白混合辐照机采血小板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833,P>0.05)。结论多袋浓缩血小板经去白混合辐照后输注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 ①全血经特定程序进行离心,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白膜解聚后进行二次轻离心.②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然后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10份按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残余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分别为(3.8±0.3)×1011/袋,(4.0±0.4)×108/袋,(0.5±0.3)×106/袋,容量250 ml~350 ml.结论 该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含量高,残余红细胞、白细胞数量低.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质量要求,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 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全血分离后的白膜室温静置2 h后,对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60份室温保存和运输的新鲜全血200 mL采集后6 h内,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小板计数,随机选取其中30袋分离白膜后室温静置2 h后分离血小板为静置组,剩余30份分离白膜后立即离心分离血小板为对照组。然后对两2浓缩血小板进行计数测定血小板回收率。结果静置组和对照组的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53.59%和40.66%,静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种方法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静置2 h后分离白膜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回收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白膜法制备血小板的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寻找理想的制备条件。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离心力及白膜量对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白膜量43g,血小板计数及回收率均显著高于42g(P<0.01),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存率显著低于42g(P<0.01)。两种离心力对血小板及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236×g、白膜量43g为白膜法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最佳制备参数。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血小板输注后发生反应较为普遍,而反应常是血小板制剂中血浆引起的。最近,发展了一种血小板添加液(PAS-2)用于制备和贮存浓缩血小板(PCs),经证明PAS-2很适合血小板保存。应用PCs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在贮存期间P-选择索-阳性血小板累积增加。本文对应用PAS-2作为制备和贮存血小板输注的临床优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和方法 将从白膜层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以血浆或以PAS-2作为保存液保存5天。输注后的临床评价是在对21例恶性血液病接受强力化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中进行的。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辅给血浆或PAS-2保存的PCs。记录每次输注后的反应和CCIs。结果 12例输注血浆保存血小板的患者;出观临床反应率为12%,9例输注PAS-2保存血小板(n=132)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半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用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与传统的手工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方法 采集(ACD抗凝全血400 ml为1个制备单位)10个制备单位用顶底袋收集血液、半自动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实验组,10个制备单位用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回收率.结果 实验组全血中血小板总数为(7.62&#177;1.45)&#215;1010/单位,对照组为(7.78士1.72)&#215;1010/单位,两组收集的白膜均为(55&#177;3)克、加入血浆(60~65)克,总体积约120 ml.实验组白膜中血小板数占全血血小板数(93&#177;1)%,对照组为(72&#177;1)%,白膜血浆混悬液经过轻离心后,红细胞沉淀、血小板悬浮在上层血浆中,每单位得到浓缩血小板(55.6&#177;2.5) ml,试验组血小板,回收率为(72&#177;1)%,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为(56土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优于传统手工白膜回浆法工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HLA免疫是输血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它导致辅注血小板后产生临床耐受和无效。为了减少HLA免疫反应,作者研究了输注用Imugard I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少白细胞压积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效果。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输注离心法制备的血液制品)及少白细胞血液制品治疗组。为了评价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在输前及输后12-18小时作患者血小板计数,并代入公式R(%)=(血小板增值÷输入血小板总数)×血液体积×100,R为25-60%即有效,若连续输注2次后R<2%为无效。抗HLA抗体筛选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用Imugard lG500过滤器过滤后制备的压积红细胞中97%的白细胞被清除,浓缩血小板中76%(单个供者)90%(多个供者)的白细胞被清除。可供评价的患者69人,其中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192份400 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 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扳(BC-PC_s)混合后,于无糖(葡萄糖)晶体保养液中贮存4到12天后对血小板减少病人是有效的,它同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RP-PC_(?))贮存1到3天输注后的血小板增加量相似。本文详细研究和比较了BC-PC_s和传统的PRP-PC_s 及混合PRP-PC_s(P-PRP-PC_s)在15天贮存期间血小板的质量。浓缩血小板在离心和贮存时温度均为22±2℃。BC-PC_3(n=8):450ml 全血在采集后2小时内,5000g 离心5分钟,压出约25ml 白膜,6转/分旋转贮存一夜,混合6份白膜于300ml 无糖晶体保养液内,1000g 离心7分钟,分出上层含有血浆的血小板于1升聚烯烃贮存袋中,置平板振荡仪70转/分贮存.PRP-PC_s(n=8):取60—70mlPRP-PC_s,置300ml 聚烯烃袋中,以6转/分旋转贮存。P-PRP-PC_s(n=3):取4份(30ml/份)PRP-PC_s,贮存一夜后,混合于含300ml 保养液的1升聚烯烃塑料袋中。三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分别于采血后1、7、11  相似文献   

18.
手工法和机采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注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较好的纠正作用 ,而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临床输注效果十分重要。传统离心法(手工分离法 )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浓缩血小板相比 ,质量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本文对两种方法制得浓缩血小板的主要质控指标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1 手工法  40 0 ml全血采集于 ACD- B抗凝血袋(上海市血液中心生产 )中 ,4h内离心 ( 2 2℃ ,30 0 0r/min,1 0 min,Sorvall RC- 3BP型离心机 ) ,将上层血浆分入浆袋 1 ,近白膜层约 30 ml血浆与约 60ml白膜层一起分入浆袋 2 ,再从…  相似文献   

19.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