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在置管PICC导管前对血管进行测量、筛选,再联合视锐5超声进行引导性穿刺,从而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患者共184例,其中对照组86例,试验组98例,试验组置管前使用CDFI技术对血管进行筛选与测量,再采用视锐5超声引导穿刺;对照组单纯采用视锐5超声进行引导穿刺。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和机械性静脉炎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PICC导管前应用CDFI技术对进行血管测量与筛选,再联合视锐5超声行引导穿刺,与单独应用视锐5 TM超声引导穿刺相比较,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置管方法 . 方法 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 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结论 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 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6.
赵芳 《中外医疗》2010,29(30):157-157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管理制度的应用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按PICC安全管理制度采用PICC,对3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置管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30例,一次性插管成功率96.7%;静脉血栓1例。结论应用PICC安全管理制度可增加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综合ICU108名有中心静脉穿刺史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置管后24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滑脱、血肿、空气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原因的回顾性分析得出,中心静脉置管前后的有效评估,掌握导管置入方法、途径、加强置管前后的护理,了解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排查和处理,医务人员操作中无菌观念的加强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是防治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并发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2例通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情况。以疾病种类、置管位置、置管种类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患者有32例,发生率为7.08%,居术后并发症首位。其中,疾病种类和置管位置与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有直接关系(P=0.001)。食管癌(2.8)及头臂静脉(3.0)置管导致血栓发生可能性最大。结论:食管癌患者及头臂静脉置管导致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是预防PICC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30例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硅胶导管进行PICC置管,探讨晚期肝癌患者经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PICC置管血管选择贵要静脉25例,肘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1例,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发生穿刺点渗血30例,导管脱出5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本研究提示晚期肝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护士进行更加细致的导管护理。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12.
林丽仙 《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02-4903
目的探讨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79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379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置入困难7例,穿刺部位渗血5例,导管堵塞5例,静脉血栓4例,静脉炎13例。结论PICC导管使用寿命长短与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关,护理人员应正确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置管后规范化维护,以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机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4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辅助化疗,其中,70例患者选择缓解期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54例患者选择非缓解期PICC置管。分析两组患者置管时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0例缓解期置入PICC导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与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非缓解期置入PICC导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4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与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比较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发现其均为缓解期、非缓解期患者置管后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非缓解期发生非计划拔管44例,其中,静脉炎42例(95.45%)、静脉血栓39例(88.64%)、穿刺点渗液35例(79.56%)、感染38例(86.36%)、心理焦虑40例(90.91%)和导管堵塞42例(95.45%),均高于缓解期的10例(52.63%)、11例(57.89%)、10例(52.63%)、12例(63.16%)、13例(68.42%)和12例(63.16%)(χ2=47.697、24.137、16.168、14.262、15.611、31.764,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选择缓解期时机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相较于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可能性较低,对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出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B超随访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对15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定期进行置管侧肢体的血管B超随访。结果有21例发生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7%,其中15例无任何血栓症状,6例有静脉呈条索状改变、肢体肿胀、沿导管方向疼痛等症状。血栓发生的平均时间是11.48±9.37d。结论 PICC置管后应定期进行血管B超随访,及时检测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止血栓的发展,降低拔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陈丽琴 《四川医学》2014,(9):1229-1232
目的 了解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彩超)引导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PICC的患者,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为通过彩超引导评估血管情况,在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另一组仅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两组均跟踪并分析置管期间详细置管信息。结果 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的PICC从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点不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静脉炎发生率等方向分析均优越于使用盲穿进行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论彩超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的PICC穿刺极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且可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预防起着显著的效果,将是临床操作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