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重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行功能、10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能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ng CS  Wang J  Pan XY  Yu ZZ  Wang G  Gao LP  Huo C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35-2638
目的探讨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下肢Brunnstrom分级为3或4级、在不使用拐杖和矫形器情况下可独立步行10m以上的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60min,试验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30min基础上附加倒退步行平板训练治疗30min,每周5次,连续3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3周治疗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usl—Meyer法)、平衡功能评估(Berg平衡量表)、步行速度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量)。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改善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01和0.034。结论倒退步行平板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住院部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肌力、步行、平衡功能等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SET。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FuglMeyer(FMA)对治疗前后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步态指标[步长、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BBS、Lindmark评分和10 m MWS、步长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康复治疗中使用SET,效果理想,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状况下步行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需具备站立平衡≥3级;能够支持75%以上自身体质量,且患肢具有主动屈伸功能的以上3个条件时才选择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观察组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采用平衡量表(BBS )、运动功能量表(FM A )、功能性步行量表(FAC )进行功能分级评价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BS、FM A、FAC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Ⅰ级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步行训练,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85-88
目的探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科就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BS静态和动态评分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AC评分和MWS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训练与普通MOTOmed智能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训练。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8周后FAC步行功能分级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相比,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更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廓清能力的改善。方法60例脑卒中后步行廓清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核心肌群训练和生物反馈相联合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O.05),但两组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O.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改善患足步行廓清能力有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全部体重负荷下训练和减重训练,经过8周的训练分别给予躯干平衡评定-Sheikh、运动指数评定-RMI评定、痉挛的Ashworth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积分明显升高。说明减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减轻痉挛。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比传统单一不连续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长缨  杨标  古剑雄  曲建平 《广东医学》2012,33(11):1592-1593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予智能运动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综合康复训练.6周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10 m最快步行速度法(MWS)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的肌张力、下肢功能、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运动系统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膝关节控制训练,观察其对脑卒中患者因膝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严重不平衡导致的膝过伸和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50例,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入组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均进行"膝关节0°~15°的强化控制训练",观察患者站立和运动过程中有无膝过伸和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美国加利福尼亚RLA步态观察分析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评定,治疗组25人,有效20例,5例无效;对照组25人,有效14例,11例无效。结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膝过伸和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弹力带与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观察该疗法对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弹力带结合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分别比较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行走时步长和步行速度.结果 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和平衡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行走时步长长于对照组,步行速度快速对照组,以上各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力带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有效改善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患侧下肢肌力均≥3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WS)评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BBS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定结果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20-23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我院康复治疗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均酌情予以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基础疾病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肌力、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FMA评分、BBS评分和FAC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提高下肢肌力,还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结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镜像疗法,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功能、肌电积分值及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足着地角度、患足站立相百分比、步频、步速、FMA、Berg、UEFT评分及肱三头肌、三角肌、前臂伸肌群的肌电积分值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站立相百分比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度障碍发生率(23.33%,14/60)低于对照组(43.33%,26/60)(P<0.05),完全自理发生率(25.00%,15/60)高于对照组(10.00%,6/60)(P<0.05).结论 镜像疗法结合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电积分值,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肌肉活动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