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97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7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90例治愈,5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7.9%,2例手术患者术后未定期鼻腔局部用药和鼻内镜下鼻腔清理,临床症状复发,行第二次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曲霉菌感染。结论:鼻腔局部的解剖异常和病变是引起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原因,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或MRI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最为有效的方法,术后综合治疗是防止疾病复发确保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为  刘静  彭会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5):714-7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表现、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以及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局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5例。结果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5.7%。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及消除局部病变对术后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与术后疗效.方法 对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a.治愈55例(98.2%),显效1例(1.8%).结论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主要因素可能是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存在异常和病变,阻碍了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正确处理钩突、中鼻甲、鼻中隔,术前、术后综合性治疗,定期随访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表现、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以及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局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5例。结果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5.7%。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及消除局部病变对术后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手术的彻底性、术后鼻腔鼻窦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11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表现、CT检查、鼻内镜检查表现、检查及其预后等。结果所有患者均以鼻塞、流脓涕、鼻腔异味及涕中带血为典型临床表现,CT检查了显示鼻腔及鼻窦内有高密度的不规则软组织阴影,鼻内镜检查鼻甲肥大,中鼻道真菌团块,部分患者伴有鼻息肉。全部患者均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未出现1例手术并发症,经过6个月~3年的随访,9例复发,在表面麻醉下鼻内镜下再次清除病变后,每周换药时予氟康唑注射液局部术腔冲洗,全部治愈。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炎及鼻窦炎临床表现独特,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的诊断,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炎及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杨秀英  刘万忠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250-125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充分开放鼻窦,彻底清除鼻窦病变组织,术后定期冲洗术腔并行鼻内镜检查。结果 34例均治愈,随访6个月-6年,2例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汤素琴  王耀洪 《中外医疗》2010,30(17):35-36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结合鼻腔冲洗3个月,术后随访1年,分析其疗效。结果 31例患者术后3~6个月术腔上皮化,1例半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随访1年后复查鼻内镜及鼻窦CT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结合鼻腔冲洗促进愈合,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65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3年,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真茵性鼻窦炎与鼻腔局部因素密切相关,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 T是诊断真茵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15例,采用高分辨率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应用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进行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清除病灶,改善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均治愈。[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避免抗真菌药对肝肾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闻慧 《中国医药导报》2013,(13):139-141
目的探讨影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相对应的措施予以预防,以便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运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110例患者,分析影响其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工作环境在室外、手术范围广、有多种合并症、农村患者、存在有鼻息肉、术后未综合治疗(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变范围、主治医生职称和是否长期用药无关(P〉0.05);其中工作环境、多种合并症、综合治疗是影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预后的高危险因素(P=0.025、0.003、0.031)。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但是工作环境的区别、多种合并症、是否综合治疗对其效果影响性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研究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50例(246侧)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治愈120例(80.0%),有效22例(14.7%),无效8例(5.3%),总有效率为94.7%,主要并发症是术中出血、术后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有良好的疗效,手术的熟练程度、病灶的清除、中鼻甲的正确处理、术后加强术腔清洁管理是防止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种术式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治愈30例,治愈率93.8%,B组治愈27例,治愈率96.4%。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确切,术中务必彻底清除窦内全部真菌团块,必要时联合下鼻道开窗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按是否矫正鼻中隔分为2组,A组65例采用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B组87例先行保留方形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再行Messerkinger术式开放鼻窦,修整中鼻甲,外移和修整下鼻甲。随访6~12月。判定疗效。结果:A组:治愈39例(60.0%),好转13例(20.0%),无效13例(20.0%),总有效率80.0%;B组:治愈67例(77.0%),好转14例(16.1%),无效6例(6.9%),总有效率93.1%。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窦、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疗效优于单纯鼻窦、鼻甲手术,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寻找影响疗效的原因。结果:经过6~36个月随访,治愈97例,占80.83%;复发23例,占19.17%。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有窦口开放过小、有伴发病、未定期冲洗及病理性质4个方面,尤以窦口开放过小和未定期冲洗影响最大。结论:影响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很多,特别应高度重视患者术中上颌窦窦口扩大开放及术后鼻内镜定期随访冲洗,重视对伴发病的积极处理,重视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尤其对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处理应更积极一些。对变应性鼻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更应进行长期随访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对鼻腔结构异常致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27例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患者,根据病变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或术式组合(包括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骨折外移、等离子部分消融、黏膜下切除、部分切除术、鼻窦开放术等).结果 术后随访3~36个月,显效率为75.59%,有效率为24.41%,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处理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等鼻腔结构异常致鼻塞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肖小兰 《当代医学》2014,(29):70-71
目的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邵东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患者71例(61.2%),好转患者37例(31.9%),无效患者8例(6.9%),总有效率93.1%(108/116)。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黏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31例,筛窦腔黏连封闭19例,中鼻甲与鼻中隔黏连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62/116)。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正确处理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同时定期随访可有效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会娟 《医学综述》2014,(13):2493-249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传统根治性手术治疗,治疗组(40例)给予内镜治疗。两组患者术后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局部给予辅舒良喷鼻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不适症状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vs 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头晕头痛、流脓涕、鼻塞等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息肉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总结132例(19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均随访3~12个月,治愈率72.7%,好转率21.2%,总有效率93.9%.无效6.1%.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刨伤小、疗效好,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术后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