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146例白光内镜怀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醋酸喷洒组(76例)和内镜下美兰喷洒组(70例),分别采用0.2%美兰溶液或1∶4的上海白醋进行胃黏膜喷洒,可疑部位活检,进行病理评价.结果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0.2%美兰喷洒后,表现为蓝色着色,与周围黏膜比较,分界清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醋酸喷洒后表现为黏膜白斑,病变区域较喷洒前显示得更为清楚.内镜下醋酸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6%(55/65)、90.9%(10/11);内镜下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8%(48/58)、100%(12/12),与病理诊断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内镜下醋酸喷洒和内镜下美兰喷洒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分别为73.7%(56/76)和68.6%(4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兰染色优于醋酸染色(P=0.009).结论 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都有助于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美兰染色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优于醋酸染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并于病灶处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167例胃黏膜有可疑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活检。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界。经放大胃镜检查后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缘胃小凹变化明显处。结果 167例胃黏膜可疑病灶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3.00%),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10.78%),肠上皮化生26例(检出率15.5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早期胃癌为3例(检出率1.80%),异型增生为11例(检出率6.59%),肠上皮化生为19例(检出率11.38%),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后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早期胃癌10例(检出率5.99%),异型增生29例(检出率17.37%),肠上皮化生36例(检出率21.56%),分别高于染色胃镜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胃镜检出率。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胃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早期胃癌、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乔晓  徐峰  张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13-121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应用普通电子胃镜结合病理,对3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合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伴随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在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6个月,胃黏膜形态上与周围无异,且其相应病理组织学转变为慢性活动性炎症(84.5%)及萎缩性炎症(9.1%),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消融率分别为90.3%及92.4%。所有病例治疗中未发生如出血、穿孔电意外等并发症。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胃黏膜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度怀疑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君行病理学检查、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nBi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分析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nB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nBi检查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敏感性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nBi检查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敏感性强,能够清除显示胃黏膜结构,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靛胭脂-醋酸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异常的118例患者行内镜检查,随机分为白光内镜组57例和染色内镜组61例,于病变处取活检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染色内镜组患者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24.59%(15例)及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6.07%(22例)高于白光内镜组患者的10.53%(6例)及17.54%(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内镜组胃黏膜不着色患者中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为84.62%,胃黏膜着色不良患者中其低别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灵敏度为91.18%;不同的胃黏膜着色结果提示不同的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靛胭脂-醋酸染色可明显提高胃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胃黏膜活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的临床、胃镜特点与胃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下胃黏膜活检提示LGIN的124例患者实施胃镜黏膜下剥离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胃镜特点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75例(60.5%)维持LGIN诊断,23例(18.5%)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和(或)伴萎缩、肠上皮化生,12例存在(9.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11.3%)早期胃癌。研究发现,术后病理结果与患者性别、病变位置、胃镜下形态无关(均P>0.05),而与年龄及病变长径有关(均P<0.05)。结论胃镜下胃黏膜活检为LGIN的患者存在癌变的风险,应对其实施密切随访或胃镜下治疗,应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7.
薛振龙 《当代医学》2010,16(31):53-54
目的探讨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诊断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HP感染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CAG中病理诊断107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2%。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为20.5%~98.2%。胃镜下3种表现共存时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较高,其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镜直视下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白相为主,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共存时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价值最高,但正确的诊断还需要胃镜直视与病理诊断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8.
亚甲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喷洒亚甲蓝对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微隆起、糜烂、小溃疡、粗糙不平及色泽改变等异常表现的317例患者,其中150例(染色组)予0.5%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对异常染色区重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另外16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镜下活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两组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染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常规内镜下喷洒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可明显提高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兰染色对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对52例胃粘膜可疑病变进行美兰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病理活检结果分析对比.结果52例内镜下美兰染色后,美兰着色区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4.04%;早期癌检出率为10.64%.染色前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2和89.23%.结论内镜下美兰染色科提高病变处的清晰程度,提高活检阳性率,对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下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胃镜诊断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胃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100例CAG中病理诊断84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的敏感性为21.43%~53.57%.胃镜下某些表现如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对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3.33%,80.00%.胃镜下3种表现共存时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其阳性率与单一表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镜直视下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白相为主;黏膜粗糙、颗粒状或结节样改变共存时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价值最高,但正确的诊断还需要胃镜直视与病理诊断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刘辉   《中国医学工程》2012,(4):75+77-75,7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肠上皮化生(I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Olympus H260窄带成像内镜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内镜诊断,送检病理,以验证窄带成像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窄带成像内镜和普通内镜对CAG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6.2%和54.5%(P〈0.05)、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4.2%(P〉0.05),对肠上皮化生的敏感度为82.3%和18.2%(P〈0.01),特异度为97.7%和85.7%(P〉0.05)。结论窄带成像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在敏感性方面较普通内镜有明显的优势,可不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直接作出比较准确的内镜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喷洒亚甲蓝对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62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常规活检后予0.5%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对异常染色区追加活检,对比分析染色前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染色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检出率77.8%,不典型增生检出率35.8%,均较染色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常规内镜下喷洒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可明显提高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李华茹 《中外医疗》2013,32(10):52-52,5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胃镜下诊断为CAG的患者106例再进行胃镜检查,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106例患者中胃镜诊断CAG116例,CAG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2例;病理诊断CAG103例,CSG34例,CAG合并CSG31例。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9.76%。胃镜下黏膜粗糙不平,部分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为83.33%,而与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为主,血管透见,黏膜变薄,皱襞变平并存时,对CAG的符合率高达100.00%,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47%和41.18%,并且CAG主要伴随Ⅲ型肠上皮化生。结论 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同病理检查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其之间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病理诊断65例,其之间符合率为75.6%,伴肠上皮化生42例,伴上皮内瘤变19例。胃镜下具有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的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1.7%,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9.3%,其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42.9%,其符合率与胃镜下具有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表现及具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各种表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分析,两者的符合率有一定的差异,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结合起来,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共聚焦内镜(CLE)下胃黏膜萎缩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伴有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CLE对42例既往患有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首先行胃镜检查,对黏膜可疑病变处行CLE扫描,分别给出内镜诊断和共聚焦活体组织学诊断。对扫描部位进行黏膜活检,分别对内镜诊断、共聚焦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LE扫描42例患者获得7200帧图像,清晰显示胃小凹结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细胞周围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图像。胃黏膜萎缩表现为单位视野内腺体数目减少、胃小凹间隙增宽;肠化腺体中的杯状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显示:普通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4%、16%和28%;共聚焦内镜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87%和88%。结论:共聚焦显微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诊断胃黏膜萎缩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就诊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入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18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退色,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率之和为94.4%(17/18);79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着色不良,其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之和为91.1%(72/79)。染色组共检出早期胃癌10例(8.3%)、上皮内瘤变25例(20.8%)、肠上皮化生58例(48.3%);对照组共检出早期胃癌2例(1.7%)、上皮内瘤变6例(5.0%)、肠上皮化生32例(26.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黏膜退色对于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着色不良对于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慢性胃炎患者特点与病理诊断的对比。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改变。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而病理诊断为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而病理诊断为8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误差较大,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几乎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更高的HP感染、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比例。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及早发现早期胃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电子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侧与病变位置常规选取活检3~4块,采用75%酒精有效固定后进行送检.病理学方法如下: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对胃标附近黏膜变化情况认真观察,根据病理诊断标准作为合理的诊断.结果: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如下:4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肠上皮化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肠上皮化生,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52.17%.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镜检查价值有限,需要以病理检查作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根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