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肺炎并心衰及扩血管药治疗与内皮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崇瑜  蔡梅 《中级医刊》1998,33(1):39-41
为了解肺炎并发心衰患儿与血浆内皮素ET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扩血管、强心药物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我们对65例肺炎患儿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浆ET测定。结果表明:治疗前肺炎患儿因浆ET均增高,以重症肺及并发心衰老增高尤为显著;轻型肺炎组与对照组血浆ET增高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组ET值均下降,重症肺炎组ET浓度虽下降显著,但仍维持高水平,且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单纯应用扩血管药物不能完全降低血浆ET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肺炎合并心衰各50例患儿血浆中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CGRP),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肺炎心衰患儿的NO、CGRP比正常儿低(P<0.01),在肺炎心衰缓解期有恢复,但还是低于正常儿童(P<0.05),急性发作期肺炎心衰患儿血浆中的ET比正常儿高(P<0.01),而在肺炎心衰缓期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果表明,肺炎心衰发作时NO相关肽分泌及释放有明显减少,而ET却明显升高,提示与肺循环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在婴幼儿肺炎心衰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肺炎并心衰组、肺炎组和对照组)血浆CGRP和ATⅡ水平,同时测定肺炎心衰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 ①肺炎心衰患儿血浆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普通肺炎组(P<0.01);肺炎心衰组ATⅡ高于对照组和肺炎组(P<0.01),且肺炎组亦高于对照组(P<0.01)。②肺炎心衰患儿心 衰纠正后CGRP和ATⅡ趋于正常。③肺炎心衰患儿血浆CGRP与PaO2成正比(P<0.05),ATⅡ与PaO2成反比(P<0.05)。结论 CGRP和ATⅡ在婴幼儿肺炎心衰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炎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Ⅰ、Ⅱ(AngⅠ、Ang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轻型肺炎组患者(45例),肺炎心衰组患者(9例)和对照组(15名)的血浆ET、AngⅠ,AngⅡ水平。结果 轻型肺炎组及肺炎心衰组血浆ET、AngⅠ,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15.25,14.86,14.96,35.38,33.26,33.38,均P<0.05或0.01),肺炎心衰组明显高于轻型肺炎型(u=20.13,18.40,18.42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轻型肺炎组及肺炎心衰组ET与AngⅠ,AngⅡ,AngⅠ,AngⅡ均呈正相关(均P<0.05或0.01)。结论 ET和血管紧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肺炎与肺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其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检测6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水平,用高分辨血管外彩色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血脂正常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后E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血脂异常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的程度与患者血TC和LDL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503,均P<0.001);与血ET降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8,P<0.01),与患者血NO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P<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脂和平衡NO/ET的比值等途径保护内皮功能,对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高血脂或血脂正常)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健康者、5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结果,EH组血浆ET浓度(76.74±15.62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EHⅢ期>Ⅱ期>Ⅰ期(P均<0.001).EH组中并发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者血浆ET浓度较无并发症者显著增高(P<0.001)。EH患者血浆ET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362,P<0.01)。提示ET可能参与EH的病理过程,测定血浆ET浓度可作为监测EH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内皮功能不全在心衰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内皮功能不全与心衰损程度及其病因的关系,探讨在心衰发 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NYHFCI级18例、Ⅱ级25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和18例正常对照者,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值,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代谢终产物NO3^-和NO2^-值,并应用SAS电脑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浆中ET、NO含量随着心衰的严重程度而增高,与EF呈负相关(P<0.001),与BSS呈正相关(P<0.001);同一心衰程度的DCM与ICM组ET、NO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皮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比,与心衰的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在CI整个病程中,血浆ET、AⅡ、ALD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而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I病程3d及10~14d,血浆ET、AⅡ、CGRP、ALD均高于病程25~28d及脑动脉硬化组(P<0.01或<0.05),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ET、AⅡ、ALD及CGRP水平与病程、病情程度及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小儿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肺炎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血浆ET含量。结果: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患儿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病情越重,ET升高越明显。结论:肺炎患儿ET水平显著升高,尤以重症肺炎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制剂肺心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影响。方法:将46例肺心病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肺心汤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23例,分别给予肺心汤和常规西药(抗炎、解痉、扩血管等)治疗14天,以硝酸还原酶法测血清NO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ET-1和ADM水平,结果:肺心汤与西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O2均升高,PaCO2降低(P均<0.01),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心汤治疗组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血浆ET-1、ADM则明显降低(P<0.01),而西药治疗组治疗后NO、ET-1、ADM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肺心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可能部分通过调节患者NO、ET-1、ADM平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38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浆ET,A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的ET,AⅡ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重度头痛患者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轻,中度头痛患者(P<0.01);偏头痛患者伴面色苍白者,其血浆AⅡ含量显著高于不伴苍白者(P<0.05)。但ET和AⅡ无相关性。结论:ET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AⅡ也参与了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是否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痉挛。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出血组、利多卡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出血组和治疗组的动物于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1.5ml,假手术组注入1.5ml生理盐水,30min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动物从枕大池注入0.1ml生理盐水,治疗组注入0.1 ml 2%利多卡因。72h后观察脑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另测定术前和72h后血浆中的内皮素(ET)和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各组术前的血浆ET,CGRP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72h出血组的血浆ET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5),各组术后血浆ET比术前高(P〈0.01或P〈0.001);术后72h血浆CGRP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术后CGRP低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01);出血组的血管腔面积低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01)。结论: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能减轻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研究。发现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T及AN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Ⅱ期原发性高血压ET含量高于Ⅰ期,有显著差异性(P<0.01),而ANP无差异性(P>0.05)。用卡托普利治疗后患者ET及ANP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说明ET及ANP在原发性高血压中起了重要作用,转换酶抑制剂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镉还原加显色法(格氏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并用q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血浆、胃粘膜中NO水平:Hp阴性慢性胃炎(CG)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而Hp阳性CG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及Hp阴性CG组(P<0.01,P<0.05);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P<0.05),但Hp阳性PU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血浆、胃粘膜中ET水平:Hp阴性、阳性CG、PU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p阳性CG组显著高于Hp阴性CG组(P<0.01,P<0.05);Hp旧性PU组显著高于Hp阴性PU组(P<0.01,P<0.05)。正常组、Hp阴性PU组血浆NO与ET变化显著负相关(r=-0.672,r=-0.812;P均<0.05);其它各组无显著相关。结论:NO和ET可能参与了CG、PU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了血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血β2微球蛋白值轻型肺炎组及肺炎合并心衰组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合并心衰组又明显高于轻型肺炎组(P<0.001)。尿β2微球蛋白值肺炎合并心衰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支气管肺炎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升高,且与病情轻重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内皮素(ET)抗血清对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以寻找预防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新途径。方法: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组、ET抗血清组。ET抗血清组术后按0.5ml/kg/d自耳缘静脉给予ET抗血清,假手术组及照组给同等量的正常兔血清,观察术后2周各组血浆6-keto-PGF1α、TXB2水平、血管增殖指数及血管内膜厚度和管腔狭窄度。结果:1、血浆6-keto-PGF1α水平:ET抗血清组显高于对照组(P<0.01)。2、血浆TXB2水平:ET抗血清组显低于对照组(P<0.01)。3、损伤侧血管增殖指数:各组均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ET抗血清组显低于对照组(P<0.01)。4、对照组损伤侧血管内膜厚度、截面积、管腔狭窄度均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ET抗血清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T抗血清抑制动脉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油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变化及钙通道阻滞剂(CCB)氨氯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检测正常和甘油所致ARF大鼠不同时间血浆CGRP、ET和血清NO水平的变化,并观察应用氨氯地平对肾脏功能及血浆CGRP,ET和血清NO的影响。结果:甘油所致ARF大鼠血浆CGRP、NO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血浆ET明显升高(P<0.05),氨氯地平治疗组肾损害减轻(P<0.05),CGRP、NO显著升高(P<0.01,P<0.05)而ET明显降低(P<0.05)。结论:CGRP、NO的降低和ET的升高可能参与甘油所致ARF的形成和进展,氨氯地平对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升高CGRP、NO和降低ET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特发性突聋患者血浆NO及ET水平以及NO和ET含量与ABR的关系。方法 用比色法测定血浆NO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ET含量。结果 ①特发性突聋患者NO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ET则比对照组显著性偏高(P<0.001);②ABR阈值与血浆NO含量呈正相关(r=0.887,P<0.01),与血浆ET含量呈负相关(r=-0.798,P<0.01)。结论 特发性突聋患者血浆NO含量偏低,血浆ET含量高,并与ABR阈值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血浆内皮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和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浆内皮素-1(EF-1)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浆ET-1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SLE病人有抗ds-DNA抗体升高和补体CC下降,而无抗ds-DNA抗体升高和补体CC下降者其ET-1水平亦有升高(P<0.01),三个月治疗后ET-1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抗ds-DNA抗体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C呈显著负相关。提示ET-1参与了SLE血管损伤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ET-1水平变化可望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好坏的一个指标。对抗ET-1作用的治疗,有可能成为SLE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L-精氨酸联用牛磺酸试治充血性心衰的疗效作用。方法:将41例慢性充血性心衰(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抗心衰药物基础上治疗组L-精氨酸150mg/kg和牛磺酸200mg/kg体重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qd,6天为1疗程。对观察前后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血小板cGMP、血浆N-末端心钠素(N-ANP)、血浆内皮素(PT)、去甲肾上腺素(PNE)、肾素活性(PRA)、尿cGMP和NO^-2/NO^-3等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2.68%(34/41),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明显,血小板cGMP显著增加(P<0.01);PET显著降低(P<0.05);尿cGMP和NO^-2/NO^-3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L-精氨酸联用于牛磺酸治疗CHF可以提高病人对一般抗心衰药物得敏感性和药效作用。改善心功能和血管顺应性,提供内源性NO以弥补NO缺陷,并保护心肌细胞,从而显示出有益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