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无临床意义,但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BBB往往提示预后凶险,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中以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多见,且易诊断。以下为心电图的电生理学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合并RBBB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观察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26例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23例AMI并发RBBB(占18.4%)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重建血管,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梁志远 《现代保健》2011,(7):103-10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预后,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其认识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力。方法M顾分析24例AMI伴CLBBB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等临床特点,并总结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的重点。结果AMI伴CLBBB易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AMI伴CLBBB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并发症多,病情多危重,死亡率高,预后差,要高度重视,及早护理干预,可预防病情的恶化,从而降低死亡率,尽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4例,其中男性194例,平均年龄(61±13)岁,根据入院即刻心电图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伴发组,78例)与急性心肌梗死不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不伴发组,246例)。及时施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开通闭塞的罪犯血管,术前及术后均进行冠心病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冠脉造影罪犯血管分布情况及院外生存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591.5±287.6)U/L]、肌钙蛋白峰值[(10.08±5.30)μg/L]明显高于不伴发组[分别为(345.1±198.8)U/L、(7.10±9.40)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伴发组罪犯血管位于前降支69例(88.46%),不伴发组罪犯血管位于前降支147例(5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2.3±1.4)明显差于不伴发组(1.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6.4%)明显高于不伴发组(27.3%),病死率(21.2%)也明显高于不伴发组(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生存率(73.4%)明显低于不伴发组(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罪犯血管多位于前降支,病情更重,生存率较低,需及时开通罪犯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4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42例并发AVB的患者。按照AVB的发生时间,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分析AMI患者的AVB发生率、发生部位、类型、AVB发生时间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AMI患者并发AVB总发生率为16.94%。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Ⅰ度AVB、Ⅱ度Ⅰ型AVB与ⅡⅠ度AVB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Ⅱ度Ⅱ型AVB高于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组泵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早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室速/室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AVB在临床较为常见,且以发病8h后并发AVB患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 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记分法判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性质的价值。方法比较12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144例健康人CRBBB相关参数,并按阳性预测值高低赋予不同分值,构成记分法标准。结果记分法构成,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心电轴左偏<-30°或右偏>+110°、J-Tc间期>0.32s各记5分,QRS波时限≥0.16s记4分,V1导联R峰时间≥0.10s记3分,QRS波时限>0.14s、V5导联S波时限>0.08s、年龄≥60岁各记2分,总积分≥5分者判为病理性CRBBB,<5分者判为功能性CRBBB。单项指标判别CRBBB性质敏感度低(2.34%~83.59%)或特异度不高(22.22%~100.00%),记分法判别CRBBB性质则有较高敏感度(85.16%)、特异度(91.67%)和预测准确性(88.60%)。结论记分法对判别CRBBB性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3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HC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形态、振幅、ST-T改变。结果:全部病例符合常规导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标准;HV_1导联QRS波大多数(86.7%)呈R波,只有少数(13.3%)呈rsR′波;AR3导联QRS波全部表现为主波向上且其比值R/Q≥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研究早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早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观察组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223例AMI合并AVB的36例进行分析。结果下壁AMI合并AVB明显高于前壁AMI。AMI合并AVB者,尤其左室心梗者,在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心衰严重程度方面有较大影响,本组AMI合并AVB者,28例可完全消失,其中26例2周内消失。结论下壁AMI易合并AVB;合并AVB是影响AMI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中应避免使用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为26%-58%,非糖尿病患者约为15%。现总结1992-2004年收治的AMI患者共278例,分为合并糖尿病组(A组)和非合多铺脲病组(B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两组的不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不同的年龄段将1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分为三组,在致危因素、合并症、发病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年轻的病人有更多的致危因素和合并症,最主要的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初发症状多无典型胸痛,而仅表现为气短胸闷、意识障碍、消化道症状或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心电图上表现为无Q波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也较为常见。老年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较年轻病人。结论 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无Q波及多部位心肌梗死较为多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4~5年预后情况。方法 经过一定纳排标准收入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1人,非糖尿病组259人,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病情资料、短期转归及长期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偏大(65.65±11.33 vs.63.30±15.34)、男性比例偏低(64.59% vs.79.92%)、合并高血压病比例(64.60% vs.53.28%)和高脂血症比例(42.24% vs.26.25%)等偏高;三支病变比例(59.29% vs.40.83%)和建议冠脉旁路移植术者(11.11% vs.5.31%)比例偏高;短期转归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50.67% vs.27.72%)和全因死亡率(20.00% vs.9.90%)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严重性以及长期预后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年人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年龄、病因、合并阻滞类型分布及心电图QRS波宽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电图室门诊或住院确诊为RBBB的8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分为儿童组(n=330,<18岁)与成年人组(n=500,≥18岁)。统计学比较2组受试者年龄、病因、合并阻滞类型分布及心电图QRS波宽。 结果①儿童组RBBB患者中,3~7岁者为132例,占儿童组总人数的40.0%(132/330);成年人组RBBB患者中,50~70岁者为204例,占成年人组总人数的40.8%(204/500)。②儿童组RBBB患者中,以先天性心脏病为最主要的病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者占29.1%(96/330),术后者占56.4%(186/330)。成年人组RBBB患者中,慢性肺部疾病或明确有心脏病史者占65.6%(328/500)。③儿童组与成年人组RBBB合并其他阻滞类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6.4%(54/330)与50.4%(252/500)。2组患者RBBB合并其他阻滞类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993)。成年人和儿童RBBB均以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最为常见。④儿童组不完全性RBBB(IRBBB)患者QRS波宽为(78.2±12.6)ms,低于成年人组IRBBB患者的(98.9±9.3)m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13)。儿童组完全性RBBB(CRBBB)患者QRS波宽为(118.4±8.9)ms,低于成年人组CRBBB患者的(148.2±21.4)m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12)。 结论儿童与成年人RBBB患者的年龄、病因、心电图QRS波宽分布不同,但是RBBB合并其他阻滞类型比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分析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24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结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24例中死亡率为4.17%,无房室传导阻滞的44例中死亡率为4.5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