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重要应用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对象:选择1998-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HSCT中心88例接受脐血移植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男49例,女39例,年龄2~18岁,平均8.0岁. 所有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方法:①患儿预处理方案主要有环磷酰胺(120~200 mg/kg)和马利兰(Bu,14~20 mg/kg)组成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环磷酰胺联合全淋巴照射(2-8Gy)或全身照射(2-8Gy)组成的放疗方案.②按文献[7]及[8]标准诊断及对出血性膀胱炎分类;观察患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分析年龄、性别、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移植病种、移植类型、移植方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③治疗与转归.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患儿8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16例(18.2%,16/88)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其中轻度11例(68.7%),重度5例.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8例(50.0%);肉眼血尿10例(62.5%);11例蛋白尿( ~ ),7例白细胞增高.③治疗与转归:所有出血性膀胱炎患儿均痊愈,病程2~53 d.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危险因素: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岁、GVHD阴性及巨细胞病毒未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结论:①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预后多良好.②受者移植年龄≥6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合雌激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在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给予结合雌激素治疗,10岁以下患儿1.25 mg/次,2次/天,口服;10岁以上患儿2.5 mg/次,2次/天,口服.在临床显效和有效后逐步减量至停药,平均疗程1~2周.结果:显效5例,有效1例,2例无效死亡,死于出血性膀胱炎和严重感染各1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男性乳房增大2例,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结合雌激素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受者出血性膀胱炎具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毒学检查情况。根据出血性膀胱炎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134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为15例(11.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移植年龄、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ABO血型匹配、CMV感染、BK尿、预防GVHD的药物种类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及急性GVHD程度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疾病状态、HLA匹配程度、CMV感染以及急性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凝血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致的出血性膀胱炎疗效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赵越华,郑华金我院1988年10月至1993年12月以造血于细胞移植治疗51例恶性血液病,其中有5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HC),经用凝血酶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  相似文献   

5.
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积极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发生以及对症护理,病人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较低,未出现因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病例.认为充分了解出血性膀胱炎的病因和发生的危险因素,熟悉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掌握出血性膀胱炎的监测和病情观察要点,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提高移植成功率、减轻病人病痛、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l~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2)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外周造血干细胞、加入第三方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治疗小儿血液病的疗效。对2012年8月至12月我院5例难治性血液病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方式为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及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观察混合移植中的第三方脐血干细胞对于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STR嵌合度、GVHD发生情况及移植相关近期并发症的作用。结果表明,5例患儿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ANC〉0.5×10^9/L的中位时间是移植后11d,Pit〉20×10^9/L的中位时间移植后10d;外周血STR-PCR嵌合度检测显示,于移植后30d均达到稳定嵌合;5例患儿出现轻至中度GVHD症状,表现为Ⅰ-Ⅱ皮肤GVHD,其中2例患儿发生腹泻,出现Ⅰ-Ⅱ肠道GVHD,5例患儿均无肝功能损害。随访至2013年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137d(130d-250d),1例移植后131d死于严重出血性膀胱炎及多部位感染,其余4例均无病生存至今,存活时间分别为130、137、193、250d,中位生存时间134d。结论:HLA不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第三方脐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对提高小儿血液病的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相关供体与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造血、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探讨不同来源供体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6/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6例患者,其中71例接受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45例接受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55例应用以全身放射治疗+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61例应用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3,6,9及12个月患者的T细胞重建。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复发、患者无病生存及造血、免疫重建情况。 结果:①移植后造血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重建、血小板重建及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1.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6.28&;#177;3.01)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3.13&;#177;4.0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58&;#177;6.42)和(20.21&;#177;7.2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2.17&;#177;4.12)和(15.67&;#177;7.12)d,P值分别为0.004、0.025、0.017]。②移植后免疫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移植后1个月CD3^+%和CD4^+CD3^+%、移植后9个月CD45RA^+CD4^+%及移植后12个月CD45RA^+CD8^+%存在显著性差异俨值分别为0.014、0.027、0.001、0.003);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3个月CD45RO^+ CD4^+%有明显差异(P=0.030)。③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0)。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40),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9、0.007)。④移植后生存情况: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尽管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且无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及免疫重建比相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慢,但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和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移植前供、受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0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986年10月 ̄1998年12月间进行HSCT前供、受感染HBV的26例患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移植后3例患发生VOD,发生率(11.5%)明显高于供、受无HBV感染的患(1.4%)(P〈0.05);②5例输注HBsAg(+)供造血干细胞患2例发生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
梁艳梅  雷永红  潘丽华  黄芳 《全科护理》2016,(30):3207-3208
[目的]探讨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护理策略。[方法]对收治的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患儿中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5例患儿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5例出血性膀胱炎患儿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准确用药、精细护理,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症状消失,无一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相关死亡。[结论]在小儿地中海贫血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细心观察并发症的出现、准确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时正确处理是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及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海诗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8):1545-1549
目的:认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历史发展及其机制,讨论治疗过程中关于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问题。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和应用研究: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早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其适应证逐步扩展至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实体瘤和基因缺陷疾病等。②目前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主要是建立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对原有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基础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③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各不相同,与病种、病例的选择、预处理方案有关。 结论: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未确定可获得长期安全稳定临床效应的最佳移植方案。总体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近期疗效显著,而远期疗效尚需多中心、多病例的临床研究和观察,以进一步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②只有在真正实现移植后的免疫重建,控制移植后复发,最终才能达到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其体内移植后能否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否进一步生长分化并表达肝细胞功能以及成瘤的风险等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目的: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材料:选用BALB/c小鼠24只为受体,鼠龄6~8周,体质量20~352,雌雄不拘购自广州市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所用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由作者所在课题组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成。小鼠胚胎干细胞株E14由本院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肝再生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和肝切除+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2只。前组分两次按5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间隔2周,第2次注射4周后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然后经门静脉分别移植1×10^5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荧光标记的细胞入小鼠肝内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后组在行70%肝部分切除制造肝损伤模型后进行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组受体鼠肝脏内分布、整合与体内生长分化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将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注入治疗性肝再生小鼠肝内,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作为对照,观察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体内成瘤情况。 结果:①肝干细胞在受体鼠肝内生长情况:CFDASE标记的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血液病的惟一方法。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糖尿病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 方法:①对象和分组:收集2003—01/2007—02武汉市中心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和外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转至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患者16例。根据干细胞移植术后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组6例,非糖尿病组11例,两组平均年龄45.2岁。②评估:分析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疾病状态(化疗次数、大剂量强化的次数、血压状态、糖耐量情况)、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用量及时间的关系,以及移植后糖尿病对患者的影响。 结果:1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出现5例糖尿病:术前有糖耐量异常者其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无糖耐量异常者。②年龄大于40岁、曾经多次使用过含有糖皮质激素化疗方案的患者,其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激素半年内撤离的患者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半年内未撤离者。③两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血药浓度的情况对糖尿病的发生无影响。④糖尿病组对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无明显影响。 结论:年龄大于40岁、曾多次使用过含糖质皮激素的化疗方案、糖耐量异常、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肝内的定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但当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其分布和定居情况不明,这关系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作为靶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 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 设计:析因设计。 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5组:CCL4+门静脉移植组(6只)、门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CCL4+尾静脉移植组(6只)、尾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混合组(12只)。 方法:①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以细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量为0.5mL/100g。②CCL4+门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CCL4+尾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对照组: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混合组:前4组条件下,各设2只大鼠移植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设CCL4喂养3d和正常喂养大鼠各2只,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③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学术背景:常规的内科保肝治疗效果不佳,原位肝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措施,但肝源缺乏、费用昂贵、移植排斥反应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并发症等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干细胞移植有利于受损肝组织修复,能够代偿部分肝功能,已成为治疗肝病的一种新方法。 目的:介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2-01/2007-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liver disease,hepatic diseas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02-01/2007—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干细胞移植,肝病”,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共检索到125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内容与干细胞移植应用于肝病的治疗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其中36篇相关度较高,对完全符合标准的30篇作为参考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查找全文,2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干细胞移植动物实验:采用不同方法建立肝损伤动物模型,对成模动物以不同途径进行不同种类的干细胞移植实验,移植后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及检测转氨酶和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肝功能,修复肝脏组织结构,减轻肝脏损伤。②干细胞移植用于临床治疗:多项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和难治性肝病患者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明显好转,治疗时间缩短,改善预后,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③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NLRP)3炎性复合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不同预处理方案中所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择50只无特殊病原体(SPF)级BALB/c(H-2Kd)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再按照allo-HSCT前预处理方案不同,将实验组受鼠分为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预处理组(n=20)和全身照射(TBI)预处理组(n=20).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于移植后第15天处死各组受鼠,收取其骨髓及肝脏标本,检测骨髓嵌合率和白细胞计数,并计算肝脏指数.将肝脏标本分成二部分,一部分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sson 3色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肝静脉闭塞病(HVOD)病理学评分;另一部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各组受鼠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18的相对表达量,评价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并检测细胞因子水解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与NLRP3炎性复合体在各移植受鼠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在不同预处理方案所致HVOD中的作用.结果 ①实验组受鼠骨髓细胞均成功植入,在移植后第15天,嵌合率均大于98.0%.②BU/CY预处理组受鼠并发HVOD的病理损伤程度较TBI预处理组严重,BU/CY预处理组受鼠的肝脏指数水平低于TBI预处理组;TBI预处理组受鼠中,5只受鼠的HVOD病理评分为中度,5只为重度,而BU/CY预处理组10只受鼠为重度.③BU/CY预处理组受鼠炎性细胞因子IL 1β、-18的相对表达量是TBI预处理组的13.9倍和5.5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BU/CY预处理组受鼠caspase-1的相对表达量为TBI预处理组的19.5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Y预处理组受鼠NLRP3的相对?  相似文献   

18.
郭宏  宋霞  马秋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8):1533-1536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诱导因素。 方法:由本文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机制。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因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最终纳入23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项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为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变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能够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促进了新血管生成,减少心室重构,即移植后的干细胞在缺血受损伤的心脏微环境中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分化为有效的心肌组织,同时还可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的血管生成素配体和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③体内外环境诱导因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各种微量因素及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可以提高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效率。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疾病治疗中已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然而其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全新策略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为了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仍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