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l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个微卫星DNA位点(STR-44、45、49、40、5’DysⅡ)多态性。结果 该患者和其儿子均为非缺失型DMD。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女性DMD患者STR单倍型有两种情况:(1)和其患病的儿子Ⅳ-1具有一样的单倍型,该单倍型来自其未患病的母亲Ⅱ-1;(2)因该女性DMD患者儿子的第45内含子缺失。该患者的母亲有可能是嵌合体,该女性DMD患者只遗传了父亲的等位基因,则她的单倍型与其母亲及患病的儿子都不同。结论该女性患者由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性较小,她和患病的儿子的单倍型可能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其发病与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产前基因检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家系胎儿.方法 利用性别决定基因SRY引物PCR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3例DMD家系胎儿性别,采用mPCR技术对3个DMD家系成员外周血及胎儿羊水和脐静脉血进行DMD基因内18个外显子位点扩增,STR-PCR结合聚丙稀酰胺凝胶技术对DMD基因3'端及基因内的44、45、49、50内含子的(CA)n短串联重复序列引物进行扩增,进行家系连锁分析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共检出4例胎儿,其中2例单胎和1例双胎之甲胎为男性,之乙胎为女性.3个DMD家系2个检出为非缺失型,1个为缺失型.4例胎儿均继承了与同代先证者相同的母源致病单体型,除1例双胎之女胎为风险基因携带者外,其余3例男胎均为DMD风险胎儿,3例患儿母亲均为杂合型.结论 STR多态连锁分析不仅适用于常见缺失突变检测未发现缺失的DMD患者,同样适用于缺失型DMD患者的产前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赵慧茹  王莉  廖世秀 《重庆医学》2013,42(1):6-7,12
目的探讨3例无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家族史DMD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17对引物检测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的缺失,结合45CA、49CA、50CA、3′CA和5′CA这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位点,对3个无DMD家族史而只有1例明确患者的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STR连锁分析显示3例患者的49CA位点dystrophin基因缺失,但其母亲49CA位点均为杂合子。结论 3个家系中的3位母亲均不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MD是由于患者自身发生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缺失突变的类型,建立基因诊断技术平台.方法:应用寡核苷酸引物扩增DMD基因18个外显子区域,对27例家系32例DMD患者进行基因缺失分析,用4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引物对DMD家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并对10例先证者有DMD基因缺失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7例DMD家系中19例(70.4%)有至少1个外显子缺失,且缺失热点区域集中在外显子12、13、45、47、48、49和50,所有携带者至少有1个或1个以上多态性位点为杂合态,缺失诊断结合多态分析进行诊断,10例男性胎儿中2例具有外显子缺失.结论:基因缺失诊断结合连锁分析可快速、准确地进行DMD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和杂合子。方法根据DMD/BMD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在不同的PCR条件下对23例DMD/BMD患者及其家系57名可疑女性携带者进行多重缺失的筛选、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异源双链分析、连锁标记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分析及微卫星分析。结果23例先证者中有14例为基因缺失,2例为基因重复,40例家系中女性亲属为杂合型。结论利用此PCR体系,可准确地检测出DMD/BMD的基因突变,可靠地筛选携带者并对其家系进行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因缺失与DMD的关系研究及携带者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国内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探讨STR位点多态性对DMD基凶携带者的连锁分析.方法:根据DMD基因中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在内标引物参照下,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对40例DMD患者进行多位点检测,同时用4个STR多态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有32例为基因缺失.缺失率为80%.在本研究中,所选外显子45、48、51缺失率较高,分别占检出人数的56%、56%、16%.通过STR多态位点连锁分析检测出6名DMD患者母亲均为携带者.结论:本实验所选外显子对确定中国地区DMD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应用PCR-STR技术进行连锁分析可对DMD携带者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7.
Dystrophin基因内部四个STR位点多态性与DMD基因携带者检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PCR技术分别体外扩增dystraphin基因内部四个STR位点的(CA)n重复序列,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检测扩增产物,分析STR位点的多态性,所得STR-44、STR-45、STR-49和STR-50各位点的多态信息量分别为0.864、0.892、0.906和0.713。并利用这些位点多态性连锁分析检测5个DMD家系中8名女性亲属,检出其中6名为DMA基因携带者。为非缺失型DMD/BMD基因诊断及其家系中携带者检出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PCR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和杂合子,方法:根据DMD/BMD外显子缺失的多发位点,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在不同的PCR条件下对23例DMD/BMD的患者及其家系57名可疑女性携带者进行多重缺失的筛选,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异源双链分析,连锁标记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分析及微卫星分析。结果;23例先证者中有14例为基因缺失,2例为基因重复,40例家系中女性亲属为杂合剂,结论:利用此PCR体系,可准确地检测出DMD/BMD的基因突变,可靠地筛选携带者并 对其家系进行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兄妹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血清酶、肌电图、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肌肉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utrophin的表达,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1~79号外显子进行缺失和/或重复突变检测,利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C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对该家系进行STR-PCR连锁分析。结果兄妹二人符合DMD诊断,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HE染色符合DMD,男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阴性,女患者的少量肌纤维仍可见不连续膜阳性,两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1~79号外显子未见缺失和重复突变,女患者与男患者携带相同的母源性X染色体。结论携带DMD致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可以具有临床以及实验室的典型表现,应加强对携带者的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10.
DMD/BMD基因诊断的新体系—Amp—FLP单体型连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同位素掺入的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44、45、49、50中的CA重复序列,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放射自显影检测扩增产物。中国人在这4个位点均具有长度多态性:各位点等位片段数目分别为9、7、11、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72、0.772、0.870、0.710。应用这4个位点及先前报道的5‘CA及3‘CA进行了非缺失型DMD家系的单体型连锁分析及产前基因诊断,并用此方法检出了1例缺失。由此建立了以PCR为基础的DMD/BMD基因诊断新体系—Amp-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此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高效,使缺失型与非缺失型DMD/BMD的基因诊断连贯性一次完成,有效地提高了DMD/BMD基因诊断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连接片段在缺失型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携带者检测中的应用价
值。方法对1个DMD家系和1例DMD散发病例进行研究。DMD家系中以确诊的患者Ⅲ2和待查携带者Ⅱ3为研究对象;散
发病例以患者Ⅱ1及其母亲Ⅰ2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显子检测确定家系中患者Ⅲ2第31~43外显子缺失,散发病例患者Ⅱ1第
45~54外显子缺失。然后以PCR步移法在相应内含子设计引物定位断裂点的位点,最后在尽量靠近断裂连接点处设计1对引物
直接对患者及其待查女性亲属进行连接片段的PCR扩增。结果对上述DMD家系中待查女性Ⅱ3的检测结果为PCR扩增出与
患者Ⅲ2一致的阳性片段,诊断其为DMD携带者。对散发病例患者母亲Ⅰ2的检测结果为PCR反应阴性,而对照的患者Ⅱ1扩
增出阳性结果,排除其母亲为DMD携带者。结论利用常规PCR技术直接检测缺失型DMD患者的女性亲属是否带有连接片
段,可以同样达到进行携带者检测的目的。该方法有别于目前DMD携带者检测中所使用的各种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该研究开展温州地区血友病A(HA)家系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为HA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症状前、携带者基因诊断方面的依据。方法:针对HA先证者及其有关家系成员,进行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采用PCR检测凝血因子VIII(FVIII)基因外的DXS52(St14)位点的VNTR多态性,检测FVIII基因外的DXS15(CA)n、DXS9901(GT)n、DXS1073(GT)n位点和内含子1(GT)n、13(CA)n、22(GT)n(AG)n、24(GT)n位点的STR多态性并经毛细管电泳确证。另外采用PCR产物限制酶切检测FⅧ基因的内含子18、19、22位点的RFLP。结果:以2个HA家系为例报道研究结果。家系一先证者年幼弟弟肯定为正常人,先证者母亲、外祖母为携带者,先证者小姨肯定为携带者而其年幼儿子肯定为正常人。家系二先证者外祖母肯定不是携带者,先证者的X染色体来自外祖父,但已知外祖父不是患者,那么按照最大风险估计,母亲的那条来自外祖父的X染色体在外祖父生殖细胞中FVIII基因发生了突变,因此母亲是携带者。家系二先证者年幼妹妹是携带者,将来有生育患儿的风险,但先证者大姨及其年幼女儿不是携带者。结论:该研究的HA家系的VNTR-PCR、STR-PCR和PCR/RFLP单体型基因连锁分析,特别是对症状前男孩的诊断、对未曾有患病后代的女性携带者的检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至今缺乏有效的诊治方法,DMD基因cDNA克隆和分析揭示基因部分缺失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作者应用DMD基因cDNA探针CT56a,CT56b和DNA探针754-11,采用分子杂交技术,对3个DMD家系20名成员进行分子缺失筛检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现象连锁分析,发现1例患者及其母有DMD基因部分缺失,10例女性亲属为携带者,认为该法可用于DMD携带者检出和产前诊断,有效地预防有病胎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一个一代发病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稼系中进行等位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识别患者,携带者及正常后代不同的单体型。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检测有无外显子缺失,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位于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的短串联重复顺序(STR44,STR45,STR49,STR50),所得产物进行等位估算长度多态性。结果:先证者第17,19及45号外显子缺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typehaplotypesamongthepatients,cariersandnormalofspringinafamilyofmaleswithBeckermusculardystrophyinonegenerationb...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误诊情况。方法:取得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收集RTH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余10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TRβ基因的3-10号外显子编码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家系成员误诊情况。结果:11名家族成员中共发现3名患者,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儿子、母亲TRβ第9外显子存在c.1234 A>G(p.A317T)错义突变,为杂合突变。先证者表现为心悸消瘦,先证者儿子表现为多动,先证者母亲症状不明显。先证者和其儿子因在外院被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行放射性碘治疗,需终身甲状腺激素替代,先证者母亲因症状隐匿未被误诊误治。结论:TRβ基因第9外显子c.1234 A>G突变是引起本家系RTH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不适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已知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建立该病单细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方法,为携带者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已经确诊为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单个淋巴细胞,采用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引物/SRY基因引物二重二次PCR的方法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 男性患者单个淋巴细胞中SRY基因阳性同时50号外显子阴性的比例为92%;正常男性对照中SRY基因和50号外显子均阳性的比例为91%;正常女性对照中50号外显子阳性和SRY基因阴性的比例为93%.结论 通过二重二次PCR能够进行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为PGD技术在该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Assay of serum creatine kinase activity is useful in the detection of carriers of the X-linked gene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For genetic counselling this assay has be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pedigree analysis to improve estimates of the risk that a female relative of a DMD patient is a carrier.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follow-up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women who had received genetic counselling for DMD. Their response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producing an affected son had been a major factor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 family planning, and their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correlated inversely with their genetic risk. The decision by the majority of proven carriers to prevent the birth of further male offspring was reflected in a recent decline in the frequency of a known family history of DMD among newly ascertained c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三重PCR技术检测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基因部分外显子和性别鉴定位点amelogenin基因,探讨该技术对DMD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的可行性.方法:显微操作取正常男性、正常女性和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单个淋巴细胞及无DMD家族史夫妻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pre-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废弃的单个卵裂球细胞,采用三重PCR技术扩增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结果:64枚正常人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93.8%,93.8%和95.3%,假阳性率为2.8%;48枚8号外显子缺失型患者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均为95.8%,假阳性率为3.3%;48枚47号外显子缺失型患者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8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均为95.8%,假阳性率为0;40枚单卵裂球细胞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82.5%,80.0%和77.5%,假阳性率为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单细胞三重PCR技术具有较高的扩增阳性率和特异性,有望在缺失型DMD家系中进行PGD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