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灌注CT检查结果以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因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入院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n=24)和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n=30)两组。收集两组患者部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进行头部CT灌注检查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rPS)数值以及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计算患者评分,另外收集2周内发生HT的患者例数,最后统计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rCBF、rCBV、rPS、NIHSS评分的差值以及治疗2周内HT发生的病例数有无差别。结果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灌注CT参数的rCBF,CBV,rPS以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周内HT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能明显增加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同时减轻脑血管表面通透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rt-PA与降纤酶合用的临床疗效,寻找溶栓治疗中辅助抗栓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rt-PA 降纤酶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和大剂量rt-PA 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及急性期死亡率。结果 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AMI的冠脉再通率可达80%,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无明显差异;而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却明显降低。结论 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栓和抗栓双重功效的治疗剂,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AMI,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HUTPA和rt—PA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h内的7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HUTPA组(n=37)和rt—PA组(n=37),分别一次性静脉推注HUTPA25mg和静脉注射rt-PA100mg,在溶栓90min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监测溶栓30d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STEMI发病3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分别为95.65%和81.82%,发病12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83.78%和8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溶栓前、溶栓6h、溶栓12h及溶栓7d血浆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在30天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梗塞及全因死亡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rt—PA比较HUPTA治疗STEMI病人同样安全有效,且使用方法简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溶栓后24 h头颅CT检查结果有无HT分为HT组和非HT组。评估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史、吸烟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溶栓后2 h平均收缩压(MSP)、平均舒张压(MDP)、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影响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0患者分为HT组15例,非HT组105例,HT率为12.5%。HT组心房颤动的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P<0.05);溶栓后2 h,HT组的MSP、MDP、NIHSS、FIB高于非HT组(P<0.05);心房颤动、溶栓后2 h MSP和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结论:静脉输注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T;心房颤动、溶栓后2 h MSP和...  相似文献   

5.
田时雨  吴多斌 《新医学》2007,38(2):115-117
1 引 言 所谓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组多病因的、病情各异的脑部疾病,而非单一疾病.WHO曾对目前各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认为尚无1种是普遍有效的.在我国,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有3项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和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其中急性期又包括超早期、早期和急性后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无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在发病4.5 h内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后24 h、2周、1月的NIHSS评分和治疗1、3月后的m R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2周、1月时NIHSS评分和治疗1月后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PA能有效治疗发病4.5 h内的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含量的影响,探讨亚低温防治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于缺血1h再灌注1h、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再灌注2h时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视网膜组织TPA含量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与视网膜组织TPA含量升高有关,亚低温可通过降低视网膜TPA含量而减轻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可导致患者严重残疾甚至死亡,溶栓治疗是目前降低AIS病死率和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1]。2013年1月31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在《Strok》杂志上联合发表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新指南》。该新指南[2]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支架取栓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1个月两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DL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746)。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极大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近期预后,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中神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含量的改变。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PA组(单独使用rt-PA溶栓)和rt-PA+CEA组(rt-PA溶栓24h后行CEA手术),各3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神经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GF)、去甲肾上腺素(NE)及乙酰胆碱(Ach)含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2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14 d 2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2 h、24 h和7 d(P0.05);治疗后7、14 d,rt-PA+CE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rt-PA组(P0.05);rt-PA+CEA组的总有效率和基本治愈率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NSE、S100B、NE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NGF和Ach均高于治疗前(P0.01);rt-PA+CEA组治疗后10 d NSE、S100B、NE及NGF水平低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NSE及NE含量明显低于rt-PA组(P0.05),治疗后2、10d,rt-PA+CEA组NGF含量明显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10 d 2组ET-1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rt-PA+CEA组ET-1的含量低于同组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 2组NO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高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ET-1含量低于rt-PA组,NO含量高于rt-PA组(P0.05)。结论:CEA联合rt-PA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优于单rt-PA治疗,有助于快速恢复内皮功能受损及神经因子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为临床在应用rtPA溶栓方面找到一个更好更安全的方案。方法通过比较小剂量50mgrtPA30min与60min快速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89例,随机分为两组:rtPA30min给药和60min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冠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以及急性期病死率。结果30min给药组再通率高达84.7%,与60min给药组比较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差异有显著性,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流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rtPA30min治疗AMI是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按入选标准筛选合适患者21例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21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3个月时按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7例)与预后不良组(23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A1c水平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对HbA1c水平与改良Ranki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到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MRS评分和HbA1c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HbA1c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为0.6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HT)对重症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本科共收治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MHT+常规治疗)30例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而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亚低温对重症脑卒中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组(T=37℃±0.5℃)和亚低温组(T=33℃±1.0℃), 每组30只; 窒息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 于自主循环恢复后12、24 h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神经功能, 使用TUNEL染色观察脑细胞凋亡情况, 并于自主循环恢复后0、2、6、12、24 h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caspase-3、Fas基因mRNA表达。  结果  亚低温组大鼠12及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 < 0.05), 6、12、24 h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少于常温组(P < 0.05);与常温组相比, 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间点AIF、caspase- 3及6、12、24 h Fas基因mRNA表达显著下调(P < 0.05)。  结论  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中AIF、caspase-3、Fas凋亡基因表达, 减少神经元凋亡, 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NSE浓度和SOD活力。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和第30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NSE浓度降,SOD活力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脉搏、血钾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30min、60min和90min三种给药方法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和预后的比较。方法24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50mg30min方案组(A组,49例)、60min方案组(B组,76例)和90min方案组(C组,119例)。比较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ST段回降率、心功能和住院并发症。结果溶栓60min时A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B组(P<0.05)和C组(P<0.01);90min时B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C组(P<0.05);120min时C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冠脉再通率高于C组(P<0.05)。C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P<0.05)。三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有高于A组的趋势。结论小剂量rt-PA30min给药法较60min和90min给药法明显促进ST段早期回降,提高冠脉再通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是值得推荐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出血转化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病因,发生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7月96例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心房纤颤、血脂异常、大面积脑梗死是HT的主要病因,其发生率为20.3%,第一周为62.5%,第二周为31.2%,两周后为6.3%,其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加重、意识障碍加深,CT或MRI表现为非血肿型与血肿型,死亡率为16.7%。结论:对神经症状及体征加重的患者,尤其是大面积脑死患者,应及早查复查CT或MRI,有利于HT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预防出血转化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护理人员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BMJ、PubMed、Up To Date、NGC、GIN、SIGN、NZGG、NICE、RNAO、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并检索了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网站、欧洲卒中组织网站、加拿大卒中网站,从中遴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9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立场声明3篇。从 17 篇文献中共提取了 26 条证据,综合成 7 个维度分别是危险因素、病情监测、血压管理、症状识别、对症处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结论 要以基于循证的标准化预防策略解决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问题,应用证据时需结合我国国情、临床实际和患者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促进最佳证据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