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利用准介入技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静脉基础用药采用生理盐水+降纤酶5U、2%普鲁卡因60mg、维脑路通0.2g、胞二磷胆碱0.25g、654-210mg等药物合理组方后经动脉注射(准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恢复期48例,后遗症期17例。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急性期基本治愈36例,其中有4例即刻见效;显著进步7例,占16%;进步2例,占4%。恢复期基本治愈25例.显著进步18例,占40%;进步4例,占8、0%;无变化1例,占2.0%。后遗症期基本治愈6例,占35%;显著进步7例,占41%;进步3例,占18%;无变化2例,占6%。出院3~6个月回访,急性期有6例,恢复期有4例,后遗症期有1例基本治愈。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用准介入技术治疗脑梗死疗效快,基本治愈率高,费用低廉,便千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2.
刘静娣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78-179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09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其中住院时间≥48h、年龄360岁的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病前既往有明确高血压史24例,占35.29%;糖尿病史18例,占26.47%;心脏病史15例,占22.06%;长期吸烟者42例,占61.76%;有饮酒习惯31例,占45.59%;首次发生脑梗死48例,占70.59%;既往有脑梗死史18例,占26.47%;有脑出血史2例,占2.94%;合并肺感染16例,占23.53%;合并消化道出血14例,占20.59%;死亡5例,占7.3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是老年性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12例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头颅CT或MRI、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生化等检查,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和发病部位。结果:112例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90例,占80%;脑动脉硬化84例,占75%;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72例,占64%;基本治愈16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26例,无变化10例,恶化4例。结论: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有复发率、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各级医院应形成网络化服务,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出血性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 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脑梗死,男32例,女30例,年龄38岁-89岁,平均年龄60岁。用脉络宁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14d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2个疗程间相隔3d。结果 基本治愈15例,占24.19%;显著进步30例,占48.38%;进步12例,占19.35%:无变化5例,占8.06%,总有效率91.93%。结论 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容量及抗凝、溶栓等作用,有利于患者梗死病灶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致残率低。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青年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明确病因者94例,占91.26%,病因未明者9例,占8.74%,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45例,占43.69%,其次是脑动脉炎18例,占17.48%。临床特点:发病年龄:30~39岁44例,占42.72%,40—45岁50例,占48.54%;男性多见共68例,占66.02%,以偏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常见,意识障碍少见;梗死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区37例,占35.92%,其次是脑叶17例,占16.50%;预后较好,病死率低。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位于前循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李黛 《中外医疗》2009,28(22):64-64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控制血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8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患者经治疗,基本痊愈和明显进步89例患者,占69.53%,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血糖逐渐降至或接近正常水平;进步21例患者,占16.40%;无变化及恶化10例,占7.81%;8例死亡,占6.25%,其中脑出血5倒,脑梗死3例。结论血糖对疾病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安全、有效、低廉的治疗方法。方将将1996-06~2004-06期间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脑梗死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9例(21.11%),显著进步54例(60%),进步11例(12.22%),无变化6例(6.5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8.89%),显著进步28例(31.11%),进步23例(25.56%),无变化31例(34.44%),总有效率65.56%。(X^2=21.26 P〈0.005)。结论超早期应用溶栓治疗脑梗死可以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MRI影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因素。临床分型以感觉运动型最多(占57%),MRI检查共发现168个病灶,基底节区最多(占56%),最小病灶为2×2mm。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易多发,MRI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是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1次/d,静脉点滴;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13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2次,d,静脉点滴。两组患者均治疗14d(1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3例(20.00%),显著进步26例(40.00%),进步15例(23.08%),显效39例(60.00%),总有效54例(83.08%);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5.45%),显著进步11例(20.00%),进步14例(25.45%),显效14例(25.45%),总有效28例(50.91%),治疗组显效、总有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后7d、14d和21d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颈部手术后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温涛  马世红 《甘肃医药》2010,29(2):182-183
目的:探讨颈部手术后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8年单侧颈部手术后并发脑梗死18例病例。结果:平均年龄65岁,60岁以上15例,占83.7%(15/18),同时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14例,占77.8%(14/18);颈动脉狭窄4例,占22.2%(4/18);血脂异常(VLDL、LDL异常)10例,占55.6%(10/18);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12例占66.7%(12/18)。结论: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是颈部手术后发生脑梗死的高危人群。术前应充分评估、预测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妥当处置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广晖  崔润林 《吉林医学》2005,26(3):329-330
本文入选病例是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末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终结为脑梗死98例住院患者,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10%.略高于国内报告的4%~8%,98例脑梗死中有55例为大面积脑梗死(占56%)。本文旨在通过TIA与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CT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8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入院时首次采用常规CT扫描,24h-3d后再行CT或MRI复查确诊,对常规CT影像特征及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3例患者首次常规CT扫描显示为急性脑梗死71例,阳性率为85.54%,梗死部位分别为颞叶29例,占40.85%,额顶叶21例,占29.58%,基底节区10例,占14.08%,枕叶11例,占15.49%;可疑诊断12例,占14.46%。主要特异性表现为脑实质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及脑肿胀征。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CT扫描病变明确,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是早期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了解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SB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患者30(87)例的34.5%,病灶发生部位以基底节、内囊为主25(30)例占83.3%。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在脑梗死中占一定比例,应积极防治SBI。  相似文献   

15.
周玉霞  许海滨 《中外医疗》2012,31(16):111-111
目的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脑梗死的26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西药治疗141例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痊愈106例,占40.3%;显效93例,占37.2%,好转38,占14.4%,无效21占7.9%,总有效率92.0%;对照组基本痊愈29例,占20.5%,显效56例,占39.7%,好转31,占21.9%,无效25占17.7%,总有效率8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大大提高脑梗死的疗效,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C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足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分:分析脑梗死患治疗时间延迟的原因,探讨开展脑梗死早期治疗的措施,方法:对本地区154例梗死患的发病时间,治疗时间,延迟治疗原因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早期治疗35例(占22.73%),延迟治疗119例(占77.27%),平均延迟治疗时间为14.7h,其中入院前为13.43h(占91.12%),入院后为1.31h(占8.88%),结论:脑梗死患治疗时间延迟与其职业、化程度、居信环境以及就医条件等因素有关,为主、客观因素造成。因工展卫生知识宣教和对基层医务人员加强相关知识教育,是实施脑梗死早期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rt-PA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北京地区12所医院2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事件,探讨使用rt-PA的最佳剂量及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288例(男192例,女96例,年龄38岁-87岁)发病6小时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他们均伴有偏瘫,肌力0-Ⅲ级,头颅CT未见出血及责任梗死灶。不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及严重心肝、肺肾疾患。其中203例接受rt-PA治疗,分为A组与B组,A组89例.给予rt-PA0.9mg/kg,B组114例,给予rt-PA0.6-0.8mg/kg。并且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用rt-PA治疗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未接受rt-PA治疗(接受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等治疗)85例。将NIHSS(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做治疗前与治疗后1天、21天、90天对比。90天时做疗效评定.了解患者是否脑出血、再发脑梗死,是否死亡。结果A组基本痊愈+显着退步为42例,占本组总数的47%。B组基本痊愈+显着进步为60例.占本组总数的53%,对照组基本痊愈+显着进步为24例,占本组总数的27%。A组较对照组增加了20%.B组较对照组增加了26%。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A组及B组均减轻了脑梗死的致残率,B组优于A组。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0.6-0.8mg/kg疗效优于0.9mg/kg。国人是否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剂量为0.6-0.8mg/kg更为适宜,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启华 《湖南医学》2014,(2):283-284
【目的】分析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方法】对本院120例心电图检查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冠脉动脉造影检查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其中,10例为单纯左主干狭窄病变占8.4%(10/120);43例为单支血管病变,占35.8%(43/120),以前降支者多见,占15.8%(19/120);67例为2~3支血管病变,占55.8%(67/120),前降支和右冠脉者占28.3%(34/120)。【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早期诊断,对于指导早期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TCD)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CT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与5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2例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30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93.75%,其中脑血管狭窄10例,占33.33%,脑血管痉挛6例,占20oA,血流速度减慢14例,占46.67%。30例脑血流异常中动脉硬化20例,占66.67%。结论TCD具有廉价、实用、无创、简便、准确等优点,对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及诊断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