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头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胫前肌与腓肠肌肌力。 相似文献
3.
李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3):1723-1724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头针与体针结合治疗,对照组以体针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3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3%。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针与体针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头针加药物治疗早期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早期脑梗塞(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早期CI患者,随机分A、B两组,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经1个疗程后,观察总结疗效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DA含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后MDA含量与功能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组疗效优于B组,提示头针应用于CI早期治疗时,对MDA及神经功能改善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加头针法早期介入(48h以内)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上在48h内开始治疗,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醒脑开窍加头针法(治疗组)、常规体针组(体针组)和单纯常规药物治疗法(对照组)的NIHSS、MAS及Ashworth的评定比较和安全性评价.结果:NIHSS、MAS积分,组内比较:各组不同时间段(0、7、14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在治疗第7、14天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NIHSS:P<0.05,MAS:P<0.01),而体针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等级与各组比较明显改善(P<0.01).安全性评价,无死亡病例,各组出现少数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GPT升高病例,各组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早期介入,与常规体针法比较,醒脑开窍加头针法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够减少肢体痉挛,且安全性好,有助于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7.
头针治疗脑梗死即时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梗死的即时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下肢肌力为0~2级的患者,运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行抽气泻法、进气补法和快速捻转法,针刺3次后观察肌力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上肢肌力提高1~2个级别者25例,下肢肌力提高1~3个级别者37例.提示:早期运用头针治疗脑梗死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针刺颅骨缝区(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和单纯药物(A组)治疗急性CI痰证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B组血清MDA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地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P〈0.05)。结论头针加药物治疗性脑梗死痰证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配合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对照组75例行康复治疗,观察组7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祛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纤溶系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7.33%(P<0.05)。2组治疗后纤溶系统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有利于维持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动态平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减星蒌承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肝门静脉(PV),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及NIHSS评分、IMT、P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实施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效果显著,可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提高总有效率,加速中医证候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清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枣矿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期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8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新生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NIHSS评分值分别为(16. 15±2. 24)分、(7. 37±0. 91)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2. 73±2. 85)分、(15. 09±2. 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血清中IL-6、IL-18、TNF-α的含量为(4. 18±0. 52) pg/mL、(8. 77±1. 03) pg/mL、(9. 92±1. 53) pg/m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 43±0. 89) pg/mL、(12. 01±1. 55) pg/mL、(14. 28±1. 6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清中b FGF、VEGF、MMP-9的含量为(19. 77±2. 84) pg/mL、(374. 18±45. 39) pg/mL、(54. 25±7. 49) ng/m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4. 69±1. 73) pg/mL、(316. 21±39. 74) pg/mL、(48. 27±6. 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针灸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并促进血管新生等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方法选取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急性期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项丛刺治疗,每日2次,15次为1疗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及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ET含量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项丛剌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同时证明在脑梗死急性期配合项丛刺疗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功能锻炼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20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0.00%)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33例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针刺加艾灸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等治疗。结果 5个疗程后,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87.88%。结论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建议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时,须防同时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以免漏诊而漏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为早期针刺介入治疗ACI提供依据。方法 6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及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结果治疗2星期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NHISS评分、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针刺能够更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无副反应,其机制与抑制急性脑损伤后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采用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4 月
至2020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观察组实施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术后采用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有
效改善神经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继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及hs-CRP含量的变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血清S-100、hs-CRP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能促进血清S-100及hs-CRP含量降低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且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