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水平对危重症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重症监护病房患者261例,于入院第1天测定血小板水平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评分),并按患者的APACHEII评分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分,B组10-19分和C组>20分),分析3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和预后。根据出院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APACHE评分。结果3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5);死亡组APACHE评分较生存组高(P<0.001),血小板水平较生存组低(P<0.001)。结论血小板水平对评估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预测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重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预后相关。CR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预后不良组CRP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危重症患者95例,测定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评分,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的关系.并将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死亡组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PT、INR、APTT、TT、D二聚体阳性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越重,凝血功能越差,血小板水平越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老年正常对照组(40例)、老年单器官衰竭组(36例)和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组(MOF,60例),并将后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8例)和死亡组(32例),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同时计算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MODS),并将APACHEⅡ评分与各氧化应激参数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单器官衰竭组和老年MOF组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老年MOF组SOD和GSH-Px活性低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MDA水平高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P〈0.01)。②老年MOF死亡组SOD和GSH-Px活性低于生存组,MDA水平高于生存组(P〈0.01)。③老年MOF组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高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老年MOF死亡组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高于生存组。④老年MOF组的APACHEⅡ评分与MDA呈正相关,与SOD和GSH-Px活性呈负相关。结论随着老年器官衰竭数目的增多,病情的加重,SOD和GSH-Px活性越低,MDA水平越高,测定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氧自由基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对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68例重症患者行乳酸和乳酸清除率监测,24 h内行APACHEⅡ评分.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结果:存活组患者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病死组(P<0.01),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病死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结论:重症患者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危重病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将5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的分值由低至高分为A、B、C 3组,比较3组PCT水平的变化;(2)将5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 (1)A组血清血清降钙素原平均水平最低,B组血清PCT水平居中,C组血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最高(P<0.01);(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分值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分值成正相关性,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分值越高,则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魏强  王明皓 《西部医学》2010,22(3):531-533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Ⅲ(APACHEⅡ、APACHEⅢ)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适用性和优劣性。方法收集2007年3月~1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ICU患者98例资料,其中存活组71例,死亡组28例,按APACHEII和APACHEⅢ所需数据进行统计评分并相互比较,计算出APACHEⅡ的死亡概率(Ps),与实际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死亡组APACHEⅡ和APACHEⅡ分值均高于存活组(P均〈O.01),二者分值均与病死率呈正相关,但在急性生理学评分(APS)的比较中仅有APACHEⅢ有显著差异(P〈0.01)。在死亡概率预测中,Ps≤0.5者病死率明显高于Ps〉0.5者,预测死亡危险率与实际病死率呈直线正相关。结论APACHEHEⅡ和A—PACHEⅢ皆可用于EICU的病情评估,APACHEDEⅢ的设计更为合理和严密,APACHEⅡ较简单易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改变及慢性健康评估综合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在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4例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入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后的24 h内用APACHE Ⅱ评估其危重程度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 234例心脏直视术后患者APACHE Ⅱ得分为(12.88±3.97)分;不同转归分组的APACHE Ⅱ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前心功能分组的APACHE Ⅱ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评分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APACHE Ⅱ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1±0.006;以死亡概率>30%作为预测标准,APACHE Ⅱ评分系统对死亡危险度预测的灵敏度是80.00%,特异性是99.12%;将APACHE Ⅱ得分按<10分、10~20分、>20分进行分组,仅>20分组预测病死率在实际病死率95%可信区间内。结论: APACHE Ⅱ评分系统是评估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实施分级监测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健宇 《广西医学》2015,(1):117-119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与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系统对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184例,入院时即使用APACHEⅡ和SAPSⅡ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计算死亡危险度、分辨度,比较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的差异。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评价分辨度。结果死亡患者APACHEⅡ、SAPSⅡ评分和死亡危险度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APACHEⅡ预计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SⅡ预计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SAPSⅡ的AUROCC分别为0.900、0.88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Ⅱ和SAPSⅡ都能用于对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其分辨度相近,但APACHEⅡ预计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更接近。  相似文献   

10.
APACHEⅡ评分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平  孙大治 《重庆医学》2006,35(7):632-634
目的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并验证在S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5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及预测病死率。结果205例患者评分0~41分,平均(12.86±8.87)分。存活169例评分(10.12±6.27)分,死亡36例评分(25.75±7.90)分(P<0.000 1)。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预计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增高,呈显著正相关。Ps≤0.5者实际病死率明显高于Ps>0.5者(P<0.000 1)。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应用于SICU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医疗质量及合理利用SICU资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探讨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对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重症患者90例,按28 d生存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选患者记录入ICU第1、3、7天血清RBP值及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患者同时点RBP值与APACHEⅡ评分,进行死亡率与各时点RBP水平及ACAHEⅡ评分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死亡组入科3、7天RBP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入科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2组患者入科当日R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死亡率与入科第3、7天RB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入科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入科当日RBP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③以住院死亡率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科第3、7d RBP与预后密切相关(OR分别为14.132、3.957,P值分别为0.000、0.047)。结论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响预后,应动态监测营养指标,合理营养,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的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96例的资料,根据危重患者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L组,n=50)和死亡组(D组,n=46),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主要乳酸相关指标,并分析不同的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乳酸升高时间对患者病死、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影响。结果 D组患者入监护室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L组,12、24 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酸升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乳酸升高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是12 h乳酸清除率(OR=0.922,95%CI:0.865~0.973)、乳酸峰值(OR=1.466,95%CI:1.049~2.036);病死、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发生率随乳酸中毒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者(P〈0.05),乳酸升高时间大于24 h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危重患者预后的有效乳酸指标,当患者乳酸峰值大于10 mmol/L、12 h乳酸清除率小于10%时,患者的预后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3.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及其在产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霞  陈敦金  刘慧姝 《医学综述》2008,14(8):1196-1199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评分系统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评分系统,在预测患者预后及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预后评估。针对产科这一特殊人群,APACHE评分系统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同时存在局限性。现对APACHE评分系统在产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24h内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多发伤患者62例血乳酸水平,行APACHEII评分,并按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1~20分)、B组(21~30分)、C组(〉30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乳酸水平与APACHEII评分的关系。结果:B、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存活组血乳酸水平(2.8±1.3)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6.0±2.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APACHEII评分(19.0±3.7)分,存活组APACHEII评分(15.4±4.3)分,死亡组APACHEⅡ评分(27.6±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雁鸣  龚仕金  鲁海燕  胡炜  郑霞 《浙江医学》2016,38(23):1899-1901,1905
目的探讨全面主观营养评定法(SGA)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重症患者101例,排除住院时间<3d、脑死亡或肿瘤晚期的患者12例,最终纳入89例。所有患者入组后采集相关指标,并在48h内完成SGA,通过分析SGA与传统营养指标及预后指标的关系来探讨SGA在ICU中的应用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使用SGA评定的营养不良(以下简称营养不良)患者病死率是营养正常患者的2倍(P=0.015),矫正混杂因素后,存在营养不良患者的死亡风险是营养正常患者的3.8倍(OR=3.785,95%CI1.153~12.425,P=0.028)。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BMI、肱头肌波褶(TSF)、上臂肌围(AMC)等指标低于营养正常组(均P<0.05),营养不良与白蛋白等传统营养指标有相关性。营养不良患者的ICU住院时间较营养正常患者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结论SGA评定的营养不良与较多传统的营养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对ICU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在ICU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ABL)水平对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将140例重症患者按照ABL三分位数法分为3组:A组,ABL≤1.5mmol/l(n=35);B组,ABL 1.6-4.4mmol/l(n=71);C组,ABL≥4.5mmol/l(n=34)。记录所有患者入ICU 0.5-2h内的ABL值及APACHE II评分。结果①A-PACHE II评分:B组(14.99±7.90)分高于A组(10.77±6.63)分,C组(22.44±10.06)分高于B组(P〈0.05)。②C组患者MODS及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1);ICU死亡率: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P〈0.01);28d生存率:B组低于A组,C组低于A、B组(P〈0.01)。③早期ABL水平及APACHE II评分与危重病患者死亡率呈较好的相关关系,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25、0.901,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52,0.905)、(0.755,0.896)(P=0.000)。④B组的生存天数显著低于A组,C组生存天数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早期ABL水平能有效地评估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是危重病患者重要的床旁监测指标,对危重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危重症患儿脑损伤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3年1-6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病程中存在急性脑损伤96例危重症患儿,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危重症患儿入住PICU 24 h、3 d、7 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值,入院时常规检测生化全套、血气分析、炎症指标、脑电图等,并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早期行血清NSE监测,分为NSE值〉64μg/L及NSE值〈64μg/L两组,对预后的预测正确率为90.63%,Youden指数67.09%,阳性似然比14.08;根据动态监测NSE值分为两组,A组为NSE持续低(NSE值〈64μg/L)或迅速下降(NSE值初〉64μg/L),B组为持续升高(NSE值初〉64μg/L)或继续升高(NSE值初〈64μg/L,NSE值峰〉64μg/L),对预后的预测正确率为96.88%,Youden指数87.61%,阳性似然比69.45。不同预后组之间NSE水平、PCIS评分、GC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NSE浓度可反映危重症患儿急性脑损伤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动态监测血清NSE能很好掌握危重症患儿脑损伤的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112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对象营养方式小同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混合营养组。另外选择单纯经口进食供能的患者30例为埘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0d肝功能、。肾功能、总白蛋白、免疫功能指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肠外荷养组、混合营养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TLC、CD4、CD4/CD8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冠著升高(P均〈0.05)。肠内营养和混合喂养患者IgG治疗后较治疗前湿著升高(P〈0.05),肠内营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治疗后IgG水平也够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预防重要脏器的损伤,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而肠内营养及混合营养在体液免疫方而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9.
廖利春  骆国才  黎慧霞 《海南医学》2016,(15):2460-2462
目的: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接受治疗的160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81例,分别接受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和鼻胃管鼻饲胃肠内营养支持,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血红细胞、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19.33±1.84) kg/m2 vs (18.67±1.56) kg/m2;(99.5±12.4)个/L vs (92.4±12.7)个/L;(246.2±26.3) g/L vs (225.7±29.9) g/L;(38.7±4.1) g/L vs (36.1±3.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7.32±1.32)个/L vs (8.45±1.84)个/L;(24.84±4.08)个/μL vs (28.44±4.07)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CD3+、CD4+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2±0.57)个/L vs (2.32±0.62)个/L;(67.84±8.33)个/μL vs (62.17±5.48)个/μL;(42.36±6.11)个/μL vs (36.18±4.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6%(41/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鼻饲管胃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方法 93例危重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整套营养支持护理策略。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4.26%)发生高血糖并发症的概率远低于对照组(19.57%),而治疗的显效率(80.85%)高于对照组(5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全方位的营养支持护理程序能更好地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及时有效的纠正低血糖,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护理,动态监测血糖变化,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