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肢体短缩畸形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针对16例肢体延长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肌肉挛缩、关节僵硬、骨端延迟愈合、骨折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6例延长患者。平均随访3年,延长端骨痂生长好,均达到骨性愈合.延长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及延长长度回缩。结论加强护理,正确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肢体延长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46例单侧THA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假体松动、感染和神经损伤,仅有1例出现脱位。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股骨距与肢体长度存在正相关性。结论THA后LLD问题不容忽视。术前仔细测量评估,术中精确截骨高度及反复手法试验等方法能有效控制术后肢体长度。  相似文献   

3.
严重肢体短缩50例延长治疗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严重肢体短缩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治疗50例患者,比较不同平面的骨干延长、不同截骨方式、不同延长速度和频率的疗效。结果:平均延长9.5cm,其中单段最长16cm,分段最长18cm。随着长度增加,可出现肘、膝屈曲挛缩。原有足下垂者,18例畸形加重,其中16例做了跟腱延长或三关节融合术。胫骨骨端与骨骺延长发生胫骨平台倾斜各1例,经截骨矫正。5例愈合不良或不愈合,经补充植骨治愈。结论:骺端延长、开放横断截骨、一次性快速延长是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实施靠近骨端的骨干延长,保留内骨膜的皮质骨截骨,成人每天1.0mm、儿童每天1.5~2.0mm的连续延长,可获得理想的肢体长度、良好的骨痂生长速度和质量以及满意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 选择32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12例.年龄32~00岁,平均68岁;通过术前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反复验证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有效保持双下肢的长度.结果 术前双下肢等长的17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患肢延长超过1.0cm,术前肢短缩1.5~6.5cm的15例患者中,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的12例,术前仅3例短缩超过5.0cm的患者术后短缩2.0~2.5cm,32例患者术后访6~35个月,平均14.1个月,1例股神经麻痹6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双下肢等长27例(84.4%),除3例外均无跛行.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因胫骨不等长致双下肢不等长的56例患者采取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疗效按肢体延长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56例患儿中优4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骨延长4~9 cm,平均延长6.45 cm,骨愈合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2个月,合并成角畸形者同时得到纠正,经随访2~8年,平均5.66年,其中1例患者因延长不合理出现骨不连;2例出现踝关节活动障碍;1例膝关节活动功能僵硬;3例出现跟腱挛缩致足呈马蹄畸形;4例合并针道感染;1例出现骨折,所有随访的患者均束发生骨髓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结论 Ilizarov技术能纠正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弯曲畸形,结合胫骨延长术是一种治疗双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平衡双下肢不等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波  杨柳 《重庆医学》2007,36(12):1150-1151,1154
目的 探讨全髋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差异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分析71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30~86岁,平均(55.6±13.7)岁.通过术前临床及X线片测量评估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程度,采用模板测量预测假体型号大小及植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患肢所需延长的长度;参考术前计划中测量结果,术中通过测试假体试模、平衡软组织张力,比较标记间距离变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以获得术后双下肢长度均衡.结果 术前肢体长度差异0~5mm的患者比例占22.5%、差异5~10mm的占45.1%、差异10~20mm的占29.6%、差异>20mm的占2.8%.通过THR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0~5mm的比例提高到57.7%,差异5~10mm和10~20mm的比例分别降为33.8%和8.5%,术后无肢体长度差异>20mm.结论 全髋置换术中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有重要意义.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采用有效方法评价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反复测量验证,是获得术后双下肢等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选择46例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平均(63±5)岁.通过术前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反复验证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有效保持双下肢基本等长.结果术前双下肢等长的16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患肢延长超过1cm.术前患肢短缩1.5~5.5cm的30例患者中,术后仅3例短缩或延长超过1.5cm.40例患者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7.3个月,除2例外均无跛行.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肢体延长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延长术,是克服两侧肢体不等长的一种手术。传统上大腿短缩用股骨延长;小腿短缩用胫骨延长。近年来又采用骨盆截骨延长、骨骺牵拉延长等。不论采用何种办法,术后护理的关键在于防止并发症。常见有神经牵拉后麻痹,甚至瘫痪,足下垂;血管受牵拉后肢体远端循环障碍,其次是针孔感染、骨迟愈合或不愈合、肢体畸形或再骨折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选择46例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平均63.5岁。通过术前临床及骨盆标准正位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反复验证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有效保持双下肢基本等长。结果:术前双下肢等长的16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患肢延长超过1cm。术前患肢短缩1.5—5.5cm的30例患者中,术后仅3例短缩或延长超过1.5cm。40例患者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7.3个月.除2例外均无跛行。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先天畸形、骨关节感染、创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所致肢体不等长会影响人体外观与功能,尤其下肢不等长超过3cm会引起严重病废.肢体延长术是治疗肢体不等长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张德文 《重庆医学》2005,34(5):778-779
肢体延长是矫形外科常见的问题,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以治疗较大的骨缺损(感染,创伤、肿瘤等骨切除)、多种原因所致身材矮小、肢体不等长等疾病,由于上述情况所导致的肢体短缩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从而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患者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并发骨盆倾斜的诊断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3例单侧臀肌挛缩症均采用挛缩带切断术,术后立即用宽绷带绑扎双下肢于并膝位,回病房后膝下垫软枕于屈髋45^。~60^。,屈膝30。左右。拆线后2--3d下地进行并膝下蹲活动及大腿交叉架腿锻炼,持续锻炼2~3个月。结果随访13例,11例痊愈,步态正常,骨盆倾斜消失。2例好转,步态正常,骨盆倾斜减轻,双下肢脐至内踝距离(脐踝距离)不等长,相差1cm左右。结论单侧臀肌挛缩症伴骨盆倾斜,多由臀中肌、臀小肌挛缩带引起髋关节外展畸形导致负重力线的改变而致病。采用挛缩带切断术,治疗臀肌挛缩症伴假性双下肢不等长,手术操作简便,手术范围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臀肌挛缩症双下肢不等长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致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所引起的异常步态及特有体征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有行走呈外“八”字,不能搭“二郎腿”,并踝下蹲困难,严重病例可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手术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开展该项手术以来,不等长肢体经术后牵引,精心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双下肢不等长得到了纠正,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1].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术前术后肢体等长,若出现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会造成走路跛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目前髋关节高度的判断主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及术前X线片测量结果,准确性欠佳.但由于术中置换区域暴露有限,位置深在,且缺乏专用的术中髋关节高度测量工具,给这类手术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成为制约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因素,很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93例单侧TH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术后无假体松动及感染,1例出现大腿疼痛,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脱位。重建股骨偏心距对肢体长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保留的股骨距长度为6~18 mm,与肢体长度存在正相关(r=0.376,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仔细测量评估,术中精确截骨高度及预设两点结合手法试验等方法能有效控制术后肢体长度。  相似文献   

17.
肢体延长术是一个应用广泛、有效、成熟的骨科技术.是骨外固定技术用于矫形外科治疗各种长骨缺损、肢体短缩和肢体不等长等骨科疾病的新技术.我科对8例肢体短缩的患者施行骨延长术,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有良好的功能肢体,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下肢不等长的预防策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7例有相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术前骨盆平片评估健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术中以健侧为参考决定假体股骨头中点到大转子水平线的位置以恢复下肢长度。术后测量双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尖距离,骨盆平片中两侧小转子到坐骨结节水平线距离的差值。结果:THA术后双下肢等长33例(57.9%),不等长均为延长,延长0~10mm为20例(35.1%)。10~20mm4例(7.0%)。结论:以对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为参考,术中决定假体股骨头中心的位置可简单有效地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病例中下肢不等长发生的原因,评估翻修手术后肢体不等长平衡的效果。方法:36例(36髋)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存在肢体不等长,测量下肢长度差异,评估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位置,随访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最低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26.7(12-55)月。术前Harris评分38.6±39.1,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3.3±26.4,肢体长度差异:术前平均肢体长度差异2.35(-3.8-2)cm,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异0.65(-2-1)cm。髋臼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12例,股骨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20例,关节间隙造成肢体短缩8例,股骨侧及髋臼侧差异均存在的患者为2例。结论:翻修术前仔细分析下肢不等长的来源,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假体可以尽量减少肢体长度差异。  相似文献   

20.
赵生勤 《海南医学》2014,(11):1600-160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测量双下肢长度差,以患肢延长1~10 mm者作为延长A组(n=24),以患肢延长11~20 mm者作为延长B组(n=18),患肢缩短者作为缩短组(n=8),双下肢等长者作为等长组(n=10);随访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年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1)术后3个月HHS评分:延长A组与延长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两组明显低于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HHS评分:延长B组明显低于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延长A组术后1年HHS评分较术后3个月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B组、缩短组、等长组术后1年评分和术后3个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延长超过10 mm者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而且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