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TOAST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AST分型法侧重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病变血管和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其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症状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OCSP分型(完全型前循环梗死3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94例,后循环梗死31例,腔隙性梗死50例),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代偿方式.结果 检出有病变血管的患者198例,共累及病变血管206支,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98条、大脑中动脉54条、椎动脉27条、颈总动脉6条、基底动脉5条、锁骨下动脉4条、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2条;经Willis环代偿98例,软脑膜支吻合115例,颅外代偿4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其次位于椎动脉,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受病变血管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OCSP分型为基础,结合影像学和DSA表现探讨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神经影像学改变、血管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经DSA证实存在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MRI、CT、DSA的结果进行OCSP分型、影像学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分型。分析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及脑血管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OCSP各型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占47%;后循环梗死型(POCI)占31%;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占13%;腔隙性梗死型LACI占9%。(2)OCSP分型中前循环梗死型(TACI+PACI)、腔隙性梗死型(LACI)、后循环梗死型(PCI)与影像学分型中皮质梗死和低灌流区梗死(CO+LFI)、皮质下小梗死(SSI)、后循环病变部位梗死(PCI)的一致率分别为77.97%、79.30%、79.30%。(3)OCSP分型中前循环型(TACI+PACI)和后循环型(POC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ICA+MCA)和后循环血管狭窄(VA+BA)一致率分别为78.41%、71.84%。结论 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改变分型和血管改变分型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流变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全血高切值、全血中切值(H,L)、全血低切值、血浆粘稠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浆粘稠度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也是成人致残的首位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溶栓治疗、卒中单元和卒中病房使缺血性卒中治疗模式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即保证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到医院并开始治疗。尽早识别脑卒中并使需要溶栓者在时间窗内得到最佳治疗已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正常情况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与外周免疫系统分离,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数小时,神经细胞缺血死亡,通过释放"危险信号",激活脑内固有免疫反应,促进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神经毒性物质产生,介导血-脑屏障破坏以及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与此同时,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高,免疫炎症细胞如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脑组织,通过识别脑内中枢神经系统暴露的抗原,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进一步介导神经元的二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探讨MBP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208例ACI患者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标准分为4组并行NIHSS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BP的含量;观察不同亚型ACI患者MBP含量的变化,分析MBP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完全前循环型(TACI) 13.46%、部分前循环型(PACI)30.29%、后循环型(POCI) 19.71%、腔隙性梗死型(LACI)36.54%;(2)OCSP分型中TACI、PACI及POCI亚型MBP含量升高,LACI变化不明显.与LACI比较,TACI、PACI及POCI有显著性差异(P<0.05);(3)TACI、PACI中血清MBP含量与相应时间段NIHSS评分具有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0.60 (P<0.05);POCI和LACI中MBP与NIHSS之间相关性较差.结论 MBP随OCSP亚型的不同而变化.TACI、PACI、POCI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MBP可以作为病情、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5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时间以600-800最多,占21.9%,与其他时段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清晨发病率最高,其发病机制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与改良的TOAST分型与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 vs 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5 vs 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AST、TOAST标准进行分型,随访患者1年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并做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按照NEW-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为39.86%;心源性脑栓塞型(CE)为6.42%;小动脉型(SAD)为26.35%;其他原因型(SOD)为1.35%;不明原因型(SUD)为26.01%.TOAST分型中有37例在新分型中转为其他亚型.新分型Kappa=0.81,显示为高度一致.1年随访期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5例,其中AT型为20.56%; CE型为44.44%;SAD型为8.45%;SUD型为12.68%.经卡方检验,CE型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以NEW-TOAST分型中AT型所占比例最高,该分型的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依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及其亚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o dementia,VCIN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前期已建立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数据库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血管危险因素、生化及影像检查信息,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Essen评分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于发病(10±2)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依据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VCI的诊断及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和VCI组,VCI组包括VCIND组和Va D组,分析上述各项因素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VCI占69.86%,其中包括37.68%的VCIND和32.18%的Va D患者。1VCI组低受教育程度(P0.001)、糖尿病(P=0.005)、心脏病(P=0.045)、卒中家族史(P=0.005)、幕上病变(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14)、D-二聚体水平(P=0.001)、Essen评分(P=0.024)、NIHSS评分(P0.001)显著高于NCI组,女性(P=0.004)、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及受教育年(P0.001)显著低于NC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VCIND组比较,Va D组患者既往卒中史(P=0.013)、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01)、Essen评分(P=0.03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05)显著高于VCIND组,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梗死(P0.001)、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显著低于VCIN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次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幕下病变患者发生Va D的风险明显小于幕上病变患者。结论 VCI及其亚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与NCI比较,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CIND比较,卒中次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源  潘旭东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78-1085
      缺血性卒中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的急性卒中和原因未明的卒中。卒中的发病原因复杂,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脑血管显像检查和心脏检查完善,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做出准确亚型分类。近年来,卒中相关血浆标志物的检测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就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的血浆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血浆标志物在卒中不同亚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高血糖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高。大多数研究资料均支持高血糖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促进卒中发病,加重卒中患者的病情,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有关高血糖的危害,已有较多基础研究,但临床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就高血糖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 n,hs-CRP)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小血管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中的差异,以及二者与完全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入组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Org 10 172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分为LAA及SAO卒中共217例,LAA 130例,其中进展性卒中58例;SAO 87例,其中进展性卒 中12例。检测并比较血清Hcy和hs-CRP水平。 结果 ①Hcy(P<0.019)、hs-CRP(P =0.021)、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P =0.012) 在LAA组及SAO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混杂因素后差异显著,LAA组血清Hcy和hs-CRP、LDL显著高于 SAO组。②Hcy(P<0.001)、hs-CRP(P =0.017)、LAA(P =0.023)在进展性和完全性卒中中纠正混杂因 素后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全部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Hcy、hs-CRP、LAA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患 者。③LAA组中,进展性与完全性两亚组患者血清Hcy无明显差异,而进展性卒中亚组hs-CRP水平明显 高于完全性卒中患者。 结论 血清Hcy、hs-CRP、LDL是LAA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和hs-CRP可作为IS病因分型的参考 指标之一;高Hcy、hs-CRP、LAA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