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回顾性分析了NICU患者院内转运状况,并制定措施改进,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进转运流程前共5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之后共6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改变、坠床、意外拔管、窒息、物品丢失以及投诉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进转运流程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家属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安全转运"的意识,并促进团队合作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及效应分析模式对手术室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8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2368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9—11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2411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质量风险控制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疗失效及效应分析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室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医疗失效及效应分析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能够在不良事件发生前进行预判,提前采取行动,并对多种失效情形和原因进行严重度分级,使得重点问题被凸显出来从而优先处理改进,有效降低了手术室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避免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活动中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成效。方法 2016年1~12月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的传统常规质量控制手段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监管,作为对照组;2017年1~11月设立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并于实践中加以运用,借助根本原因分析方法与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对相应质量展开持续改进管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施行干预之后,观察组的总体负面事件产生率大幅下降(P0.001);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15项指标中,观察组有10项指标的负面事件产生率都低于对照组,可见干预获取了较好的效果(P0.05)。结论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对质量加以控制管理,能够使手术室差错发生率下降,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6-12月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的传统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监管,2012年1-6月制定并应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应用失效模式分析法和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管理。结果:实施干预后,实验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从0.851%下降到0.276%(P〈0.001)。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15项指标中;实验组有10项指标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说明干预措施有效(P〈0.05)。结论: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质量控制管理能降低手术室差错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降低转床风险的作用。方法对住院患者转床流程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分析,针对潜在风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细化的患者转床工作流程、转床护理交接单、患者转床信息更改清单等整改措施,比较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2015年4月—2016年3月)和实施后(2016年4月—2017年3月)转床风险值及转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转床流程的风险值由(185.86±52.67)分降至(79.02±28.84)分;转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987‰降为0.186‰,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5)。结论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瞻性地对住院患者转床进行全过程分析,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落实,可降低转床风险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夜间追查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夜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79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提供传统护理管理模式;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79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组,改进传统护理模式,增加夜间追查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夜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两年度夜间护理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夜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年度护士对夜间护理工作中的安全保护措施、护理文书记录、夜间巡视、基础护理及危重患者病情监测等指标评分均高于第一年度(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实施夜间追查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夜间护理质量,降低夜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妇科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科收治的1 181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08例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673例采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后是否及时上报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报及时率、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上报意识及上报及时性,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未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的4个月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的4个月作为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安全管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0年7~ 12月入住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的1878例孕妇为对照组,按产科护理常规护理;2011年1~6月2016例孕妇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FMEA对产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计算RPN值,找出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及高危操作步骤,制定防范的优先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结果 观察组各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内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67例(3.32%),对照组半年内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135例(7.1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M EA对产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评估、分析和采取相关措施,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预见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预防心血管病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112例留置导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168例留置导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FMEA。包括创建相应的流程图,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制定并执行改进措施。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危险因素认知率、意外拔管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改进措施后RPN值及意外拔管发生率降低;对照组患者意外拔管危险因素认知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FMEA进行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留置导管患者意外拔管危险因素认知率,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98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3年7月~2014年11月132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质量护理持续改进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54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0例;观察组及时上报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仅能够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风险意识,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上报,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重点监测指标在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疗质量三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法,确立9项护理质量重点监测指标的内容及阈值,2015年应用重点监测指标阈值管理进行护理质量评价,比较2014年和2015年重点监测指标的检查结果、病人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4年压疮发生率0.160%、跌倒发生率0.029‰、坠床发生率0.035‰,医嘱查对合格率87.14%、基础护理合格率90.74%、危重病人合格率95.97%、健康教育知晓率88.63%、手卫生执行率93.59%、急救物品完好率96.71%、病人满意率94.4%、不良事件发生率0.937%;2015年压疮发生率0.088%、跌倒发生率0.007‰、坠床发生率0.007‰,医嘱查对合格率92.11%、基础护理合格率99.40%、危重病人合格率99.06%、健康教育知晓率95.10%、手卫生执行率97.50%、急救物品完好率99.22%、病人满意率96.6%、不良事件发生率0.348%,2015年各项指标与2014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质量重点监测指标对护理质量实行动态监控,有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麻醉恢复室患者安全转运前的效应分析和失效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院麻醉恢复室进行复苏转运的全麻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对照组采用普通管理模式指导护理,观察组采用效应分析和失效模式管理办法指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效模式发生情况、麻醉苏醒期优先风险数值等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对接科室准备不充分、交接内容繁多、出室评估缺乏、低体温、切口敷料松脱、管道堵塞滑脱、拔管后并发症的风险值、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患者安全转运前护理应用效应分析和失效模式,有助于持续改进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质量,降低失效模式引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采取有效的过程质量监控,使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处于最佳控制状态。方法将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于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中,通过建立护理过程质量控制方案,设置质量安全园地、进行标准化床旁交班、强化不良事件根源管理、采取个体与体系追踪法进行护理过程质量控制,分析整理过程质量控制问题,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管理和实施持续改进。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能力、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结局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护理人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种类增多,由以前的鱼骨图、根源分析法、QI三种质量分析方法增加至六种,对QCC、追踪法、失效模式质量分析工具使用频率增加,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质量管理工具;2014年不良事件发生率4.6%,2015年不良事件发生率3.2%,下降1.4%,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重病合格率、急救物品管理合格率、病人满意率等五项护理质量结局指标与2014年相比P0.001,有统计学意义,实现压疮零发生,医院感染率得以有效控制。结论过程质量控制有利于儿童病房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能实现护理质量稳步提升,确保病人安全,是一种优质的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专项持续改进小组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成立五大护理质量专项持续改进小组,并利用免责网络信息化直报系统,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比较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相关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实施前(2013年)、实施后第1年(2014年)和实施后第2年(2015年)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及发生不良事件级别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98,P=0.000);2013年-2015年三年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58,P=0.000);2013年-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处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038,P=0.000)。结论护理专项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全程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升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不良事件处理时间,改变不良事件构成,利于为患者和护理人员营造安全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血液透析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对期间各项感染控制指标及感染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实施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收集2015年1月—12月血液透析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观察2组各项感染控制指标、感染发生率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操作合格率、感染控制知识合格率、物表培养合格率及手培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3%(1/97),低于对照组的8.24%(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3.09%(3/97),低于对照组12.94%(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各项感控指标的合格率,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17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按照不同科室分为对照组356例和观察组36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住院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减轻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还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观察的6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FMEA管理前的3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6月实施FMEA管理的3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主要对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有效评估,观察两组(FMEA管理实施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病人麻醉复苏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且病人对护理管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运用在麻醉复苏室风险管理中的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人复苏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不良事件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院共40个普通病区收住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个病区收治的109 623例住院病人,观察组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40个病区收治的123 020例住院病人。对照组按医院质量控制要求的相关制度进行不良事件管理,主要是鼓励主动上报;观察组则是运用国家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编制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相关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不良事件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漏报率、月度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住院病人跌倒、院内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性拔管、危重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危重病人导尿管相关性感染(CAUTI)、不良事件漏报率、病人满意度和月度护理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于不良事件管理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漏报率,有利于不良事件管理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预防产妇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科室上报情况,比较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前后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上报率为98.00%,及时上报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能够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妇科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风险意识,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上报,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