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肥胖是白色脂肪组织过度堆积导致稳态失衡,脂肪代谢出现障碍,进而引起全身的低度慢性炎症,全球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脂肪代谢障碍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可进一步引发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并发症。本文就脂肪代谢障碍与抗炎治疗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从纠正脂肪代谢障碍,减轻炎症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非药物治疗、靶向抗炎治疗、天然产物抗炎治疗及中医辨证施治等手段,或将改善慢性炎症,从而减轻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对减轻代谢综合症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病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炎症反应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炎症反应因子和游离脂肪酸(FFA)等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活性氧簇(ROS),并进一步引起炎症因子的激活,形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在高脂血症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等多种机制的推动下,AS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事件。因此,抗炎治疗对于AS的多种机制可以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联合他汀类药物、RAAS抑制剂等显示出了比单一药物应用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唐阿方 《中医药导报》2004,10(12):67-68
文章首先阐述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关系 ,认为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重点论述了运用中医、西医的方法进行抗炎治疗冠心病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关系,认为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重点论述了运用中医、西医的方法进行抗炎治疗冠心病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西药多存在不良反应且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药在治疗抑郁症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中药治疗抑郁症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介绍中药提取物、中药药对、中药复方及中成药抗炎治疗抑郁症的功效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炎治疗抑郁症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金观源  金雷  郑进  金霞 《中医药导报》2020,26(7):1-5,28
从分析疼痛与炎症的关系着手,介绍炎症反射的最新认识,提出针刺微创抗炎的理念,以及选择不同刺激靶点、刺激手段与参数、合并电针、耳针等提高针刺祛痛效应的多种抗炎对策。认为炎症反应是多数躯体疼痛的核心机制,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在针刺治疗后的缓解都离不开患部炎症的消除,但它被许多针灸师忽视。要提高针刺祛痛的长期疗效,必须重视针刺的抗炎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强化炎症自限机制(炎症反射)及其神经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炎症是干眼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炎治疗也是干眼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将炎症在干眼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抗炎治疗干眼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等)、甘草多糖和甘草酸是其抗炎、抗变应性炎症的活性成分.其中对异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酸的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往手术率较高,近年来我院以活血化瘀结合抗炎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以活血化瘀结合抗炎治疗70例作为治疗组,单纯活血化瘀中药治疗4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病例均为我院1989~1992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停经、腹痛、阴道出血、盆腔包块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按照临床分型标准,治疗组中不稳定型64例(91%),包块型6例(9%);对照组中,不稳定型43例(89%),包块型5例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淤结合抗炎治疗宫外孕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治疗组 77例均来自门诊 ,其中男性 46例 ,女性 3 1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 11岁 ,病程最长 8年 ,最短 1月 ,皮损分布头部 47例 ,臀部2 1例 ,其他处 9例 ,有糖尿病史 3例。对照组 3 0例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1例 ,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 7岁 ,病程最长 3年 ,最短 1w ,皮损分布头部 19例 ,臀部 7例 ,其他处 4例 ,有糖尿病史 1例。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我院药剂科制剂室配制的抗炎酊 (由马钱子、黄芩、紫草组成 )外搽皮损处 ,每日 4次 ,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 2~ 3层纱布块浸湿抗炎酊湿敷皮损处 ,每日 2次。对照组用天津中美…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2015,(8)
目的筛选鸭跖草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并研究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跖肿胀,进行抗炎活性筛选;测定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以及肺组织一氧化氮(NO)、PGE2、TNF-α、IL-1β和MDA水平,探讨抗炎机制。结果与5%吐温-80组比较,水溶部位高、中剂量(30、15 g/kg)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导致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其余部位活性弱或基本无活性;鸭跖草水溶部位组(15 g/kg)能抑制胸腔液MDA、PGE2、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1);鸭跖草水溶部位组(15 g/kg)能抑制肺组织NO、MDA、PGE2、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1)。结论鸭跖草水溶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抗炎饮食     
以前,抗氧化曾是最热门的饮食关键词,不过现在,它的位置已经被抗炎饮食取代了。波士顿塔夫斯大学运动和营养中心主任美瑞安·奈尔森博士,在她最近的新著中大力推崇抗炎饮食。她认为,抗炎食物可以使关节炎患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和改善其关节的功能。奈尔森博士非常注  相似文献   

14.
抗炎与免疫调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肾病发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炎症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抗炎与免疫调节治疗的进展及中医药疗法的概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LDH)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复制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模拟LDH,艾灸干预14 d进行Siegal神经功能评分,采血测定IL-1β水平,HE染色观察神经根及周围肌肉组织炎症反应。结果:艾灸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下肢功能障碍症状,降低血清IL-1β水平,减轻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缓解化学性炎症对神经根的损害。结论:艾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其临床治疗LDH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韩磊  向云霞  徐磊 《新疆中医药》2011,29(4):112-114
目的:了解中药的抗炎机理与免疫药理研究进展。方法:综述近年来中药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免疫药理的成果。结果: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对炎性介质的抑制,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探讨中药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草多糖抗炎与抗胃溃疡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小鼠乙醇型胃溃疡模型与利血平型胃溃疡模型,考察小鼠抗炎与抗胃溃疡作用效果。结果:甘草多糖高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率为38.95%,低剂量组抑制率为15.41%;乙醇型胃溃疡模型中,甘草多糖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率为61.39%,低剂量组为41.67%;利血平型胃溃疡模型中,甘草多糖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率为13.39%,低剂量组为3.00%。结论:甘草多糖对毛细血管炎性渗透及乙醇型与利血平型胃溃疡均具有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8.
殷云 《中国针灸》2003,23(10):612-612
由声带炎造成的音声障碍属祖国医学“喑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起声困难、声音低粗,重者失音。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声带充血,呈弥漫性水肿,反光度增强,有的声带呈柱状边缘圆钝肿胀,亦有双侧声带鱼腹状肿胀,声带闭合不全,甚者声带边缘处有对称性基底较广的丘状突起,质软(早期小结)。笔者遵循经络学说,并参考现代神经解剖学,近年来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本病176例,  相似文献   

19.
抗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干预AS炎症反应可能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解毒抗炎合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渝南 《四川中医》1995,13(8):46-46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全身性病毒性传染病。祖国医学谓“痄腮”。系因风湿毒邪所致,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腮腺肿痛为基本特征,其它腺体也可以受累,多发病于春季,以4-10岁的小儿发病率高。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采用自拟“解毒抗炎合剂”内服,青黛加“紫金锭”外敷的治疗方法,收到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60例患儿中,男94例,女66例,1~3岁18例,4~6岁73例,7~9岁47例,10~14岁22例;病程于发病1~4天就诊不等。 〔诊断标准〕①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史及接触史,表现有发热,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烦躁、纳呆、呕吐、咽红肿痛、吞咽咀嚼不便,苔黄、脉浮数。②实验实检查: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分类增多,尿淀粉酶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