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亦随之增多。在所有骨折中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为4%~5%,多见于老年人群,年龄>50岁的女性发生率高,女性的发生率为男性的2倍[1]。骨质疏松及摔倒是发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最大风险因素。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肩关节置换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现对肩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康复护理、并发症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近3年来诊治的23例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3年,均临床愈合,1例发生胧骨头坏死。按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估,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0.6%。结论: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全身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为治疗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半肩或全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在迅速消除患者疼痛、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目的:分析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按Neer分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10例。以X射线观察、Neer评分标准对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与结论:1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6-48个月)。Neer评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随访期X射线显示内假体位置良好,无关节周围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脱位和松动等并发症。说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中须注意肩袖的有效修复和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结合置换后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崔伟  杨成荫  杨赛 《天津护理》2023,(5):577-580
总结20例应用反置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手术体位、熟练掌握手术器械的应用、熟知手术步骤以及娴熟的手术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潘华 《临床医学》2016,(10):79-80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8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取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二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中采取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侧柱支撑重建治疗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各54例.常规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内侧柱支撑重建.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半肩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效果较好,且术中应科学选择假体,并注意关节解剖关系,以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8.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大约占全部骨折的3%~4%, 在成人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有所增加,据统计其中男性∶女性=1∶4.50~80%的骨折无移位而且骨折稳定,通常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对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3分骨折和4分骨折和脱位,以及头劈裂骨折,关节面压缩超过40%的骨折,在治疗上大多主张使用人工肱骨头或全肩关节置换[1-3].  相似文献   

9.
总结8例行反式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疾病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患肢与体位管理、引流管的护理及疼痛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4%~5%[1].1893年Pean为1例肩关节结核性关节炎患者成功实施了首例全肩关节置换术(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TSA),术后患者患肩疼痛缓解、功能改善,但2年后因结核感染复发无法控制导致手术失败,最终取出假体[2].1893年法国医生Jules Emile pean首先将铰链式人工肩关节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肩关节置换的里程碑.1953年Neer采用钒制人工肱骨头假体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获得满意疗效.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中,人工肩关节置换不同于其它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假体高度.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1985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共对35例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行肿瘤瘤段切除,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保肢术。其中骨肉瘤9例,骨巨细胞瘤9例,钵骨肉瘤5例,尤文氏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纤维肉瘤2例,转移癌3例。结果:35例患者中,5例失访,2例因肺部原发肿瘤死亡,6例因原发恶性骨肿瘤转移死亡,一2例因昂部复发而行前四分之一截肢术,1例因感染行假体翻修术;重建成功的20例患者无瘤生存,最长18年,最短6个月,平均6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或断裂。按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评估标准,平均评分24.6分,评分在24分以上者占65%。结论: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在冶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方面,不仅能保留患肢完整的外观形态,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上肢的功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治疗的21例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21例患者随访7~72个月,2例患者出现肿瘤术后复发予以截肢,1例患者发生肩关节脱位,1例患者发生神经牵拉损伤。结论对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加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主流,良好的护理和仔细的观察是保证手术的成功、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经小切口入路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CP肩外侧小切口微创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56岁~72岁,平均年龄62-8岁;骨折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4例。受伤原因:车祸9例,摔伤20例,打击伤2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约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2-2~6-4个月,平均3-7个月;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出现腋神经和旋肱血管损伤;随访末的最终疗效按Neer评分,优1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达93-5%。结论LCP肩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软组织损伤及骨折断端残留血供的破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老年患者25例,依据Neer分型22例为四部分骨折,3例为三部分骨折。由同一组医师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且均采用北京春立公司侧翼型人工肱骨头假体。术后2个月复查x线片,记录最后一次随访Neer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5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21.2±6.7)个月;人工关节功能的Neer评分为(84.8±2.4);25例患者中优良7例,满意14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率为84.00%(21/25);25例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为(31.8±2.3),功能评分为(24.1±1.9),运动评分为(17.4±1.6),解剖重建评分(8.7±0.9);术后仅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及局部换药后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满意,中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肱骨近端骨折后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CPM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采用心理疏导和调制中频电治疗,CPM组同时增加前屈及外展方向的CPM。结果:治疗2个月后,CPM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PM配合调制中频电及心理支持能明显提高骨折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疼痛及骨代 谢 功 能 的影响。 方法:将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79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 40 例,行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 39 例,行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 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骨代谢功能、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在术后 1 个月、 3 个月、 6 个月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 Harris 评分在术后 1 个月、 3 个月时均高于对照组( P<0.05 );术后 1 个 月 ,观 察 组 血 清 I 型 胶 原 氨 基 端 前 肽 ( PINP )、成 纤 维 细 胞 因 子 ( FGF )、骨 钙 素 ( BGP )、 I 型 胶 原 羧 基 端 前 肽( PICP )、骨 特 异 性 碱 性 磷 酸 酶 ( BAP )水 平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抗 酒 石 酸 酸 性 磷 酸 酶 -5b ( TRACP-5b )低 于 对 照 组 ( P <0.05 );术后 1 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 VAS )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低于对照组的 20.51%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外侧入路,前者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更 加 显 著 ,不 仅 能 提 高 髋 关 节 功 能 ,改 善 骨 代 谢 状 态 ,缓 解 疼 痛 程 度 ,还 具 有 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标准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骨折线在小粗隆以上。结果:全部病例术后2-3周可下地行走,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提高生活质量,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编韵律操对肩关节手法松解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将确诊肩周炎并施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方法,观察组采用韵律操方式锻炼。分别于术后1、2、4、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术后1、2、4、8周,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好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应用自编韵律操进行锻炼可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且能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8-10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更加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邓颖  黄山  胡慧秀  孙超 《护理学报》2022,29(20):1-5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分为衰弱前期组(102例)、衰弱组(47例)和未合并衰弱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随访24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脑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209例患者中,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的B型利钠肽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中共发生33例(15.8%)脑血管事件,包括5例(2.4%)全因死亡,28例(13.4%)再发。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衰弱组复发或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883,P=0.049)。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衰弱和心房颤动可能是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衰弱可增加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风险,且为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