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98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新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无脑梗死组356例。分析OPCABG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术后低血压及脑梗死病史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21.4%vs 3.4%,26.2%vs 9.8%,23.8%vs 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伴术后低血压(OR:4.226,95%CI:1.441~12.391,P=0.009)及脑梗死病史(OR:4.113,95%CI:1.499~11.289,P=0.006)是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高危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新发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分析320排CT评估的脑血管功能情况与POC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OPCABG的老年患者213例,并根据是否出现POCD分为病例组28例和对照组185例,行320排CT检查、评估脑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术后14d再次进行评估,对比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和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与POCD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既往脑血管病、糖尿病、头颅CT血管造影重度狭窄和CT脑灌注异常均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血管病史(OR=1.837,95%CI:1.075~3.141,P=0.026)和脑灌注异常(OR=3.224,95%CI:2.073~5.013,P=0.000)为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发现脑血管狭窄、脑灌注不良以及维持血糖平稳对于降低POC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OR=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 mm Hg(OR=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 mm(OR=8.028,95%CI:1.462~44.091;P=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FI高回声斑块、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基础收缩压120 mm Hg、扩张球囊直径≥5 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16年12月行OPCABG病人883例,经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2例(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8例(对照组),采取1:4配对研究设计。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2例(2.5%)病人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体重指数[(24.6±1.9)kg/m~2和(23.5±2.3)kg/m~2,P=0.01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6.8±3.7)mmHg和(40.2±2.9)mmHg,P=0.000]水平较高,高血压、卒中史、术中低血压、术中酸中毒、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史(OR=5.170,95%CI 1.714~15.595,P=0.004)、术中低血压(OR=3.649,95%CI 1.559~8.542,P=0.003)、颈动脉狭窄(OR=2.532,95%CI 1.476~4.343,P=0.001)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脑卒中史,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在行OPCABG时注重围术期麻醉管理,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对于减少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显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6月对郑州市城镇居民进行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共筛选1 427例高危人群,根据颈动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98例及非狭窄组1 329例。按照狭窄程度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及完全闭塞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组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为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左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的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颈动脉狭窄筛查及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 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既往脑卒中病史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OPCABG)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N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间,住院行OPCABG的患者469例,其中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为病例组共69例,无脑卒中病史患者为对照组共400例,对比研究术后7d的NC发病率。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2.0%(103/469),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NC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36.2%vs.19.5%,P=0.002)。病例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病史(OR=2.172,95%CI:1.076~4.385,P=0.030)、颈部血管狭窄(OR=1.751,95%CI:1.019~3.009,P=0.042)为OPCABG术后N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脑卒中患者OPCABG术后NC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病史、颈部血管狭窄为OPCABG术后NC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装心律植入装置术后患者静脉阻塞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因各种原因行起搏器更换术常规行术前静脉造影的患者150例。通过静脉造影确定为静脉狭窄(直径狭窄≥50%)或闭塞为阻塞组(n=38),以静脉狭窄程度50%者为对照组(n=112)。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术后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结果:38例(25.3%)发生静脉阻塞,其中12例(8.0%)患者出现静脉狭窄,26例(17.3%)患者静脉完全闭塞。在阻塞的静脉中,36例(24.0%)以锁骨下静脉狭窄及闭塞为主,仅2例(1.3%)发生腋静脉闭塞。术后感染(OR=11.475,95%CI:1.562~84.281,P=0.016)、术中静脉穿刺次数增加(OR=1.373,95%CI:1.164~1.850,P=0.019)以及植入导线数目(OR=1.270,95%CI:1.095~1.770,P=0.014)与心律植入装置术后静脉阻塞的发生相关。结论:术后感染、术中静脉穿刺次数的增加以及植入导线数目是心律植入装置后静脉阻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椎动脉支架成形术(VAS)后椎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探讨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评估134例VAS术后出现后循环缺血(PCI)症状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情况。病人分为2组:PCI症状合并椎动脉狭窄组(PCI-V组) 45例,单纯PCI症状组(PCI组) 89例。统计学分析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对VAS术后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CI-V组椎动脉狭窄部位共51处,平均狭窄率为(82. 1%±6. 7%),其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0例,完全闭塞6例。PCI-V组与PCI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0. 600,P=0. 001)。PCI-V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CI组患者(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有关。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VAS术后PCI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