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临床疗效,探索偏瘫痉挛的最佳康复方案。方法将75例符合中风后偏瘫痉挛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手法新Bobath组(A组25例)、常规针刺合新Bobath组(B组25例)和"解痉纠偏"针法合新Bobath组(C组25例)。在常规康复及内科治疗基础上,新Bobath组予以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在Bobath康复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促通激发拮抗剂的肌张力,并指导病人于不同体位进行抑制张力;常规针刺合新Bobath组在新Bobath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针刺腧穴以阳明经为主;"解痉纠偏"针法合新Bobath组在新Bobath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解痉纠偏"针刺疗法,以督脉及太阳经腧穴为主;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病人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I)。结果治疗后,3组病人MA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和B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 0.05);治疗后,C组MAS分级低于A组、B组(均P 0.05);C组FMA、BI评分均高于A组、B组(P 0.05)。结论 "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是目前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较好的临床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总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6%)高于对照组(7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逐渐降低,且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痉挛分级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对照组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能可有效减轻病人症状,缓解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探讨中频脉冲电疗的最佳刺激强度。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6例,分为低频率组、中频率组、高频率组各22例。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中频脉冲电疗,低频率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20~30 Hz,中频率组给予31~40 Hz,高频率组给予41~50 Hz。各组共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其变化值(⊿NIHSS、⊿Brunnstrom、⊿FMA、⊿MBI)。结果总体患者治疗后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中频率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NIHSS均低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均<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31~40 Hz的脉冲电强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3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I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溶栓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论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MAS、NIHS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MA、MBI、MAS评分及功能良好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溶栓疗法治疗能有效提高CIS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缓解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偏瘫痉挛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Ashworth痉挛量表、Fug1-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简称FMA)和Carr-shepherd运动评分法(简称MAS)分别评定患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张力,FMA及MAS积分变化,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缓解偏瘫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对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早期自主及被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锻炼。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测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和ST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可改善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年县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熄风通络颗粒组40例和联合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熄风通络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熄风通络颗粒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MEP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与联合组患者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病人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脑梗死后偏瘫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辅助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55%与78.18%,P0.05)。两组治疗前内皮祖细胞(EPC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PCs、SD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GDF-1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辅助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降低MMP-9、GDF-15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2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治疗前后偏瘫侧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WSI亚型患者FMA、MBI评分高于IWSI亚型患者(P0.05);对照组IWSI型患者手、上肢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CWSI亚型(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上肢、手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P0.05);观察组各亚型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WSI亚型患者(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对照组CWSI亚型患者(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CWSI患者治疗效果优于IWSI患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脑梗死后偏瘫病人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脑梗死后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并根据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将病人分为早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14 d内开始康复治疗)和晚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30 d后开始康复治疗),各52例。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2周、4周和6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病人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FMA评分、NIHSS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和6周,早期介入组病人NIHSS评分和MBI评分显著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FMA评分与晚期介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偏瘫病人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增强病人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能力,提高脑梗死后偏瘫病人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4例)和针刺组(16例),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分别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和针刺对照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有效率为91.67%,疗效优于对照组的68.75% (P<0.05).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进行针药结合治疗后CSI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SI评分亦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1剂/d,分3次于餐后1 h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4 w。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浆因子,并在治疗前,治疗4 w,随访第8、12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FMA)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χ~2=4.94,P=0.03);治疗4 w后,治疗组前列环素(PG)I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素(TX)A2/PGI2(T/P)、TXA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 w,随访8、16 w后,治疗组各相应时间点FMA、SSQOL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微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改良Barthel指数(BI)变化。方法 94例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随访3个月。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对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测定FMA评分和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痉挛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和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有助于减轻痉挛症状,同时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也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健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区(M1)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17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6例。对照组采取假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侧双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s)波幅、患侧上肢握力、患侧上肢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MEPs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侧MEPs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后、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提高患侧上肢握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复元合剂配合超早期MOTOmed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复元合剂及超早期MOTOmed下肢功能训练。采用简易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shwa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后下肢功能、神经系统功能、肌张力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FMA、NIHSS、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FMA得分均有提高,MAS及NIHSS评分均减低,同组病人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FMA、NIHSS、MAS评分比较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MOTOmed康复功能训练配合益气复元合剂有助于改善病人下肢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肌张力水平、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河南省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水平、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CN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AS评分、CNS评分均降低(P<0.05),QOL评分、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及ADL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MAS评分、CNS评分降低(P<0.05),QOL评分、FMA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及ADL评分均升高(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可降低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MAS评分,改善肌张力过高症状,降低CNS评分,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升高FMA评分,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12月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 min/次。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 min/次。两组患者训练均为2次/d,10次/周。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通过测量患者坐位患肩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评定肩关节半脱位距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机器人组的AHI值从治疗前的(22.7±1.2)mm降至(10.6±1.2)mm;MA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8)分降至(0.59±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A从治疗前的(30±9)分升至(54±8)分;MBI从治疗前的(44±8)分升至(8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机器人组的AHI值及MAS、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09、-6.846,2.938和5.548,均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状态,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针同步结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对诱发电位、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宝鸡市中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病人124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和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和QOL-BREF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DL评分和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N20潜伏期和胫神经N20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正中神经N20-P25波峰振幅和胫神经N20-P25波峰振幅高于治疗前,且正中神经N20潜伏期、正中神经N20-P25波峰振幅、胫神经N20潜伏期和胫神经N20-P25波峰振幅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ly和GABA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Gly和GAB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同步结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可促进病人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肢体活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纠正异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Gly和GAB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八针"联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患肢功能和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收治的脑中风后偏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肢体康复治疗;治疗组行针刺配合艾柱灸加常规肢体康复,以治疗第14天为疗效评价时点,采用统一疾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客观评价"肿八针"配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患肢水肿和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治疗组肿胀值降低程度及水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和管壁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均增高,管壁内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针刺"肿八针"穴配合艾柱灸对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减轻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