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对12例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低分子量肝素(速碧凝)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21 d或下肢肿胀消退后再使用7 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30 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无出血性并发症及过敏反应。随访1~4个月,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复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例。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应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积极预防,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腹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等炎症因子较治疗前的上升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FIB较治疗前的升高程度及PT、APTT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周径较治疗前的增加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妇科手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将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体重给予低分子量肝素于腹部皮下注射,对照组21例给予普通肝素加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1%,对照组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对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平英  吕娥  李蕊 《临床医学》2005,25(6):72-73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腹部脐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GS 香丹注射液30ml。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GS 香丹注射液30ml。治疗10~14天。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李国强  武超 《临床医学》2004,24(6):39-40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对 5 3例接受下肢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治疗组接受预防性肝素治疗 ,对照组没有接受预防性治疗。结果 :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 40 9%;对照组的发病率为5 8 1%。两组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手术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但不是完善的预防手段 ,仍需要寻求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注射低分子量肝素、便携加压装置的比较,观察宫颈癌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差异。方法:119例宫颈癌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后,采用皮内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或便携加压装置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60例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有6例发生出血;59例接受便携加压装置的患者有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便携加压装置与低分子量肝素在预防宫颈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方面同样有效,便携加压装置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低分子肝素钙)和研究组(35例,抗栓泵+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TT、PLT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英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112-112
2001年2月~2006年8月,我们对8例直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35~68岁,平均51.2岁。原发病均为直肠癌,其中直肠癌术后复发3例,合并肝转移2例,左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例。本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各1例。手术方式:Dixon术6例,Miles术2例。8例均为截石体位,手术时间105~590min,其中>360min 4例,105~360min 4例,输血600~2200ml,超过800ml 6例。直肠癌术后LDVT时间:第1天2例,第3,7,8,16,17,20天各1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3…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VVS)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并观察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57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入院行VVS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LMWH组(285例),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入院行VVS术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非LMWH组(290例)。观察2组患者DVT的发生及术后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情况,同时进行术前和术后5 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术后随访1个月,再次检测D-dimer并观察其变化。结果非LMWH组发生DVT 12例(80.0%),LMWH组发生DVT 3例(20.0%),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4、36例,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0、2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年龄≥60岁、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下肢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及CEAP分类≥Ⅳ级均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2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PLT、凝血功能指标(PT、TT、FG、APTT)及D-dimer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糖尿病、高龄、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等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降低VVS术后DVT,且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2月-2006年4月,我院收治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及全髋置换的患者167例,其中全髋置换患者114例,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以患者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n=84):术后6 h内开始使用利伐沙班10 mg/d,1次/日,口服,膝关节置换术2周,全髋置换术5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3):手术前2 h及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 IU,5 d。疗效评定: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了解深静脉管腔大小改变、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于实验开始前和治疗2 d、5 d、1周、2周、5周末各测定1次。结果①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有9例发生DVT(10.7%);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DVT(18.1%)。②下肢静脉管腔大小前后变化比较:股浅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3例(27.4%),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38例(45.8%);腘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7例(32.1%),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47例(5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以上者,利伐沙班组0例(0%),低分子量肝素钙23例(27.7%)(P<0.01)。结论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低分子量肝素钙效果更佳,且凝血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活血灵方口服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灵方,2组治疗周期均为14d,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凝血5项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1d与术后1d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和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d观察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术后21d患肢仍轻微肿胀。结论:活血灵方复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赵彩霞  曹月兰  刘培芬 《家庭护士》2009,7(19):1747-1748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0.06%~0.15%,妊娠期仅为0.013%~0.05%,剖宫产进一步增加发生产后DVT的风险[1].由于妊娠期生理改变加上产科高危因素及病人存在术后麻醉作用,手术创伤、大出血、贫血、血液浓缩大量输入库存血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因素导致DVT,并影响下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2007年7月,我们为187例孕妇合理选择剖宫产术,术后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7例,25~40岁。其中初产妇113例,经产妇74例。臀位49例,巨大儿28例,羊水过少30例,脐带绕颈25例,相对头盆不称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全部产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2预防护理2.1心理护理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多发生于术后或制动患者[1]。剖宫产术后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更好地认识下肢深静…  相似文献   

16.
张跃  荆瑞冬  计德丽 《系统医学》2023,(9):107-110+119
目的 观察在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选取低分子肝素钙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赤峰市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4例,实施随机数表分组,每组42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组间临床疗效、凝血指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5.24%,高于参考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指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参考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有效性,改善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吴正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2,(13):2399-2402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膜受损、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呈高凝状态3个方面。目的:评价中医药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10相关文章。纳入与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锻炼、梯度压力治疗、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等。近年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显示了良好的功效,主要包括丹参、川芎嗪、黄芪等,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也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可起到更好的效果。说明中医药无论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在其治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将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直肠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影响下肢活动,甚至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栓子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PE)导致患者猝死。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114例,术后并发LDVT7例。故对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1临床资料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直肠癌手术114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共7例,发生率为6·1%,年龄52~78岁,平均62·4岁。原发病均为直肠癌,并发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3例。本组术中均取截石位,手术时间135~270min,输血400~1200ml,术中均未出现骼…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据报道妇科腹部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增高,其发生率为7.0%~45.0%,亦可并发下肢DVT。为了探讨剖宫产后DVT的预防和护理,作者对276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并对6例剖宫产术后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5年1月-2005年12月共行剖宫产术2319例,其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0.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