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隙性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以及平衡尿路的差异。结果患者残余尿量由对照组的(163.1±54.7)ml降低至观察组的(91.8±60.4)ml,尿路感染与平衡尿路发生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显著促进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简易盆底振动治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盆底振动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2组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B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残余尿量及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更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振动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确切,并且方便经济和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30d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赵文芳  曹文学  史甜   《护理与康复》2018,17(8):67-69
目的探讨Kegel运动联合膀胱容量测定在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照手术时间顺序,2016年7月至12月行全麻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6月行全麻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夹闭导尿管定时放尿进行膀胱功能锻炼。观察组采用Kegel运动联合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膀胱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尿路感染率、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拔管后残余尿量、第1次排尿成功率、尿潴留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尿路感染率14.9%,留置导尿管的时间(11.98±1.215)d,残余尿量(84.00±67.492)ml,第1次排尿成功率68.1%,尿潴留发生率17.0%;观察组尿路感染率2.2%,留置导尿管的时间(9.58±0.839)d,残余尿量(56.78±38.438)ml,第1次排尿成功率91.1%,尿潴留发生率4.4%,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采用Kegel运动联合膀胱容量测定进行膀胱功能锻炼,不仅能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而且为导尿管拔除提供客观依据,有效减少了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班志娟  宋小洁  李彦莹 《全科护理》2023,(27):3823-3825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手段治疗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两组病人均使用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进行测定,同时并观察两组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MBI)评分、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24 h排尿日记。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的MBI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病人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膀胱安全容量均得到提升,且治疗组病人的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残余尿量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次尿量均上升,且治疗组病人的单次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经颅刺激可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治疗效果,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膀胱功能,有效调节膀胱排尿、储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12.
鄢茵  管细红  童华章 《全科护理》2016,(15):1530-153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仪联合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96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仪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生活质量。结果 经过盆底康复仪联合间歇导尿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膀胱容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QOL)中社会活动、生活能力、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仪联合间歇导尿能够重建脑卒中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促进膀胱容量提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简称测定装置)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实际作用,为评价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间隙性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30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制测定装置,根据测得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针对性指导间隙性清洁导尿的方法和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观察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及膀胱感染控制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有大膀胱12例,小膀胱7例.经过1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患者膀胱容量趋于正常(平均466.7 ml);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明显减少(P<0.05);尿常规转向正常.结论:自制简易测定装置可判断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量;指导膀胱训练可减少膀胱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穴位注射维生素B1配合针灸治疗对宫颈癌术后残余尿>400 ml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41例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7 d膀胱功能恢复不良的患者,分成观察组22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给予定时开放尿管、更换尿袋、膀胱冲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穴位注射维生素B1配合针刺八髂穴,治疗5 d后,拔除尿管,比较两组间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12 d后残余尿量(47.6±13.6)ml,膀胱容量(475.6±14.3)ml,对照组中12 d后残余尿(218.0±17.6)ml,膀胱容量(476.1±11.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维牛素B1配合针灸治疗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恢复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结合电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SCI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治疗组(n=17),分别行单纯电针治疗和电针治疗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治疗前、后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及治疗期间尿路感染复发次数。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复发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复发次数都有下降的趋势。 结论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与单纯的电针治疗相比较能更显著地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并减少尿路感染复发次数,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本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导尿,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采取长期留置尿管常规护理,每周观察评价,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潴留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自信心、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廖寒  赵文茹  吴斯亮  丛丹  廖淑芳 《全科护理》2021,19(27):3815-3818
目的:研究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指导下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ICF指导下予以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泌尿症状困扰程度、下尿路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压力水平比对照组低,膀胱容量比对照组高,而残余尿量比对照组少,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泌尿症状困扰程度(USDS)及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巴氏指数(MBI)评分为(68.83±14.77)分,高于对照组的(52.28±13.39)分(P<0.05).结论:ICF指导下康复护理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有助于改善其膀胱功能、泌尿症状困扰程度、下尿路症状,提升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