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P-AHCM13例,单纯型T-AHCM 1例,混合型P-AHCM 1例,混合型T-AHCM 6例。7例T-AHCM均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ace of spades)(33.3%)。4例患者行心肌对比增强MR扫描,3例示心尖部心肌纤维化,2例患者存在心肌缺血,2例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而心脏超声仅6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1例患者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14例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67.7%);17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前后肢对称、深倒置的巨大T波(80.9%);16例ST段水平压低(76.2%);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19.0%)。结论MR诊断AHCM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心电图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效的筛查方法;对于临床怀疑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2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虽常见,且具有TV4〉TV5〉TV3特征,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左胸导联高电压,这些心电图改变主要导联为V4、V5。但心电轴和QT间期均正常,未见异常Q波。结论对左胸导联原因不明T波倒置的患者要特别注意V4、V5导联心电图改变,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即使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尖肥厚,也应密切随访、观察。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8~2012年就诊我院的2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结合心电图资料分析并随访。 结果23例患者的左室心尖部肥厚,心腔缩小甚至闭塞。心电图表现均异常,典型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随访期间4例出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相关心血管事件,未出现心源性猝死。 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部分做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 ,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 7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及 /或肢导联T波倒置 ,以V3 、V4 为主 ,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 (乳头肌水平以下 )心肌厚度达 12mm以上 ,1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17例冠脉正常 ,7例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 ;2 8例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冠状T波应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刘淼 《医学临床研究》2016,(7):1402-1404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 HCM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42例A 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12导联心电图资料。【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较大,以V3~V6导联增幅显著,且有RV4> RV5> RV3> RV6;导联ST 段下移幅度00.3~03.0 mV ,以V3和V4导联为主;胸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为01.2~15.4 mV ,并呈现TV4> TV5> TV3的规律;除Ⅲ、aVF、V1导联外,观察组其他导联 R波振幅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0.5)。【结论】A HCM患者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临床确诊仍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助于确诊A HCM。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超声心动图的关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意识。方法:对23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心电图均有ST-T的异常表现,8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Ⅱ、Ⅲ、aVF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Ⅰ、aVL、V2-V6导联巨大倒置T波;9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V4-V6、导联T波倒置或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改变范围小。结论:重视心电图的改变特点并与心脏超声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检查诊断。方法 :用心电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法 ,诊断 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5例心电图左胸导联呈现深尖的T波倒置 ,特别是V4 、V5更为明显 ;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外乳头肌以下各壁心肌肥厚在 12mm以上。结论 :心电图左胸导联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左心室造影对诊断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1例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21例心电图均显示相应导联的T波倒置,但只有8例患者达到对称深倒的标准;超声心动图只检出其中的9例患者符合局部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造影检出人武部病例的局部心肌肥厚,18例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例诊断为心室中部肥厚型心肌病,其中心尖肥厚型有11例呈左心室:黑桃“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全部病例大致正常。结论 左心室造影在诊断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中有重要价值,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42例心电图超声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32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2例,全心肥厚5例,对各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T改变多E(95.2%),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波倒置多出现于V3~V6导联,且心尖肥厚型发生率明显多于室间隔肥厚型(P〈0.05)。结论肥厚型HCM心电图ST—T非特异性改变及病理性Q波最多见,临床上应提高HCM患者心电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型的临床观察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等检查方法,搪塞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路径,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硫氮Zhuo酮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结果:心尖肥厚心肌病心电图ST-T改变无特异性,但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倒置具有V4〉V5〉V6〉V3的特征,应进一步做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心切面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做放射核素心肌断层  相似文献   

11.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与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 ical hypertroph ic card iomyopathy,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方法从79例肥厚型心肌病中,筛选出8例AHCM,统计其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心电图的典型与非典型表现,同时进行1~15年随访。结果8例AHCM的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6~38 mm,平均20.88 mm。8例AHCM都有左胸导联T波倒置及ST段压低,呈典型的Tv 4>Tv 5>Tv 3,2例左胸导联及R波增高,6例符合Rv 4>Rv 5>Rv 3。结论随访1~15年,心尖心肌厚度及心电图改变甚微,8例AHCM预后良好,未发生猝死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属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 ,它最初被日本学者Yamaguchi等[1] 于 1979年报告。我们临床遇 1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 0~ 73岁 ,平均 61岁。临床表现 :胸闷憋气 5例 ,活动后胸痛 1例 ,心悸 2例 ,头晕、乏力 2例。查体 7例无明显体征 ,3例心尖部可闻及 2~ 3级收缩期杂音。10例均行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 ,部分病例还行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动态心电图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检查。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10例中 9例有胸前导联巨大深尖倒置T波 ,伴ST段下…  相似文献   

13.
刘敏  陈弹  蒋廷波  杨俊华 《新医学》2010,41(12):791-794,F0003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了解两者的关联性,探讨两者在AH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AHCM患者(AHCM组)与27名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AHCM组患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HCM组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下移,左室高电压。超声心动图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心尖部心腔明显变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具有相关性:R波最大波幅与心尖心肌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与心尖心肌厚度呈负相关,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部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诊断AHCM具有重要价值,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LVA)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8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心电图技术和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诊断LVA的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 186例AMI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为室壁瘤21例,占11.29%。21例LVA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多见的异常室壁为前壁及左室心尖部15例,其次侧壁4例、下壁2例。敏感度为100%。②心电图检查以病理性Q波和V1~5多个导联ST段抬高(V1~V3≥0.2 mv;V4~V6≥0.1 mv),肢体导联(AVR除外)ST段持续抬高≥0.1 mV一个月以上为标准。诊断21例LVA患者中,前壁及心尖部占12例、侧壁4例、下壁2例,漏诊3例。诊断敏感度为85.7%。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尖LVA的诊断应是首选,而心电图对AMI后LVA的初步诊断亦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018年6月至2022年4月的临床资料,总结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既往多次发病时临床表现均为胸闷、胸痛。心电图提示V2-V6导联T波倒置,最大振幅0.8 mV。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示左心室心尖心肌相对增厚,左心室舒张末期基底段下壁厚度为6.85 mm,心尖段下壁厚度为12.17 mm,心尖段下壁与其后段下壁厚度之比为1.78,舒张期左心室呈"黑桃尖"样改变,伴左心室运动异常。患者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盐酸曲美他嗪对症治疗,随访3个月,无特殊不适。 结论非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早期无症状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时易被漏诊,需综合心电图、影像学等手段方能明确诊断,尤其是完善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AHCM)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经超声心动图证实的 2 4例 (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5 1.0 4± 2 .17)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 1例T波倒置 ,16例ST段压低 ,13例R波振幅≥ 2 .5mv。ST -T改变及R波振幅的增高以V4 、V5最明显。 8例在睡眠和心率缓慢时ST -T改变程度加重 ,10例QTc延长。ST -T改变程度及R波振幅的高低与心尖肥厚程度无关 (r2 =- 0 .36 ,P =0 .76 8;r2 =0 .188,P =0 .30 9)。结论 :心电图有T波倒置、ST段压低、R波振幅增高 ,并以V4 、V5导联为主 ,或加以反常的动态改变 ,应高度怀疑AHCM。  相似文献   

17.
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误诊3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5岁。2003-12以间断性胸闷、心前区刺痛0.5 a、加重伴气短0.5 h为主诉收入院,经检查心电图Ⅰ、Ⅱ、aVF导联T波倒置0.15~0.3 mV、ST段轻度下移、V3~V6导联呈深倒的、两支对称的“冠状T波”、倒置深度7~14 mm、ST段水平型下移0.1~0.4 mV、V4、V5导联R波分别为42、24 mm。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经大量扩血管药物治疗0.5 a,其胸闷、心前区刺痛症状减轻,但心电图广泛心肌缺血无改善。又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阿替洛尔、长效硝苯地平等药治疗1 a,…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苏女 《临床医学》2006,26(12):3-4
目的观察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9例肥厚型心肌病与1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77.8%心电图出现异常,以ST—T改变发生率最高(6例,67%),左心室肥大次之(5例,56%),传导障碍(3例,33%),有1例V3-V5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11%)。扩张型心肌病组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ST—T改变发生率(12例,63%)与肥厚型大致相等,P波改变(12例,63%)、传导障碍(9例,47%)、心房颤动(4例,21%)、室性心动过速(3例,16%)发生率均较肥厚型高,左心室肥大较肥厚型低(37%)。结论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均可引起多种类型心电图改变,重视临床及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26-2627
探究心脏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选取2013年7月~2016年4月我院AHCM患者51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与心电图检查结果。两组IVS、LVd、LVTW、LVE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LA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波倒置幅度、胸前导联R波、ST段下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可直观显示患者病症,有利于提高AHCM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查阅2002-2005年20例诊断为ARVC患者入院病例资料,常规行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24h动态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分析。结果:20例ARVC患者中有晕厥发作(65%)、心悸(100%)、频发室性早搏(100%)、右心室源性短阵室速(85%)。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中15例(75%)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2例(60%)电轴右偏,7例(35%)出现Epsilon波,17例(85%)胸前导联V1~V3T波倒置,13例(65%)V1导联QRS波时限≥110ms,12例(60%)(V1+V2+V3导联QRS波时限之和)/(V4+V5+V6导联QRS波时限之和)比值>1.2。在无RBBB时,18例(90%)胸前导联V1~V3均可见延长的S波升支≥55ms。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为(48.00±8.81)mm,右心室内径为(50.90±10.30)mm,右心功能减退,射血分数为0.301±0.090。结论:ARVC多有发作性晕厥,心电图上可出现频发室早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窦性心律时伴RBBB型或电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