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骶段半椎体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本科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了87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 其中腰骶段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 对这8例患者的半椎体特点、手术方式、侧凸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完全分节型半椎体5例, 部分分节型半椎体3例。一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1例,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7例。手术出血量200~2300 ml, 平均692 ml; 手术时间平均6.5 h。短节段固定6例, 长节段固定2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腰骶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为33.1°、9.8°和14.0°, 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0.4%, 最终矫形率为57.7%;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近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为32.5°、12.6°和14.2°, 术后即刻矫正率为61.2%, 最终矫形率为56.3%。术前4例患者有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全部病例随访12~82个月, 平均30.9个月。并发症包括伤口裂开1例, 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2例, 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 其中1例行翻修手术。最终随访时7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改善, 1例患者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加重, 无矢状面失平衡发生。  结论  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可引起明显的冠状面躯干失平衡, 应及早手术治疗。早期病例往往畸形较轻, 可采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如果畸形较重或代偿弯较明显则需要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610 mL(50-8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近远期手术疗效,探讨采用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2008年7月至2013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骨科共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20例,此类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分别计算其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75~5.33 h,平均3.15 h,术中出血量80~1 200 ml,平均597.5 ml。全部病例随访13~61个月,平均43.4个月。侧凸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率(70.00±23.04)%,末次随访矫正率(65.38±21.54)%;后凸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率(69.00±19.39)%,末次随访矫正率(56.86±11.88)%。所有病例围手术期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伤口愈合不良、椎弓根切割、钉棒断裂等,1例患者因植骨未融合,后凸畸形加重,通过二次手术延长固定节段,畸形得以矫正。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当患儿年龄小,脊柱柔韧性好,代偿弯为非结构性代偿弯时,可采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所有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侧凸和后凸Cobb角,同时记录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术后3 d、6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局部侧凸、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患者的Cobb角度数未丢失。术中有7.1%(4/56)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渗漏至椎体前方及侧方,未发生神经损伤。随访期间未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结论 手法整复联合经凹侧PKP治疗ASOTLF所致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侧后凸畸形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脊柱侧凸多为先天性半椎体、楔形体或梯形椎体,单侧椎间盘缺如等先天性脊柱畸形所致,常伴有脊柱裂和脊膜膨出。脊柱侧凸严重时会出现外观、胸廓畸形,引起心肺功能障碍,还会降低身高,从而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发育。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成功进行1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41例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多个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占全部受试患者的21.28%。对于LenkeII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固定前顶椎3—4级Nash-More椎体旋转、4—5级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1、下胸弯Cobb角〉70。等易引起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椎体旋转、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下胸弯Cobb角等是LenkeI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Y=1/[1+exp(-1.182X1+1.228X2+1.671X3-0.71X4+0.407)]。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矫形方式对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例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段半椎体畸形患儿纳入研究,按术前冠状面平衡状况分为A组(平衡)、B组(对侧偏离失衡)、C组(同侧偏离失衡)。均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A组行凸侧与凹侧压缩、撑开均等正畸;B组行单纯压缩;C组增加L_5/S_1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正畸。至少随访24个月,观察正畸情况。结果术后A组5例维持冠状面平衡,B组仅1例未纠正平衡,C组全部平衡;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以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盆骨倾斜角为(1.09±1.0)°,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末次随访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正畸率分别为(68.34±9.25)%、(45.63±7.75)%。三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冠状面失衡在儿童先天性下腰椎和腰骶半椎体畸形中较常见,一期后路半椎体联合椎弓根钉植骨具有一定疗效,需在术中根据患者冠状面排列情况进行恰当的正畸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16例,均进行CTA检测并进行脊柱3D重建,并以影像学结果指导实施脊柱侧弯畸形术。统计不同CT后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的满意程度,分析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并测量手术前后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结果 CTA+3D脊柱重建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情况更好,满意度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均小于手术前(P0.05)。结论 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检测脊柱侧弯畸形术前患者可评估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两组均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对比分析两组腰弯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腰弯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惠儿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均行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前路或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予以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儿住院时间7~10 d,平均8 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1用X线复查,Cobb角0°~32°,平均16°,平均矫正率68.7%.随访1年以上21例,Cobb角0°~30°(平均15°).结论: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应用前后路手术联合内固定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60例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2组。前后路组患者给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后路组患者给予后路联合内固定术。观察2组患者治疗情况、术前术后指标变化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融合节段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主弯Cobb角、后凸角及躯干偏移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丢失度数、后凸丢失度数、主弯Cobb角矫正率、后凸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与后路联合内固定术对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治疗效果相当,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但出血量更大,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手术区域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单数行单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PKP患者40例),偶数行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双侧PKP患者35例),同时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椎体数、骨折节段、腰痛时间,评估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术前和术后手术区域冠状面侧凸Cobb角。统计两治疗组病例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相关性及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6个月,VAS评分:两组组内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术前,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后末次随访与本组术后1周、术前,术后1周与术前数据比较,两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侧凸Cobb角组内术后1周与术前、末次随访,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双侧穿刺组冠状面侧凸Cobb角度纠正与ODI呈正相关(r=0.881,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行PKP的方法均可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纠正手术区域横断面侧凸畸形、ODI方面经双侧的方法疗效要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6-12收治胸7、8半椎体畸形合并侧弯畸形的患者1例,护理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女,19岁。发现胸背部畸形1个月,经有关检查后诊断为胸7、8半椎体畸形合并脊柱侧弯畸形收住。专科情况:左侧胸廓后凸,右侧胸廓扁平,呈“刀背样”畸形。Cobb角60度,颈胸段和腰段脊柱轻度向左侧凸。开始出现失代偿症状。在全身麻醉下行侧前路椎体钉去旋转矫正术,前后路切除半椎体并加压固定,半椎体切除去旋转矫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骨质疏松性椎体变性和病理性椎体骨折。出现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伴发腰腿痛性跛行的临床治疗。方法近4年治疗骨质疏松症伴急剧颈肩痛、腰背痛、进行性驼背畸形患者113例,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HRT,降钙素,二膦酸盐、钙等,85例,余28例经保守治疗仍有顽固性腰腿痛,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作开窗式中央管或侧隐窝减压,选择性截骨和内固定,恢复神经功能。结果脊柱后凸及侧凸角度小,脊柱矢状面及冠状面X线尚能维持平衡。经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85例。脊柱畸形角度大,伴有顽固性腰腿痛及明显的根性跛行症状且有接受手术治疗的能力,则选择手术治疗。本组平均随访2.2年,均获满意疗效。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变性或骨折,影响脊柱负重功能者可选择手术矫形。能使爱压的神经获得减压和重建脊柱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用于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IS)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AIS 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接受脊柱截骨矫形技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组,接受棘突拉钩复位技术的患者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脊柱冠状面Cobb角和脊柱偏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和脊柱偏移距离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截骨矫形技术在AIS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骨科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9.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11例,其中胸椎半椎体5例,胸腰段2例,腰椎4例。随访观察患儿脊柱侧后凸矫正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2.6~7.0h,平均(4.6±1.2)h。出血量350~2200ml,平均(850±156)ml。固定融合节段2~12椎体,平均(4.2±0.8)个椎体。术后X线显示患儿半椎体切除完全,侧后凸明显改善,侧凸平均矫正率(67±9)%,后凸平均矫正率(51±8)%。术后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实施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脊柱后凸畸形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34例患者实施椎板和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4例患者实施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相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畸形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术后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3.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手术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残余尿量、强烈尿意及初始尿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椎间隙高度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实施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有效纠正了患者的后凸畸形,提高了临床优良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