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同名当归丸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代共28部古医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涉及中药118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总数达438次;主干药物为当归、肉桂、川芎、白芍药、人参、附子、干姜,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结论:敦煌遗书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主要运用于妇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内科、外科及眼科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清代以前古医籍研究外科方剂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古医籍关于消风散的记载,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消风散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仅在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16类,用药总次数达407。结论:(1)核心药物及药类分别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和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历代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主要以《奇效良方》消风散为基础,临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  相似文献   

6.
正从古及今,敦煌及古代医籍~[1-3]中出现的同名牛黄丸甚多,大多具有清热醒神开窍,熄风镇痉安神之功,但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现正名异名牛黄丸,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牛黄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字典》~[5]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1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敦煌《辅行诀》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药中药性在脏腑病证用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其中,寒性药22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清热燥湿药黄芩(3.87%)和补血药白芍药(6.55%);温性药24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大枣(3.57%)、敛肺涩肠药五味子(3.27%)和发散风寒药生姜(4.17%);平性药14味分为4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结论:敦煌《辅行诀》方药四气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寒、温、平为为主。(2)体现药物四气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大枣、白芍药;发散风寒药生姜;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芩为主,恰好组成敦煌医方小阴旦汤。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结论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敦煌医方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敦煌中医药全书》收载的方剂,建立敦煌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敦煌医方治疗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医方300首,涉及中药297味,用药总频次1661次。高频药物有甘草、肉桂、生姜、人参、白芍等。数据挖掘得到药物组合31组,关联规则9条,演化出3味药核心组合Ⅰ和Ⅱ共28对,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8首。结论敦煌医方临证重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补血益气。挖掘得到核心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主要组成药物,其配伍规律及新处方可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古文献痿病方药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医家在治疗痿病上选用的方药,探讨其常用复方中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痿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以及《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方剂类古籍中翻阅确定并整理出古代治疗痿病的方药,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出痿病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本研究搜集古医籍中治疗痿病的方剂共765条,经过筛选,符合标准的条文627条,用药总频数9 708次,涉及中药共494味,共挖掘出7条主治痿病复方配伍,34条主治软瘫方药配伍,79条主治硬瘫方药配伍。结论:痿病的组方多在"益气、养血、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中变构,其中软硬瘫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2.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汉、晋、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57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柴胡汤171首。其中28部出现正名柴胡汤129首,37部出现异名柴胡汤42首。整理组方不同柴胡汤117首涉及中药135味,药物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1045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柴胡汤组成可知:敦煌古医方所载柴胡汤由核心药物柴胡、黄芩和白芍药加减配伍而成。与《外台秘要》柴胡汤组方相比少茵陈,多大青叶、知母、石膏,方药组成最接近,可能为其前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传承古人治疗黄疸病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对古代医家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方法:检索清代以前治疗黄疸病医籍,整理其方药,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检索清代以前治疗黄疸病医籍共57部;整理内服方105首,涉及中药144种,总用药次数为766次。结论:临床治疗核心单味药依次为茵陈、栀子、甘草、茯苓、白术、黄芩、大黄、陈皮等。主要药类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敦煌医方是敦煌中医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有丰富的中医治疗学思想,其中角药配伍精简,构思灵巧,善用八法,组药活泛,彰显以奇制胜及阴阳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借鉴价值。李应存教授为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专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敦煌医方,尤其是在两味药组成的对药和三味药组成的角药运用方面,独具匠心,风格独特,收效颇佳。通过分析敦煌古遗书完卷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为系统研究敦煌古医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敦煌古遗书完整卷子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出现的频率,从方药组成、治则治法、配伍原则与部分方子的临床应用4个方面做详尽分析。结果:敦煌完卷中独立成方的大黄角药有8组,方症相符的有5组,并见一首有名无方据考证为角药的组方形式的方剂,其中多数可应用于临床,并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敦煌遗书中所含大黄"角药"方在现代临床上仍然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元代名医朱丹溪治疗内科杂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将《丹溪心法》治疗各科病证所记载的方药(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绝大多数方药内服,极少量方药外用)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各科杂病方药共615首,涉及中药289味,总用药次数为4277次。结论: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生姜、炙甘草、甘草、茯苓、陈皮、人参、当归、白术等;主要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  相似文献   

16.
正敦煌《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敦煌医术类内科学专著。共列出中药方剂61首,使用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方药药味频数频率,为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总结出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组方配伍规律体系。1资料与方法1.1文献资料来源选取《敦煌古医方》[1]和《敦煌古医籍考释》[2]中敦煌医术类《辅行诀》中所有方剂。1.2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中药名及性味归经均按新世纪全国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古代医著中妇科癥瘕方药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收录的古代医著中治疗妇科癥瘕的方药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108首,涉及中药188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36味,频次均在8次以上;常用2味药组合47个,3味药组合14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4个,新处方2个。结论:治疗妇科癥瘕的古代方剂中,以养血、活血、破血、温阳、理气、泻下药物频数较高,其核心处方为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加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系统熵聚类方法对敦煌《辅行诀》中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传承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辅行诀》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算法及复杂网络系统熵聚类方法挖掘分析。结果:整理敦煌《辅行诀》所载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4味,总用药频数达320次。在支持度个数为8、置信度为0.8的条件下,得到药物组合共12个,关联规则为4个;当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Ⅰ和Ⅱ为5对。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得到5个新处方。结论:(1)敦煌《辅行诀》核心药为甘草、白芍、干姜、黄芩、生姜、人参、旋复花、五味子、大枣等,是组成敦煌《辅行诀》治疗天行病的大小阴旦汤主干药。(2)总结出了5个新处方及治疗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为临床辨治中医疾病用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千金翼方》卷十九中治疗消渴病的76首方剂用药,将其录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统计药物使用、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法挖掘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对聚类分析所得核心方药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治疗糖尿病的可能分子作用靶点。结果:共纳入方剂76首,所用药物136味。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分别为天花粉、甘草、麦门冬、黄连、生地黄;频次前3位的药类分别为清热泻火药、补气药、补阴药;药性使用前4位分别为平、寒、微寒、温,药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为甘、苦、辛、微苦;前5位归经依次是胃经、肺经、心经、脾经、肾经;关联分析得到常用2味、3味药物组合共计30个;聚类分析得到3类常用方药组合;GO富集分析共获得8个分子功能、8个细胞组分、20个生物过程,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8条细胞信号通路。结论: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用药以清热滋阴,补气益肾为主,寒温并用、阴阳互补,核心方药治疗糖尿病是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机制,其机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