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同名当归丸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代共28部古医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涉及中药118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总数达438次;主干药物为当归、肉桂、川芎、白芍药、人参、附子、干姜,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结论:敦煌遗书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主要运用于妇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内科、外科及眼科等。  相似文献   

2.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74部医籍涉及有关生肌散的方剂。其中60部出现正名生肌散88首,14部出现异名生肌散14首。88首复方中共涉及中药93种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为550次,其中频率大于30%的核心中药分别为轻粉、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孩儿茶、升丹、赤石脂、冰片、海螵蛸10种,并且大多数生肌散均由此核心药加减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5.
正从古及今,敦煌及古代医籍~[1-3]中出现的同名牛黄丸甚多,大多具有清热醒神开窍,熄风镇痉安神之功,但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现正名异名牛黄丸,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牛黄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字典》~[5]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1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相似文献   

6.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8.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9.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汉、晋、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57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柴胡汤171首。其中28部出现正名柴胡汤129首,37部出现异名柴胡汤42首。整理组方不同柴胡汤117首涉及中药135味,药物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1045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柴胡汤组成可知:敦煌古医方所载柴胡汤由核心药物柴胡、黄芩和白芍药加减配伍而成。与《外台秘要》柴胡汤组方相比少茵陈,多大青叶、知母、石膏,方药组成最接近,可能为其前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0.
收集清代以前所有关于噎膈的书籍213本,对其方药进行整理,得出古代常用的方药方剂。并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些新的聚类方,丰富了病因病机,为临床与科研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佳君  胡华  陈莎  钟捷 《中医研究》2011,24(3):57-60
周德生教授是湖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治  相似文献   

12.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宋、元、明、清四代共29部出现过龙胆泻肝汤方剂。其中22部出现正名龙胆泻肝汤26首,7部出现异名龙胆泻肝汤7首。其26首复方中作用于三焦共36次。方中共涉及中药46种,分为10类,单味用药总次数226次。通过分析研究,频率大于35%的12种药,除知母、黄连外均和清.汪昂《医方集解》所载龙胆泻肝汤的方剂组成相同。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中有关护理学方面的记载非常丰富,大多结合诊疗予以阐述,当时这些护理方法在疾病的治疗和调理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中蕴含大量的用药护理内容,主要体现在详细的中药汤剂煎煮法、具体可行的中药给药规则、明确的用药中的饮食宜忌、全面的服药后护理、中药外用法与护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古医籍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恶心呕吐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为依据,"针灸"为主题词,结合"恶心呕吐"的古代病名,通过查阅71部著作,2937条针灸治疗恶心呕吐处方,筛选后纳入33部著作,195条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1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再经过对195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频次统计,归纳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按部配穴、按经配穴、特定穴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结论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堵吉 《江苏中医药》2015,47(7):12-15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妇科治案中,对妇科调经,匠心独具,足以启发后学。其妇科辨治学术思想为:重视肝肾,通补奇经;着重胃气,理中调冲;擅调心脾,多用苓神;病久入络,辛润通络;化裁经方,古方今用。其遣方用药规律特征如下:用药轻灵,擅用虫甲,喜用丸剂,组方精简,择时服药。认真研究总结叶氏辨治妇科病之学术思想特色及用药规律对指导临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朱钧晶  陈婷  李索咪  舒琦瑾 《新中医》2021,53(14):111-116
目的:总结舒琦瑾辨治原发性胃癌用药规律。方法:纳入舒琦瑾门诊原发性胃癌患者66例,共919诊次,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药物频数、类别、性味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19.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频数最高的45味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919诊次使用中药167味,累计用药频数13 553次,频数最高者为藤梨根,其次为无花果、薏苡仁;类别频数最高者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性味以甘、辛、苦、平为主;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7类,涉及参苓白术散、生脉散、三仁汤等,药对诃子和淫羊藿、白术和紫苏梗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组:藤梨根和无花果、黄芪和党参等。结论:舒琦瑾从气、血、水、湿、寒、热切入辨治胃癌,主以养阴益气、清热利湿治之,兼顾活血消癥、理气化痰,气血同治,用药善以甘、辛、苦、平配伍。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大量条文涉及腹痛的论治,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疼痛性质、腹痛部位等特点,在选方用药、配伍禁忌、煎煮炮制、将养调理各环节,章法鲜明,进退有度。强调痛之部位,治有侧重,上腹多用清法,中腹多用温法、清泻法或清温并用,下腹(少腹)多用温补法、消法。同时重视甘药如饴糖、大枣、甘草等的应用,善用酒剂、虫类药及"毒"药,发挥其引经通络、破消积、除偏救弊的功用,临证时重视服药方式及药后调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充分体现了"用药如用兵"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爱民教授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刘爱民教授门诊治愈的130个湿疹医案(包含方剂298首)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的关联度等用药规律。结果: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刘爱民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1)药物以温性和寒性为主,二者频数比为1.28∶1;(2)药物以苦、辛、甘味药为主,占比达98.6%,且三种药味之比接近1∶1∶1;(3)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和膀胱经为主;(4)处方药味数多为12味左右,药方精炼。使用频数为90以上的药物有:黄柏、白鲜皮、防风、苍术、薏苡仁、陈皮、柴胡、甘草、麻黄、黄芪、茯苓、赤小豆、桂枝等。常用药物组合:(1)黄柏、白鲜皮;(2)黄柏、薏苡仁;(3)黄柏、苍术;(4)白鲜皮、苍术;(5)黄柏、防风等。常用药对:茯苓-当归,厚朴-干姜,茯苓-白扁豆,炒白术-麻黄,苍术-甘草等。核心药物组合有:牡蛎-柴胡-黄芪,黄芩-川牛膝-蜈蚣,炙甘草-甘草-薏苡仁,荆芥-茯苓-防风,白芍-黄柏-生姜等。新处方有:(1)牡蛎,柴胡,黄芪,砂仁,白扁豆;(2)黄芩,川牛膝,蜈蚣,山药,鸡内金;(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