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出血与非NSAIDs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差异。方法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比较46例NSAIDs相关性溃疡出血与88例非NSAIDs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组年龄显著高于非NSAIDs组,女性患者比率高于非NSAIDs组;NSAIDs组具有心脑血管和/或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多于非NSAIDs组,而既往具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低于非NSAIDs组;NSAIDs组上腹痛症状显著低于非NSAIDs组;NSAIDs组发病时血糖高于非NSAIDs组;NSAIDs组胃溃疡比率显著高于非NSAIDs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相关性溃疡出血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溃疡的发生部位与非NSAIDs溃疡患者均有差异,熟悉NSAIDs相关性溃疡出血的特点有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预防消化性溃疡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对154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血前1周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分为NSAIDs组(n=41)和非NSAIDs组(n=113),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及胃镜表现等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组年龄≥60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史、出血量≥1000 ml患者比例高于非NSAIDs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比例低于非NSAIDs组,同时两组患者出血前消化道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相关性溃疡出血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隐匿,无明显的腹痛症状,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3.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上消化道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对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将我院同时期所收治的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静脉曲张。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比例相对较大,急性胃黏膜病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同时还伴有一些并发症。在对此类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慎用阿司匹林或NSAID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间因PU并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2例患者,其中服药组386例,未服药组626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既往PU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具体部位、糜烂,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PU并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UGIB)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其中服药组103例,未服药组263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而未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6.24%和65.05%(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Hp感染状态和上消化道出血史对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影响。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如不及时治疗,会发生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1].其中出血最为多见,发生率最高,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2],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国内近年报道发生率占30%~61%[3],主要是由于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所引起.患者一旦出现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如抢救治疗不及时,护理措施不当,死亡率较高.据统计,死亡率达5%~12%[4].笔者以我院7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部分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7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7.65±8.14)岁.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91±7.7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8.08±8.5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诊断标准[1].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6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占据比例明显高很多,两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性别以及年龄患者,导致出血的因素有差异。导致出现上消化道出现病因为:消化道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等,年龄以及性别对患者出血病因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1-993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是否合并Hp感染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Hp感染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溃疡类型患者中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吸烟、喝酒、个人卫生、暴饮暴食、喜辛辣食物、喜喝酸奶、既往史、家族史均为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危险因素(P0.05)。年龄、喜辛辣食物、吸烟、喝酒、暴饮暴食、既往史、家族史为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促进因素,喜喝酸奶、个人卫生习惯为保护因素。结论 Hp感染在不同类型溃疡中分布无特异性,年龄、喜辛辣食物、吸烟、喝酒、暴饮暴食、既往史、家族史可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危险因素,而喜喝酸奶、个人卫生习惯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U)反复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反复出血者(出血组),同期就诊的8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非出血者(未出血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出血组Hp感染率和NSAIDs服用史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Hp感染胃溃疡并发出血的OR值为1.285,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的OR值为1.076;服用NSAIDs胃溃疡并发出血的OR值为6.241,大于服用NSAIDs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的OR值3.036;单纯Hp感染PU患者并发出血的OR值为0.819,单纯服用NSAIDs PU患者并发出血的OR值为2.037,Hp感染同时服用NSAIDs PU患者并发出血的OR值为2.608;出血组偶尔服药者、短期服药者及长期服药者的OR值分别为4.56、4.31、4.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U反复出血与Hp感染及服用NSAIDs有关,两者间不具有协同致病作用,服用NSAIDs可显著增加PU并发出血的风险,但与服药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胃镜检查结果及是否镜下治疗、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是否输血及院内死亡等;并按年龄分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25例住院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恶性肿瘤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是各个年龄段的首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胃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逐渐升高。结论消化性溃疡始终是各个年龄段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胃恶性肿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近十年来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我院 1988~ 1997年由胃镜检出的3 967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 3 167例 ,占上消化道出血的 79.8%。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 3 2 8例 ,占 73 .5 %。胃溃疡 62 8例 ,占 19.8%。复合溃疡 2 11例 ,占 6.66% ,男女之比 3 .5∶1,好发于季节交替及寒冷季节。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 ,从 1988年的 83 .2 %渐降至 1997年的 65 .2 %。结论 消化性溃疡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但近十年来其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Ⅰ/PGⅡ(PGR)水平变化情况,初步分析G-17及胃蛋白酶原(PG)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胃镜检查明确消化性溃疡且经14C呼气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199例,其中单纯消化性溃疡(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10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92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R,分析上述指标与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G及G-17评估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消化性溃疡组(P 0. 05),而血清PGⅠ、PGⅡ及PGR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血清G-17升高( 15 pmol/L)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合并出血比例高于血清G-17正常或降低的患者(73. 2%比27. 4%,P 0. 05);利用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66。敏感性为90. 2%,特异性为68. 2%。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血清中G-17水平明显升高,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具有较高敏感性;PGⅠ、PGⅡ及PGR水平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风险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30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3月~2009年3月3042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并提出对策.结果 消化性溃疡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占46.96%,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呈下降趋势;急性胃黏膜病变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2病因,占28.76%,呈上升趋势;年龄<60岁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占44.35%),年龄≥60岁组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41.21%).结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与急性胃黏膜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呈下降趋势,其也是年龄< 60岁组患者的主要病因;急性胃黏膜病变呈上升趋势,其也是年龄≥60岁患者的主要病因.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病因与疾病谱变化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行为改变,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邓宏  丁顺斌  罗劲松 《华西医学》2009,(6):1454-1455
目的:研究分析德阳地区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溃疡部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5820例消化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3696例,胃溃疡(GU)1558例,复合性溃疡(CU)566例。溃疡患者男女比例为2.56:1。胃溃疡患者平均年龄为47.82岁,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5.8岁。检出率以冬季最高(32.25%),夏季最低(21.6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90.82%。结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季节、年龄、性别和部位相互有关,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占绝大多数,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邓宏  丁顺斌  罗劲松 《华西医学》2009,(5):1141-1142
目的:研究分析德阳地区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溃疡部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5820例消化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3696例,胃溃疡(GU)1558例,复合性溃疡(CU)566例。溃疡患者男女比例为2.56:1。胃溃疡患者平均年龄为47.82岁,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5.8岁。检出率以冬季最高(32.25%),夏季最低(21.6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90.82%。结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季节、年龄、性别和部位相互有关,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占绝大多数,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急性穿孔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穿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丰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47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型)、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饮酒)、患病特征(病程、溃疡类型、溃疡是否活动期、幽门螺杆菌是否阳性等)及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应用]等因素对并发急性穿孔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溃疡活动期、年龄、应用免疫抑制剂、幽门螺杆菌、应用NSAIDs、吸烟、溃疡直径大、病程、饮酒等均为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危险因素,其中回归系数最大的为溃疡活动期,其次为年龄、应用免疫抑制剂、幽门螺杆菌阳性、应用NSAIDs、吸烟、溃疡直径等。结论临床上应注意对有溃疡活动期、年龄大、病程长、幽门螺杆菌阳性、溃疡直径较大、应用免疫抑制剂或NSAIDs、有吸烟或饮酒习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胃肠镜检查监控,合理用药,并指导患者的日常饮食等,密切注意其病情的进展,才能有效地预防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1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出血与否分为两组,出血组85例,无出血组97例。分析HP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HP阴性率为41.2%,无出血组HP阴性率为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阴性消化性溃疡更易并发消化道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饮酒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密切相关,应重视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45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建生  李继强 《新医学》1999,30(11):634-636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探讨小剂量普萘洛尔对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口服普萘洛尔加西味替丁;对照1组(B组)22例,口服维生素B6加西咪替丁。另外选 单纯性沦生溃疡22例作为对照2组(C组),治疗方法与B组同。结果:肝硬化登工消化必怕发病中位年龄较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晚12年,溃疡部位以胃溃疡居多,合并出血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08-2015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依据预后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1例),存活组(119例)。将患者预后设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基础疾病、出血量、合并症、贫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治疗后再出血等设为自变量,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ALT≥120g/L、AST≥120g/L、TBiL17.1μmol/L、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应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注射用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65例经内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泮托拉唑治疗组33例,奥美拉唑治疗组32例。分别以泮托拉唑及奥美拉唑40 m g静滴,2次/d。结果:泮托拉唑组3 d内止血29例(87.88%),疗效判断显效;5 d内止血4例(12.12%),疗效判断为有效;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奥美拉唑组29例(90.63%)于3 d内止血,疗效判断为显效;5 d内止血为3例(9.37%),疗效判断为有效;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两组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泮托拉唑是治疗消化道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