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32例(38眼)行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术后置管。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治疗有效率97.4%。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置管术优于传统颜面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的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中期患者86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研究组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及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造瘘口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6.74%高(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组造瘘口面积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鼻黏膜出血、面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置管术应用于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阻塞,可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减小造瘘口面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及行联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1月该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52例56眼,剔除有外伤史和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单纯造口组(30眼)和联合泪道置管组(26眼)。联合泪道置管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经上下泪小点泪道置入U型硅胶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伤口疼痛和眼部不适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单纯造口组总有效率90.0%,联合泪道置管组总有效率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术后可致患者伤口明显疼痛和眼部不适,且增加治疗费用。单纯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已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操作更简单、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半导体激光在经鼻腔泪囊造口术(DC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例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阻塞患者分为3组,其中15例行鼻外进路鼻腔泪囊吻合术,18例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34例行鼻内镜下半导体激光鼻腔泪囊造口术.术后效果不佳者行修正性手术矫正.结果 术后1年经鼻内镜检查,3种术式中泪囊造口上皮化良好、无狭窄者分别为12、14和29例,造口边缘光滑,造口直径≥3mm,成功率 为80%、77.8%和85.3%;其余患者泪囊造口均缩窄或被瘢痕封闭,分别以同种术式行修正后手术并放入扩张管,3个月后拔管,随访半年造口无封闭.总有效率分别为87%、83.3%和94.1%.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激光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粘连和肉芽形成,并能同期处理鼻腔阻塞性病变,提高该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鼻内镜泪囊置管术与鼻腔黏膜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将62例(62只眼)术后吻合口闭锁、症状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半随机法分为A、B组,各31例(31只眼),分别进行经鼻内镜再手术治疗。A组重新开放泪囊吻合口后,上、下泪点放置硅胶管经泪囊吻合口穿出、固定;B组采用泪囊吻合口前方切取带蒂"人"形黏膜瓣覆盖于重新开放的吻合口的前后缘,覆盖裸露的骨面。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及溢泪、溢脓症状、泪囊冲洗通畅、吻合口开放发生率。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溢泪、溢脓症状的发生率为58.1%,高于B组的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泪囊冲洗通畅发生率为54.8%,低于B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吻合口开放发生率为51.6%,低于B组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再手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时,"人"形鼻腔黏膜瓣转移处理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狭窄及闭锁,提高吻合口开放率,但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406-1407
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15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0例。给予A组患者泪囊鼻腔造孔术进行治疗,给予B组泪囊鼻腔造孔术联合置管术进行治疗,给予C组患者泪囊鼻腔造孔术联合置管术、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将C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于A、B组进行分析对比。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改良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联合置管术和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硅胶管逆行鼻泪道插管两种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86例患者,54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患者作为内镜组,32例行泪道逆行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置管组.观察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处理后炎症控制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置管组和内镜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8.1%、84.4%与98.1%、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镜组高于置管组.结论 对于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采取置管或急性期鼻腔泪囊造孔内引流术来治疗,是安全可行和高治愈率的.  相似文献   

8.
刘琦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0):1781-1782
6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对照组各30例。内镜组给予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对照组给予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结果内镜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83.48±11.36分,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76.72±10.6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相当,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具有面部不留瘢痕,微创,美容,恢复快,术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49例、泪囊造孔组48例。泪囊造孔组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联合组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患眼视力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泪囊造孔组(P0.05);术前,两组患眼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视力略微降低,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泪囊造孔组(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联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显著,能降低慢性泪囊炎复发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影响视力。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老年人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人慢性泪囊炎更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21例(22眼)老年人(≥60岁)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后进行泪道冲洗、鼻内镜检查随访3~68个月。结果治愈20/22眼(91%)、好转1/22眼(4.5%)、有效率21/22(95.5%)。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好,简便快捷,尤其适合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初发的慢性泪囊炎与及泪道置管术后失败复发的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取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初发慢性泪囊炎患者(初发组)41例及泪道置管术后失败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复发组)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组41例患者中,治愈26(63.4%)例,好转8(19.5%)例,无效7(17.1%),总有效率为82.9%;复发组22例患者中,治愈6(27.3%)例,好转7(31.8%)例,无效9(40.9%)例,总有效率为59.1%,初发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复发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疗效确切,特别适用于初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对泪道置管术后失败的复发患者也有一定疗效,但效果较初发者差,应慎重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4例(16眼)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三瓣法”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造瘘口不放置扩张管,黏膜瓣不使用钛夹及缝合法固定。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有效率93.75%(15/16)。 结论 鼻内镜下三瓣法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满意,避免了面部遗留瘢痕,保留泪液泵功能,术中不放置扩张管及钛夹,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鼻腔进路鼻内窥镜下治疗慢性泪囊炎8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868-1869
目的:观察经鼻腔进路鼻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163例(191眼)随机分为两组,鼻内径路组85例(97眼)行经鼻腔进路鼻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颜面径路组78例(94眼)行传统颜面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结果:术后8个月随访,鼻内径路组治疗有效率94.8%,颜面径路组有效率94.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患者,颜面不留瘢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优于传统颜面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85眼)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采用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中予泪囊硅胶管置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治愈80眼(94.1%),好转4眼(4.7%),无效1眼(1.2%)。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术中植入硅胶管及重视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外伤性鼻泪管阻塞的护理及治疗效果.方法10例外伤性鼻泪管阻塞患者接受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结果10例接受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鼻腔造瘘口通畅.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外伤性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方法,而且具有损伤小,方法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选取100例慢性泪囊炎病例(106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鼻外径路鼻腔泪囊造孔手术(对照)组40例(42眼),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手术(观察)组60例(64眼)。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外径路与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孔术均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是近来随着新型内窥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新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作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腔行泪囊鼻腔造口环套置管术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手术技巧、术后处理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改良造口术治疗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患者16例(18眼).18眼术中均使用鼻黏-骨膜瓣修复造口,膨胀海绵固定泪囊瓣.结果 16例(18眼)术后均在鼻内镜下随访6~13个月.1眼因术后未能定期复诊,术后2个月造口瘢痕闲锁,再次手术后治愈,1眼同时患有慢性鼻-鼻窦炎的同期行FESS为好转,随访8个月,轻度溢泪,加压冲洗通畅.其余16眼术后均冲洗通畅,症状消失,鼻腔造孔上皮化、通畅.治愈17眼(94.4%),好转1眼(5.6%).结论 妥善的处理泪囊瓣和使用鼻-黏骨膜瓣修复造口,以及合理细致的术后局部处理,符合鼻腔生理功能恢复,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和减少局部瘢痕增生,以及骨质重塑、骨炎反应,提高了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56-2458
将患有慢性泪囊炎的患者60例80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行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和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术后进行半年至一年的回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炎症反应情况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4例,治疗无效者0例,治疗总有效率达100%,而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2例,治疗无效者5例,治疗总有效率83.3%,两者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较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效果好,术后炎症反应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方案对经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置管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置管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护理路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对经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置管术患者护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