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发出血性脑梗塞闵连秋杨丽(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春海(锦州石化公司职工医院)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发的出血性脑梗塞国外已有报道[1、2]。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64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36例患者经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CT,对比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颅内压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3例为重度血管痉挛,2例形成缺血性梗死,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病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程云 《中原医刊》2003,30(20):31-3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uoidhoemorrhage .SAH)后的脑血管痉挛 (CerebralVasularSpasm .CVS)发生率高 ,而继发于CVS的脑缺血、脑梗塞将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甚至死亡。我院近年收治的 3 4例SAH患者中有 14例并发CVS ,现作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 ,男女各 7例 ,年龄 15~ 74岁 ,平均 41 8岁 ,其它情况见表 1。  表 1脑血管痉挛 14例临床资料性别年龄 CVS发生时间(天 )CVS持续时间(天 ) 临床表现1女 67 5病后第 6天出院清醒→昏迷2女 2 413 4清醒→昏迷、抽搐、偏瘫、巴氏征 +3女 40 3 (再出…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亮  姜亚军 《铁道医学》1998,26(3):209-210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ucular spasm,CVS)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whage,SAH)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 ,CVS和再出血是造成 SAH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 [1] ,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 2 0世纪 ,人们对 SAH所致的 CV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但其机制迄今尚未能完全阐明 ,目前还没有能研制出有效预防和治疗 CVS的药物。1 CVS的分型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均发现 ,SAH后 CVS呈双相性 ,一种为早发性 ,多见于 SAH后 0 .5 h~ 3d内 ,常于 4小时内缓解 ,也称急性 CV…  相似文献   

7.
庞刚  肖泉 《广西医学》2007,29(6):853-855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30%~70%,常发生于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厚的区域,可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痉挛,损害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其中有20%~30%可造成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和脑梗死,又称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特别是痉挛出现早、病情重的病人死亡率更高.近几年作者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有15例发生重症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未留下任何后遗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2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应用尼莫地平4mg加入5%GS500ml静滴;常规治疗组并发CVS后再加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尼莫地平组CVS的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同时出现意识障碍及偏瘫者预后不良。结论: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对预防CVS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成为引起迟发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可分为两个阶段 :急性期和慢性期 ,前者又称早发性或急性痉挛 ,为SAH后立即出现 ,多在 30分钟内 ,临床少见。后者又称迟发性或慢性痉挛 ,多在SAH后 2~ 7天出现 ,并持续数日至数周。本文对 99例SAH中 45例CVS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9例SAH住院患者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 ,其中 45例有CVS为一组 ,余 54例无CVS为对照组 ,其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血管痉挛 (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颅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 ,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由其造成的脑缺血是SAH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防治CVS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抗CV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SAH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 发病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 30 %左右 ,其出现的时间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 3~ 2 1天 ,最常见于 4~ 14天。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2.
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amorrhage SAH)两种严重并发症 ,病死、病残率高 ,本文对 1 94例 SAH病人进行临床总结 ,以期提高这两个合并症的诊治水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4例均经腰穿、CT检查确诊 ,为我院神经内外科及 ICU科住院病人 ,男 96例 ,女 98例 ,年龄 9~ 74岁 ,平均 50岁 ,39岁以下 1 0例 ,40~ 6 9岁 1 32例 ,70岁以上 1 2例。动态起病 82例 ,静态起病 1 1 2例。伴高血压病 2 6例 ,晚期妊娠 2例。 2 8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动脉瘤 1 6例 ,动静脉畸…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收到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非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对照组。随机取样。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0.4岁。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8.2岁。病程与治疗组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能够很好地阐述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CVS)的机制,一氧化氮水平下降、内皮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氧化产物水平升高、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等在CVS形成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而近些年关于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及神经胶质细胞介导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也为CVS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17.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牟青春  王峰  孙涛 《医学综述》2009,15(11):1659-1662
在全世界,脑血管病是第1位的致残原因和第2位的致死原因。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脑血管疾病的6%~8%,而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SAH后CV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和治疗方案方面已有所进展,但对SAH后的CVS及其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痉挛尚无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SAH后CV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MAC)血流速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脑血管痉挛组(Ⅰ组)34例。无脑血管痉挛(Ⅱ组)27例。结果:Ⅰ组偏瘫Ⅱ例,脑梗死1例,死亡4例。对照组无偏瘫及脑梗死,死亡1例。结论:脑血管痉挛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