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肿瘤组织比机体能更有效地夺取氨基酸,目前临床各种氨基酸液均促进肿瘤生长,利用不平衡氨基酸,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大剂量精氨酸能抑制肿瘤生长;亮氨酸能增强去缬氨酸的抑瘤效应,并且能改善宿主的营养状况;蛋氨酸缺乏,将对抗肿瘤药物起着"增效剂"的作用;去缬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抑瘤效果最为显著;谷氨酰胺浓度下降则肿瘤生长受抑制;谷氨酰胺与天冬酰胺其拮抗剂由于阻碍核酸代谢而被试用于抑制癌的增殖。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制定相应的不平衡氨基酸,能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4.
陆伟  杨晶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5):409-410,413
恶性肿瘤患者常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这种代谢紊乱涉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其中以蛋白质代谢异常最为突出。这种异常在患者营养摄入减少出现前即已发生,提示主要与恶性肿瘤有关。肿瘤通过分泌某种介质至外周血中,从机体组织中摄取氮,利用肌  相似文献   

5.
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肿瘤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荷W alker-256癌肉瘤SD大鼠,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10 d,据所喂饲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组)、B组(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C组(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D组(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E组(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肿瘤质量、肿瘤质量/尸重,肿瘤组织PCNA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以及DNA倍性作为观察肿瘤生长速度的指标,并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上述各肿瘤生长指标值显示:B、C、D组与A组相比,除DNA倍性外,其余各指标值均降低(P<0.01),但B、C、D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与B、C、D组相比较,所有指标值均显著降低(P<0.05);A、B、C、D、E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6.5±1.4)%、(13.7±2.8)%、(12.9±3.1)%、(14.1±4.4)%、(28.9±6.5)%,E组较A、B、C、D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B、C、D组较A组亦升高明显(P<0.01),、B、C、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平衡氨基酸促进肿瘤生长;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3种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有同等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复合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抑制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平衡氨基酸影响裸鼠胃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晓  黄怀德 《浙江医学》1996,18(4):193-195
用不同浓度缬氨酸配制的不平衡氨基酸饮食饲养荷人原发性胃癌的裸鼠模型,并用平衡氨基酸饮食作对照.结果显示:无缬氨酸饮食可使裸鼠致死,高缬氨酸饮食使裸鼠人胃癌移植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低缬氨酸饮食则明显减慢移植瘤的生长速度(P<0.05)。饮食中缬氨酸的含量与裸鼠人胃癌移植癌的生长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小儿肾功能不全时的营养代谢异常作一概述,着重讨论其必需氨基酸疗法,同时略谈营养管理的基本方针。 1 肾功能不全时营养代谢的特点 1.1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异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脱氨基产生氨进入尿素循环,这种反应主要在肝内进行。但与肾脏有密切关系,即在尿素循环中,从瓜氨酸(citrullinc)转换为精氨酸,主要靠肾脏的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和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的作用;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酶的活性低下,引起瓜氨酸蓄积和精氨酸产生量减少,致尿素循环运转不全。由于氨基酸代谢异常而发生尿毒症,与此有关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胍(guaninc)类化合物应运而生。肾功能不全时其他氨基酸代谢亦发生异  相似文献   

8.
9.
10.
刘惠  张夏 《中原医刊》2004,31(9):63-64
血液稀释平衡疗法是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新技术。由于治疗过程安全、无损伤、无痛苦、疗程短、疗效好,自2002年7月在我院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有关血液稀释平衡疗法的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法,素有八法之称,这里谈谈八法之外的一种治法,即“平衡疗法”。 “平衡疗法”,它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气机,折衷虚实寒热等具体调和措施,以调整机体反应性,保持内环境稳定性,改善血液的流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破坏了的体内阴阳平衡得以调整以便达到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阴平阳秘”为治疗目的的治法。此即《内经》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谨守阴阳所在而为之,以平为期”。 “平衡疗法”直接作用于气血,流通血脉改善机体功能与新陈代谢,防病治病,是中医疗法的基础,它不仅在治疗学方面,而且在预防医学,老年病学方面都具有潜在力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平衡疗法对某些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如银屑病、支气管哮喘、虹膜睫状体炎、习惯性感冒、过敏性鼻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13种疾病共287例病人进行治疗观察,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为了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特对“华夏一号”软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有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吞噬率提高一倍,吞噬指数提高2.47倍,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该药可以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增长率为32%左右,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以天花粉蛋白的特异性致敏试验及0.1%组织胺溶液非特异性致敏试验表明该药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对于特异性过敏的效果强,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于组织胺引起的皮肤反应,对抗作用较弱,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临床和实验表明,平衡疗法具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免疫调控作用。另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平衡医学在药学及治疗方法学方面的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含缬氨酸(L-Val)的MEM培养基基础上,以普通MEM培养基L-Val(46mg/L)和亮氨酸(L-Leu)含量(52mg/L)为准,配制12种限制L-Val,增加L-Leu的不平衡支链氨基酸培养基,用MTT法观察其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体外增殖的影响和对该细胞株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L-Val至正常的1/4对SGC-7901细胞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随着V  相似文献   

14.
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多研究者发现,针灸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尤其是艾灸疗法,它的防病、治病与保健养生作用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艾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治疗与免疫相关疾病过程中,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和延缓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1]。笔者对近几年来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郝昶  林江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10):151-154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激光联合光敏剂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种治疗手段,已被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和研究中。PDT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破坏病原菌的DNA和细胞膜,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微生物的直接杀伤、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等领域。近年来,PDT免疫调控机制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认为PDT可能通过免疫调控途径参与了疾病的治疗。本文将从PDT概念、相关免疫调控机制以及对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的角度来介绍PDT对口腔疾病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氨基酸变异的关联性。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县3所综合性中、小学校1 768名在校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对HBs Ag、HBs Ab 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469名中小学生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5 m L用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提取HBV-DNA、S基因扩增和测序及氨基酸序列推断。结果疫苗接种前的1 768名学生中,HBs Ab阳性1203人,阳性率为67.36%,疫苗接种后的469名学生中,HBs Ab阳性413人,阳性率为88.06%,与接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8,P<0.001)。HBs Ag、HBs Ab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0名S基因序列。40名学生中33名在强化免疫后产生抗体。40名样本中3名为ayw2血清型,5名为adrq+血清型,32名为adw2血清型。ayw2血清型中1名有碱基替换,但是编码的氨基酸是相同的,1名出现插入核苷酸C,导致移码突变。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分别发生I110L、S113T、K122R、T126I、F134Y、T143S、K159G、K160R突变。结论新疆某县的中小学生强化免疫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强化免疫前;免疫应答与否,其S基因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一定频率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并论述视网膜缺血性损伤中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和拮抗剂的基础研究。方法:阅读关于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和兴奋性氨基酸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视网膜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导致神经元死亡。结论: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介导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源性兴奋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Lucas及Newhouse给实验小鼠注射高剂量谷氨酸诱导了小鼠视网膜神经的退行性病变。这一发现使人们首次认识到兴奋氨基酸具有毒性作用 ,并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70年代Olney首先提出了兴奋氨基酸作用的“兴奋毒性”这一概念。Olney认为内源或外源性神经兴奋性物质对兴奋氨基酸受体的过度活化可以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或死亡。2 0世纪 80年代 ,选择性拮抗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途径以测定Olney的假说。另外也指出兴奋氨基酸的这一毒性作用也参与一些急慢性条件下发生的脑细胞退行性变化。涉及神经兴奋毒性损伤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