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饮酒与乙肝肝硬化的关系,在实验室的检查报道较少。我们对32例有饮酒史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了血常规、肝功能、rGT、AKP、r球蛋白及部分免疫指标的检测,并与乙肝肝硬化患者上述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69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会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3例经病检证实,其中有饮酒史者32例(简称饮酒组)均为男性,平  相似文献   

2.
我院近 3年收治酒精性肝硬化 4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为男性 ,32~ 72岁 ,平均5 1 .8岁 ,病程 2个月至 8年。每日摄入酒类折合酒精量70~ 40 0克 ,平均 1 68克 ,饮酒年限 1 0~ 5 0年 ,平均2 4 .1年。单纯酒精性肝硬化 2 7例 ,另 1 6例合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 .2 诊断依据 单纯组诊断标准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经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排除乙、丙型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硬化 ;复合组诊断标准 :除长期大量饮酒外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并有影像学或胃镜等有助于诊断肝硬化的依据。1 .3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 :乏力、…  相似文献   

3.
徐盛国 《广西医学》2003,25(8):1477-1478
现对此确诊的 3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8例单纯性酒精性肝硬化均为男性 ,年龄 2 6~ 76岁 ,平均 46.3岁 :35~ 5 5岁为高峰年龄 ,占 67%。患者饮酒均饮 32~ 5 2度白酒 ,每日摄入酒精 5 0~ 5 0 0克 ,平均 2 0 0克 ,饮酒年限 5~ 40年 ,平均年限为 1 6年。1 .2 诊断依据 :本组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并经 B超或 CT、实验室检查 ,结合临床排除乙、丙型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硬化。个别鉴别困难者作了肝组织检查 ,全部患者均符合酒精性肝硬化诊断。1 .3临床表现 :本组乏力、食欲减退 2 7例 ( 71…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肝及其合并肝硬化患者止血与凝血指标改变规律.方法 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确诊的116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慢性乙肝52例,计为乙肝组,乙肝合并肝硬化64例,计为乙肝肝硬化组,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 PLT、PCT、Fbg、PC、AT指标比较,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乙肝组与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T、aPTT、TT指标比较,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乙肝组与乙肝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及抗凝指标对慢性乙肝及其合并肝硬化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价值,且患者凝血障碍随肝脏疾病进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乙肝患者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方法:本研究对象为老年乙肝后肝硬化病例81例,均实施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举措,观察HBV有关血清学指标、HCV RNA检测、乙肝病毒前C/C基因变异检测的情况,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实施老年乙肝后肝硬化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统计老年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以下各项指标均较高:HBeAg(+)、抗-HBe(+)、HBV DNA以及HCV重叠感染、饮酒史以及乙肝病毒前C/C基因基因变异;通过采取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产生老年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包含有HBeAg、抗-HBe、HBV DNA以及HVB和HCV重叠感染、饮酒史以及乙肝病毒前C/C基因变异.结论:影响老年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通过展开详尽的分析以后,应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可对提升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9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其疾病发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为发病〉12次者,对照组为发病1次患者,分析对比2组患者基础资料和实验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体力劳动、慢性乙型肝炎痛史、重叠小时EV病毒感染、父亲乙肝史、母亲乙肝史、手术史、饮酒史、甜食摄入、血型、PCR~HBVDNA定量、肝组织炎症程度G、肝组织免疫组化小时BcAg阳性、白细胞均影响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结论:明确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在实际生活和临床治疗中予以避免和防治,降低其反复发作性。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是一种可以发展至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疾病,它不仅可以导致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高发密切相关,是累及全身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关注脂肪肝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对近年来诊治的58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58例患者均系近年来门诊或住院患者,男52例,女6例,年龄25~70岁。其中单纯脂肪肝26例,脂肪性肝炎32例,无明确诊为脂肪性肝硬化者。1.2诊断标准58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检验结果及影像诊断均以本院检验科、影像科或上级医院结果为准。1.3治疗方法58例患者均使用硫普罗宁,维生素C,丹参片治疗。ALT升高者加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同时针对不同病因予以相应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戒酒、减肥。1.4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2结果经观察脂肪肝与饮酒、高甘油三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高血压、丙肝[2]等有密切关系。2.1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58例中42例(73%)有长期(5年以上)大量饮酒史,均为男性。42例中诊为脂肪性肝炎者26例,其中酒龄小于...  相似文献   

8.
乙肝患者红细胞C3b受体免疫粘附活性和免疫复合物的研究已有报道[1],但肝硬化腹水井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2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并SBP的红细胞C3。受体及免疫复合物(IC),并与肝硬化无SBP者及正常人作7比较,现报告如下。三资料与方法三.王对象正常人60例,均为本院献血员,年龄20~40岁;肝硬化腹水并SBP者20例(乙肝五项检查HBAg均为阳性,均符合1995年全国肝病学术会议肝硬化诊断标准,并经腹火检查证实有SBP),年龄22~42岁,肝硬化无SBP者25例,年龄19~43岁。受检者静脉…  相似文献   

9.
疏肝健脾活血法调节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1 ] 。不少研究证实 ,肝炎后肝硬化时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改变[2 ,3 ] 。但应用中药治疗肝硬变并观察其免疫状态变化的报道甚少 ,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治疗组 ) 4 5例 ,男 2 5例 ,女 2 0例 ,年龄 2 9~ 62岁 ,平均 42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代偿期 )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肺、淋巴结等恶性病变、免疫缺陷病及结缔组织疾病。健康人 (健康组 ) 60例 ,男 30例 ,女 30例 ,年龄 2 4~ 57岁 ,平均 41岁 ,均为健康献血者和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酒精损伤肝脏,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已成为共识,但不同的饮酒量对慢性病毒性肝病(chronic viral liver disease,CVLD)患者的病情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面则报道较少。本文通过210例临床资料的分析,旨在探讨饮酒对CVLD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转归的影响。1资料1.1入选标准既往肝病史不详,通过体检或首次出现肝病表现,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病的诊断、分型标准[1],并除外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诊患者。1.2临床资料21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163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在16~75岁间,平均40.2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疸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的下降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8例各种病因所致伴有明显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水平>100μmol/L)的黄疸型肝炎患者(排除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给予保肝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每隔1周复查胆红素水平,并统计每个患者入院时初始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饮酒史、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甲肝、戊肝、乙肝等嗜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及部分病因不明肝损伤)、各种肝功能指标(ALT、AST、TB、DB、IB、ALB、PA、ALP、GGT、TBA、CHE)、凝血功能指标(INR、PTA)、肝纤维化评分或影像学资料(MRI、CT、彩色多普勒超声),肝硬化分级,有无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分别根据病因、肝硬化程度、感染、性别、饮酒史进行相应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研究病因、性别、感染、饮酒史、肝硬化程度在影响胆红素下降过程中是否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将上述各种预测因素作为自变量,以rate作为因变量Y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0.025X_1-4.215X_2+7.236X_3-4.358X_4。饮酒史、性别、感染、PTA是黄疸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速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饮酒史、女性、感染是影响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TA是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周恩豪  杨春 《重庆医学》2021,50(16):2787-2793
目的 探索饮酒量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以及酒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硬化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就诊的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饮酒史分为不饮酒组、适量饮酒组和过量饮酒组.记录患者开始治疗时、治疗第3、6个月的肝纤谱[Ⅲ型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CⅣ)、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HBV DNA载量,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Child评分分级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各时间点肝纤谱指标、HBV DNA载量、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过量饮酒组水平最高;而适量饮酒组和不饮酒组上述指标水平在部分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3组各时间点Child评分分级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过量饮酒组中Child C级患者比例高于其余两组,不饮酒组中Child A级患者比例高于其余两组.治疗第3、6个月时,过量饮酒组Child C级患者比例较入组时无明显差异(P>0.05).3组各时间点HBsA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患有慢性乙肝并过量饮酒的患者可能通过激活HBV DNA增加肝脏炎症,加速肝硬化的进展,适量饮酒对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肝炎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乙肝组73例(其中肝纤维化亚组36例)和肝硬化组54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M-CSF,分析血清M-CSF水平与乙肝肝硬化临床资料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清M-CSF对乙肝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M-CSF、AST、ALT、ALP、PLT明显高于乙肝组(t/P=6.489/0.000、3.397/0.001、2.687/0.008、1.921/0.028、3.160/0.002);肝硬化组M-CSF、AST、ALT、ALP、PLT指标明显高于肝纤维化亚组(t/P=3.067/0.001、1.778/0.039、1.735/0.043、1.715/0.044、1.727/0.043)。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M-CSF与AST、ALT、ALP、PLT呈正相关(r/P=0.345/0.037、0.927/0.008、0.382/0.025、0.693/0.02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CSF是乙肝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OR=1.017,95%CI 1.009~1.026,P=0.000)。血清M-CSF诊断乙肝肝硬化最佳界值、AUC、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23.04 pg/ml、0.820、0.614、74.38%、87.04%。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M-CSF水平升高,可作为乙肝肝硬化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AE) ,是由 Binswanger(1894)首先报道 ,又称宾斯万格尔 (Binswanger)病 [1 ] ,属血管源性脱髓鞘改变 [2 ] 。2 0 0 0年我院收治 SAE患者 5 0例 ,对其临床与影像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SAE均为住院患者 ,具有典型的 CT表现 ,其中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5 2~ 81岁 ,平均 6 2岁。有高血压病史 38例 (来院前均未系统正规治疗 ) ,心脏病史 2 3例 ,糖尿病史 9例 ,长期大量饮酒史 9例 ,血脂高 14例。 2 8例以急性脑血管病就诊 ,其余为亚急性发病。既往有中风史 2 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64例,将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均分为实验组(32例,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和对照组(32例,仅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肝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肝功指标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远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相关生化指标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200例,并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级,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清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统计分析相关性。 结果 三组乙肝肝硬化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升高逐渐升高(P<0.001),三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呈梯度升高(P<0.001),清蛋白在三组患者中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升高逐渐降低(P<0.001),三组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不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05),HBV DNA定量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267,P=0.044),但HBV DNA定量与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AST/ALT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临床上不能根据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症是骨科领域的疑难病,致残率高。近年来,由于外伤、大量饮酒、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等,该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有学者报道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超过髋关节结核,居髋关节病的首位[1]。笔者运用水针刀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症3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的诊断标准[2]拟定。1有明显的髋部外伤史;2有长期服用激素、过量饮酒史等;3髋部疼痛以内收肌起点处为主,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从病因、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分级和病毒载量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160例肝硬化中并发糖尿病的为32例,糖尿病患者中,中老年男性的患病率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但在体重指数和血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肝功能C级的患病率较A级和B级高(P<0.05);乙肝的发生率高于其它病因(P<0.05),且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无糖尿病患者.结论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性与年龄、饮酒、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等有关,肝功能状况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作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