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防止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夹闭或结扎瘤颈,断绝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交通,是一个最合理的治疗方法。我们在直接手术的100例颅内动脉瘤中,79例行瘤颈夹闭,其中2例术后造影复查发现瘤颈夹闭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有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左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左大脑中动脉瘤1例,右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右大脑中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小脑后下动脉上有3枚动脉瘤1例),单一动脉瘤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眼动脉瘤各1例),共计动脉瘤56枚,均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共夹闭动脉瘤54枚;术后恢复良好(GOSⅠ、Ⅱ级)4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偏瘫4例,脑积水2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Hunt&Hess分级IV级)。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药物治疗等措施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其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将动脉瘤排除于血循环之外,以防再次破裂,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保证灌注区供血.我院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对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及其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远期疗效,并进一步评价该疗法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不能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其中1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结果24例均成功地闭塞了载瘤动脉,其中20例病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全组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塞各3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死亡1例.结论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5例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病人,经CTA初步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或DSA检查。分析各项影像学指标与手术和(或)DSA所见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61个,其中4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8例患者行介入手术。CTA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与术中符合率100%。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A,3例夹闭不全,其中1例再次出血。结论因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排CTA具有敏感性高、快速、无创特点,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可指导手术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1例脑动脉瘤患者采用动脉瘤所在侧的翼点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21例共29枚动脉瘤中28个行动脉瘤颈夹闭术,1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5.24%。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出血患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2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 asarg 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2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7.3%。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瘤样膨出,其主要症状多由其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其外科治疗方法有: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术;②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③动脉瘤包裹术;④开颅动脉瘤栓塞术;⑤经外周血管弹簧圈栓塞术。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夹闭术损伤小,围术期风险降低且预后好。但此手术需在放射科进行,病变特殊,所以对麻醉要求与一般手术不同。  相似文献   

9.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ng J  Wang S  Zhao YL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81-884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1个动脉瘤进行了47次开颅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MDU对动脉瘤和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MDU证实在47次动脉瘤手术中,有6次由于瘤夹位置而导致邻近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占12.76%);另外,在51个动脉瘤中,MDU发现1个动脉瘤在夹闭后未完全闭塞(占1.96%)。夹闭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瘤夹闭不全的发生率与动脉瘤大小密切相关。在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中发生血管狭窄的几率相对偏高。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常规应用术中MDU,特别是对于巨大动脉瘤和没有明显瘤颈的动脉瘤,以及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罗谊  鲍遇海  买买提  艾力 《中外医疗》2009,28(27):153-154
目的探讨3D-CTA与3D-DSA对比在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针对已行开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30例病人的30个破裂的动脉瘤进行研究。所有病人术后同期行3D-CTA及3D-DSA检查。由两组观察者分别对3D-CTA与3D-DSA影像进行评判,评判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载瘤动脉是否通畅。结果3D-CTA影像检查出6例动脉瘤瘤颈残余和1例血管影像异常,经3D-DSA影像证实。3D-CTA漏诊1例瘤颈残余。3D-CTA评价动脉瘤瘤颈残余的灵敏度85.6%,特异度100%;评价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6%。结论当使用纯钛动脉瘤夹时,3D-CTA可以替代3D-DSA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2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多中心的随机研究[1],对2种方法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1 显微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瘤颈,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此外还有动脉瘤内膜切除或血栓切除,动脉瘤塑形,血管搭桥等.自从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应用银夹将动脉瘤夹闭以来,动脉瘤颈夹闭术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随着设备的更新,多种手术辅助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在动脉瘤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2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多中心的随机研究[1],对2种方法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1 显微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瘤颈,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此外还有动脉瘤内膜切除或血栓切除,动脉瘤塑形,血管搭桥等.自从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应用银夹将动脉瘤夹闭以来,动脉瘤颈夹闭术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随着设备的更新,多种手术辅助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在动脉瘤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周志宇 《微创医学》2012,7(4):410-412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极高。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动脉瘤颈宽≥4 mm或颈体比大于1∶2的动脉瘤,是目前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共同难点,尤其曾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弱项,存在栓塞物移位、瘤颈残留和栓塞术后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几年部分直视下,大部显微外科手术下夹闭颅内动脉21例,其中25例术中破裂。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破裂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2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占23.81%,其中3例术中经积极抢救处理 将破裂动脉瘤颈分离夹闭,恢复健康。另外2例破裂动脉瘤术后死亡。结论:动脉瘤术中破裂可发生在动脉瘤手术任何阶段。只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开放脑池,分离动脉遵 载瘤动脉近端-远端-最后分离载瘤动脉瘤颈。尽量不要分离动脉瘤顶。选择合适脉瘤夹,正确夹闭瘤颈,可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5.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通常会造成动脉瘤夹闭不全或载瘤动脉狭窄。术中微血管多普勒(IMD)是有趣的、无创及价廉的工具。本研究评估IMD在动脉瘤术中引导瘤夹位置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方法 92例患者(101枚颅内动脉瘤),IMD(微型探头频率为20MHz,探头直径为1.5mm)运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后,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IMD结果与术后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同时90例患者(108枚动脉瘤)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监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微型探头能监测Willis环及其分支的所有血管。IMD监测发现,23.8%动脉瘤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和(或)血管狭窄而调整瘤夹位置。IMD显示10.9%动脉瘤夹闭后,动脉瘤内出现持续微弱的血流频谱(表明动脉瘤夹闭不全)而调整瘤夹位置; 18.8%动脉瘤因载瘤动脉、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而调整瘤夹位置。 IMD平均监测时间为4.8分钟。动脉瘤夹调整的频率(平均1.8次/例)与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未出现应用IMD相关的并发症,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及载瘤动脉通畅。 不用IMD组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3%动脉瘤出现动脉瘤夹闭不全,10.2%的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应用IMD能减少残余动脉瘤及无法预料的血管狭窄,与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IMD是一项安全、简便、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可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术中,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和巨大型宽颈或无瘤颈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DACAA)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32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CTA或/和DSA诊断,32例共发现36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情况及DACAA的解剖特点分为显微夹闭手术组及介入治疗组。22例26个动脉瘤采用显微夹闭手术,包括2例介入治疗失败患者,共夹闭动脉瘤颈25个,烧灼切除1个。余10例10个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结果显微夹闭手术组23个动脉瘤完全夹闭,2个夹闭不全,1例载瘤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组中6例致密栓塞,1例瘤内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结论介入治疗适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轻、瘤颈较窄者;手术夹闭适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脑血管痉挛情况较重、合并颅内血肿者。外科治疗易导致夹闭或栓塞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尤其是介入治疗更易发生,因而我们更倾向选择显微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18.
1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除1例因瘤颈过小,微导管不能送入动脉瘤腔而改行手术夹闭外,其余10例均栓塞治疗成功,效果良好。并就动脉瘤栓塞技术和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11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除1例因瘤颈过小,微导管不能送入动脉瘤腔而改行手术夹闭外,其余10例均栓塞成功,效果良好,并就动脉瘤栓塞技术和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夹闭不全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行CTA检查,分析CTA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闭夹不全的临床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15d进行CTA复诊,1例发现新生动脉瘤1枚,再次手术给予夹闭;2例出现夹闭不全,再次手术调整瘤夹位置;5例发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处理;阅片结果除1例图像质量显示不佳外,其余均可清晰显示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间的关系、动脉夹数量与位置、载瘤动脉通畅与否、动脉瘤颈残留、脑血管痉挛等信息,术后3个月患者均回院复诊,均显示颅内情况良好。结论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血管、脑实质等情况,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