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973~1994年对山东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的系统研究结果。在70年代暴发流行期间感染率为0.47%,病家蚊经饲养后解剖感染率为13.2%;实验观察人工感染蚊虫感染率为36.1%,其中腺子孢子阳性率为17%,胃部囊合子阳性率为23.3%;鲁东半岛疟疾非暴发流行区与鲁西南易暴发流行区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染性无显著性差异;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4.9℃,有效积温为105.15℃;传播间日疟的媒介能量年内季节变化与年度变化均与发病情况较为一致。自1982年以来,其能量稳定地处在低水平。此结果提示,若无大量传染源输入,不会造成疟疾大流行。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告了1973~1994年山东中华按蚊传播日间疟的系统研究结果,70年代暴发流行期间感染率为0.47%,病家蚊经饲养后解剖感染率为13.2%,实验观察人工感染蚊虫感染率为36.1%,其中腺子孢子阳性率为17%,胃部囊合阳性率为23.3%,鲁东半岛疟疾非暴发流行区与鲁西南易暴发流行区中华蚊按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染性无显著性差异,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4.9℃,有效积温为1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条件对中华按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中华按蚊的发育与繁殖情况,为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适时灭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6、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中华按蚊的卵期、幼虫、蛹期和生殖营养周期,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全代发育时间。结果中华按蚊在16℃时不能完成全发育周期,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全代发育时间分别为30.7、23.3、15.5、13.5d和12.5d。结论在温度范围为16~31℃时,中华按蚊的发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是黄淮平原的主要传疟媒介,于1982~1986年在实验室和济宁市郊水稻区的唐口乡,对该蚊的生物学特性作了进一步观察,结果为:一、室内:中华按蚊在16、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的平均寿命依次分别为48.6、27.4、23、20.6、14.8和11.1d,根据每天存活数计算间日疟原虫在该蚊体内孢子成熟后的存活率,在19℃时为49.1%,22℃时为66.2%,25℃时为83%,28℃时为81.1%,16°和31℃因对疟疾流行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特异而快速的检测蚊体内疟原虫的方法。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嗜人按蚊、感染恶性疟和混合感染间日疟与恶性疟的大劣按蚊以及流行季节现场捕获的中华按蚊体内的疟原虫进行检测。结果28批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嗜人按蚊、2批人工感染恶性疟的大劣按蚊和1批混合感染间日疟与恶性疟的大劣按蚊的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符合率为100%;589只现场捕获的中华按蚊中,发现间日疟原虫阳性2只,阳性率为0.34%。结论本方法能快速而敏感地检出蚊体内不同种疟原虫。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同宿主重复感染的方法观察了体温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裂殖周期及其配子体感染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先后选择豫南2例间日疟病人作为供血者,以离体吸血法感染经驯化的中华按蚊,置温度26±1℃和相对湿度70~80%的实验室饲养。子孢子进腺后,用单只蚊在志愿者手臂上叮咬,吸血后解剖,发现唾液腺内有子孢子者,为感染成功。2例感染者均为重复感染。即第一次以2只阳性蚊叮咬,隔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所需的热量 (发育有效积温 )。方法 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 ,以钉螺∶毛蚴为 1∶2 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 ,感染后常规饲养 ,以逸蚴法确定感染性钉螺 ,根据变温动物发育积温和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 (Q =∑Tn、K =N(T -C) ) ,计算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的尾蚴开放积温和发育有效积温。结果 在 2 1~30℃之间 ,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尾蚴开放的最低积温为 12 0 0日度 ,最高积温为 3480日度 ,平均积温为 2 2 0 2 75± 378 86日度。血吸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有效积温常数为 84 2 91日度 (95 %可信区间为 6 99 2 8~ 986 5 4日度 )。结论 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要完成发育至成熟的尾蚴 ,所需的有效积温 (环境温度在 15 17℃以上的累积温度 )必须达到 84 2 91日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长、短潜伏期间日疟原虫卵囊的发育和子孢子形成,为开展间日疟原虫免疫学和抗疟药的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材料来自用羊膜体外喂血方法感染的中华按蚊。间日疟原虫供血者为2名自愿受试者。潜伏期分别为339和15d。 本文证实长、短潜伏期间日疟原虫卵囊发育和子孢子形成中各期形态特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老挝丰沙里省岳乌县疟疾流行情况,为当地消除疟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挝丰沙里省岳乌县Loum村,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采用巢氏PCR方法检测疟疾主要媒介按蚊感染疟原虫子孢子;采集岳乌县当地居民滤纸血,采用巢式PCR法检测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按蚊9种1 735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捕获按蚊总数的87.67%(1521/1735),属于当地优势按蚊蚊种,密度为31.69只/(灯·夜)。中华按蚊间日疟子孢子阳性率0.52%(7/1340),微小按蚊间日疟子孢子阳性率75%(3/4)。当地健康人群疟原虫带虫率0.23%(1/433)。结论老挝岳乌县疟疾媒介种类丰富,疟疾带虫率较高,健康人群有疟原虫感染,存在疟疾暴发或流行风险,建议当地卫生部门加强对疟疾媒介及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对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地区的疟疾防治及其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我们于1979、1980两年的5~10月份,用室内饲养的中华按蚊(A.sinensis)感染当地间日疟原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对孢子增殖时间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恒温恒湿箱:用双层纤维板做成体积为48×38×65厘米的木箱,前面为双层玻璃门,箱内分上、中、下三层,下层装60W灯炮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斑须按蚊体内柏氏疟原子虫孢子的感染能力。方法 收集并计数感染后不同时间蚊唾液腺内子孢子数;收集感染后第20天蚊胃部、体腔和唾液腺内的子孢子及感染后第34天唾液腺内的子孢子,按不同的子孢子量分组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检查各实验组小鼠疟原虫感染状况。结果 1.感染后第14天,在唾液腺内发现子孢子。子孢子的密度在第20天出现一小峰,第30天达高峰,而后迅速下降。2.经尾静脉注入30个子孢子即可在小鼠体内检出红内期疟原虫。3.唾液腺及体腔内的子孢子均可使小鼠感染疟疾。4.感染后第34天唾液腺内的子孢子未能使小鼠感染疟疾。结论 不同发育时期唾液内的子孢子感染力具有差异,成熟囊合子内的子孢子尚需进一步分化、成熟才能获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7年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样本检测结果,为巩固江苏省疟疾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收集2017年疟疾网报病例诊断结果和样本;对每份病例样本分别采用镜检、核酸检测复核和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疟原虫虫种样本检测结果符合情况。结果 2017年江苏省共有疟疾网报病例242例,经复核确定疟疾病例共239例,其中恶性疟163例、间日疟21例、三日疟11例、卵形疟43例、恶性疟和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1例。13个设区市疟疾网报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均>80%,总符合率为88.8%;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8.8%、57.1%、63.6%、81.4%,RDT对4种疟原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95.7%、85.0%、63.6%、79.1%。结论 2017年江苏省疟疾网报病例诊断质量总体较高,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的虫种鉴别能力有待提高,RDT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感染检测效果不理想。在当前消除疟疾阶段,应加强和保持各部门的疟疾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万县地区包括九县一市,人口760余万。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境内多为丘陵、山区。五十年代以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全地区年均气温17.6℃,年均降雨量1209.2mm,相对湿度80%,适于媒介按蚊的生长繁殖和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1950~1959年曾发生疟疾暴发流行,患者约35万余人,年均发病率为67.71/万,1951年忠县发病率高达10.56%,病死率为7.12%,恶性疟占50%以上。1985年后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发病率降至1/万  相似文献   

15.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1 983年疟疾发病率 7.78/万 ,达到控制疟疾标准 ,1 987年疟疾发病率 0 .71 4/万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 990 -1 998年对境内间日疟病灶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对间日疟疫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其周围 3 0 0 m的人群 ,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采滤纸干血滴(2 0 μl) ,4℃保存 ,集中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同时在距病人家 1 5 0 0~ 2 5 0 0 m设 1 0个对照点。1 .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食蟹猴疟原虫抗…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25d。江苏省海安县人。1988年7月3日出生。7月28日起,患儿开始隔日发热。发热前无明显寒颤及口唇紫绀,发热时体温达39℃以上,热退即大汗淋漓。间歇期一切正常。检查:T39.3℃,面色苍白,皮肤无产伤,肝肋下4cm,脾肋下6cm,余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液及外周血液涂片均发现各期间日疟原虫。经抗疟治疗痊愈。患儿无输血史及注射史,但其母亲曾于分娩前出现疟疾症状,经血检查到间日疟原虫。但因临产未予抗疟治疗。鉴于在疟疾流行季节,新生儿又是在出生25d发病,超过了一个短潜时期间日疟的最长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疟疾疫苗接种后是否阻断疟疾传播,需要先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疟原虫对媒介的传染性。本文报道在斯里兰卡以嵌斑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后从卵囊至子孢子发育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9.
中华按蚊的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孙延昌,邓守俭,刘伦华山东省莱州卫生学校为了对中华按蚊进行更有效的防制及为其预测预报提供必要的数据,作者对各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常数做了观察和计算.1观察和测定方法 全部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无锡市中心血站血库的外地血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输血后疟疾病例时有发生,为了探讨输血后疟疾的发病特点,我们对无锡市区1988年发生的28例输血后间日疟进行了调查。一、方法与结果 (一)凡1988年市区各医院经血片检出疟原虫,并经市疟疾中心镜检室复核,同时在发病潜伏期内(以输血性间日疟潜伏期16.6±8.2d计算)有输血史的病例,逐例作个案调查排除其它感染因素后确诊为输血后间日疟。1988年市区共发生28例,其中本市21例,外地7例;男性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