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Fu M  Shen JN  Huang G  Wang J  Fu QZ  Yang ZH 《癌症》2007,26(11):1237-1242
背景与目的:骨盆髋臼周围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部位深,切除范围又是身体负重力线必经之路,故肿瘤切除及肿瘤切除后骨盆髋关节的修复重建,是骨肿瘤手术治疗中一项非常复杂的外科技术.本文总结骨盆髋臼周嗣恶性肿瘤的切除及肿瘤切除后骨盆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年至2006年对12例骨盆髋臼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进行骨盆及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案制定、肿瘤假体设计、手术操作、髋关节修复重建、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进行分析,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特点.结果:12例均能按照原定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和修复重建髋关节,术后随访时间8~86个月,中位时间46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骨肉瘤患者分别在术后15个月和22个月死于双肺广泛转移;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6个月局部复发,38个月死亡;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3个月局部复发,再行局部病灶清除术,至末次随访日未见再复发.其余病例至末次随访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按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生存率为75.0%,3年、5年生存率均为33.3%,7年生存率为25.0%.肢体功能评分参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Rarris评分标准,60~69分3例,70~79分5例,80~90分4例.结论:骨盆肿瘤切除及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具有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对于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骨肿瘤,该手术治疗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膝关节周围肿瘤的精确切除与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6例膝关节周围肿瘤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9~40岁.股骨远端骨肉瘤3例,胫骨近端骨肉瘤1例,胫骨近端软骨肉瘤2例.Enneking分期II A期2例,II B期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薄层CT和MRI扫描获取骨关节和肿瘤部位的二维图像数据,计算机三维重建建立骨关节和肿瘤浸润区域解剖模型,借助逆向工程和CAD软件三维测量确定肿瘤切除范围,CAD设计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的骨修复体,计算机辅助模拟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和重建过程.术中按照计算机辅助模拟的手术方案,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其中4例患者采用"外形匹配的异体骨+定制个性化膝关节假体"、2例患者采用"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钢板"重建骨肿瘤切除后遗留骨缺损.随访期间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0-53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膝关节假体、钢板的断裂和松动,2例患者出现异体骨吸收,1例患者异体骨感染、行局部清创术治疗,无肿瘤复发和转移.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18~27分,平均23.4分,其中优4例,良2例.结论 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周围肿瘤的精确切除和功能重建;异体骨复合金属假体或内固定物重建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三维重建技术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行上腹部256排螺旋CT扫描,并收集CT原始数据,导入到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重建患者腹腔三维模型.根据三维重建模型,制定患者的手术方案,并行手术预切除,计算胰腺、残余胰腺、切除胰腺体积.术中根据术前设计的手术方案进行手术.结果 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重建的三维模型真实的显示了患者腹腔结构,显示了胰腺、肿瘤与周围血管、周围脏器的位置关系,为手术制定方案提供指导.胰腺预切除和体积计算可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实现精准切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基于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的三维重建技术有助指导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用特制人工骨盆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自己设计的人工骨盆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外科切除后的骨缺损。方法对5例髋臼巨大肿瘤进行成功切除与人工骨盆重建。结果人工骨盆具有结构简单,固定牢靠,安装方便,力学传递接近生理要求,保留和重建了有活动的髋关节,假体周围植骨能做生物学修复的优点。结论假体可应用于骨盆的原发肉瘤,破坏广泛的良性肿瘤及转移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保肢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并对自制人工骨盆假体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0年我们参与工作的11例骨盆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并使用自制人工骨盆假体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6~65岁,平均43.1岁.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转移瘤3例.本组病例中对化疗敏感的原发恶性肿瘤均经术前、术后的系统化疗.对于转移性肿瘤术后进行了放疗和化疗.根据肿瘤的性质、破坏部位、肿瘤大小,有3种不同的外科术式.结果11例患者均按术前方案切除肿瘤并安装自制人工骨盆假体重建髋关节.除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失访外,其余10例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118个月,最短13个月,中位时间58.5个月.1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术后存活13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42个月出现肺转移死亡,2例转移性肿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其余6例术后未发现复发、转移,能独立行走,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可站、坐、蹲.人工骨盆假体无松动,部分患者假体骨性愈合明显,髋关节稳定,活动度较好.结论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骨盆原发肿瘤,防止复发,达到长期治愈的关键.对于髋臼周围破坏广泛的转移性肿瘤刮除病灶后使用人工骨盆假体和填充骨水泥进行重建,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N学图像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28例骨肿瘤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CT扫描全部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型多排高速螺旋CT机,1.0mm层厚。扫描所得断层资料通过网络传送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Window.NT3.51平合上Insight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CT图像能够围绕X轴和Z轴任意旋转、切割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够清晰显示骨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形态特点。结论三维CT重建在骨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骨肿瘤的立体定位和肿瘤破坏范围的正确评估,并为手术入路的设计、重建和内固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肿瘤手术切除遗留的硬软复合式缺损的一期精准个体化修复一直以来是行业讨论的热点。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mamufacture,CAM)及 3D打印技术为此类缺损的一期修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该技术使得修复更加精准、个体化,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骨皮瓣供区组织的损伤。本研究报道了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两名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血管化游离骼骨肌皮瓣结合CAD/CAM及3D打印技术一期进行肿瘤切除后的硬软组织复合式缺损的一期精准个体化的修复重建,发现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CAD/CAM技术及3D打印技术结合游离皮瓣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手术可 产生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累及髋臼骨盆肿瘤切除后利用钽金属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方法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8年1~6月,共纳入7例接受骨盆肿瘤切除钽金属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手术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4.1±8.1)岁。病例类型包括软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肉瘤1例。结果 7例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5 (3~5) h;平均失血量为1200 (800~2200) ml。肿瘤部位及累及范围:根据Enneking骨盆外科分区,I+II区1例,单纯II区1例,II+III区3例,I+II+III区2例;肿瘤均获得完整切除并通过钽金属补块获得功能重建。术后均获得早期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8.4个月。功能评价采用MSTS-9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功能评分为19~26分,平均24分,其中优3例,良4例。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0 (60~92)分。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髋关节脱位,采用全麻下闭合复位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后6周愈合;1例伤口表浅感染,经清创二期愈合;随访过程中,无髋臼假体发生移位及松动。结论钽金属补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提供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多孔钽金属补块利于骨长入,理论上可提高假体的长期生存率。早期随访提示钽金属补块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髋臼骨缺损有效,是金属半骨盆及各类生物重建方式的有效补充,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女24例25髋;平均年龄24.9岁(16~38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的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75年(0.42-3.70年).除1例以外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2.1° (-38°~18°)矫正为32.7° (-37°~54°),AC角由术前的24.2° (9°~42°)矫正为4.7° (42°~-21°);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55% (17/31),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74.2%降为29.0%.30髋症状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9分(66~97分)改善为96.2分(62~100分).无截骨块不愈合病例.结论 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骨肿瘤患者,先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经MRI诊断.观察并记录2种诊断方式对骨肿瘤的确诊率,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分期确诊情况,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为88.8%,MRI确诊率为73.8%,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I(P<0.05).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恶性骨肿瘤进行临床分期与病理、X线联合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骨肿瘤病理性质,也能有效确诊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分期,为后续手术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单椎体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8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单椎体骨肿瘤患者54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38例(良性组),恶性肿瘤16例(恶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SPECT/CT与MRI特征,然后判断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的肿瘤SPECT/CT参数SUVmax与SUVave值都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显示恶性组的肿瘤大小、形态、骨质破坏、边缘、钙化、椎管受累与良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86.8%、100.0%和92.3%,MRI诊断单椎体骨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为97.4%、100.0%和97.7%。结论:SPECT/CT与MRI在单椎体骨肿瘤诊断中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各自成像优点,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软组织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有7例行CT检查,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原发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例,肿瘤形态多样,以卵圆形、分叶状多见。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7例病变内可见低信号之分隔影。13例病变内见坏死或黏液样改变,2例伴出血。明确有包膜3例。增强扫描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A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was devised from contour information based upon anatomic structures identified by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scanning. The triangular 'tiling' method from which the algorithm was derived accurately reconstructs the surfaces between contours of both supra- and infra-tentorial anatomic sites. Volume and surface area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s and tumor site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surfac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in four children with intracranial mass lesions. Re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from CT head scans could be utilized to plan the surgical approach to supra-tentorial and posterior fossa lesion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is technique may greatly assist neurosurgeons and neuro-oncologists in planning multi-modality therapy and also for localization of small and relatively inaccessible lesions which may not be adequately assess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Furthermore, the efficacy of radiation therapy and/or chemotherapy in brain tumors can accurately be asse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骨显像联合CT和MR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均采用SPECT骨显像、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肿瘤骨转移灶区域分布及三种检测方式诊断骨转移瘤的效能。结果无明显骨痛症状者46例,有明显骨痛症状者34例。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胸部、四肢和颅骨。脊柱转移瘤中,好发部位依次为胸椎、腰椎、骶椎和颈椎。SPECT与CT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464处病灶,SPECT检出429处(92.5%),CT检出率361处(7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SPECT另检出143处病灶。SPE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321处病灶,SPECT检出307处(95.6%),MRI检出265处(8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SPECT另检出286处病灶。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259处病灶,CT检出185处(71.4%),MRI检出248处(9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骨显像联合CT和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均高于单独使用SPECT骨显像、CT或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PECT可作为可疑骨转移瘤的首选筛查手段,联合CT和MRI能明确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区域分布情况,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肿瘤诊疗过程中病理学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肿瘤120例患者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49例行MRI检查,46例行CT检查.分别比较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结果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对相关骨肿瘤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破坏、病灶边界等方面表现相似,但在脊柱、骨盆病灶、头颅、软组织阴影、细微病灶等特殊部位其显像CT更为清晰,而X线在骨膜方面表现良好,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的显像方面MRI表现更为优秀.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X线诊断正确率为86.67%,CT诊断正确率为93.47%;MRI诊断正确率为93.88%,3种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由于方便、快捷的优势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首选诊断,CT对于细微病灶、肿瘤的范围具有一定优势,MRI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显像优势明显,3种检查方法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互补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改变,以及X线平片、CT及MRI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35例(PBMFH)的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PBMFH)的诊断价值。结果(PBMFH)具备全部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呈多种多样。X线平片和CT常表现为偏心性、侵袭性、溶骨性长骨端骨质破坏,并伴超过溶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少见。MR影像改变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其中夹杂斑片状、囊状长T1、长T2信号,但缺乏特异性。结论X线平片是首诊骨肿瘤的主要手段;CT及MRI检查的价值则在于显示病灶范围、皮质破坏、内部坏死及致密残留骨或钙化等骨和软组织细微结构变化情况,特别是MRI还可作为监测病变化疗、放疗疗效及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4种融合方法进行CT-MRI图像融合后的精度,为脑部肿瘤放疗患者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图像融合方法.方法 选择10例脑部肿瘤患者,在相同定位条件下进行定位CT扫描和MRI T1W1增强序列扫描,分别用标点法、标点+手动融合法、互信息法和互信息+手动融合法将CT与MRI图像融合.分别在经融合过的CT和MRI图像上勾画临床靶体积(CTV),利用两种图像上相对应5个解剖点间距离平均值(d1-5)、CTV中心位置距离(dCTV)及CTV交叠度(PCT-MRI)评价图像融合精度,并用非参数Friedman M检验差异.结果 标点法、标点+手动融合法、互信息法和互信息+手动融合法测得的d1-5不完全相同,分别为(0.28±0.12)、(0.15±0.02)、(0.25±0.19)、(0.10±0.06)cm(M=14.41,P=0.002);dCTV也不完全相同,分别为(0.59±0.28)、(0.60±0.32)、(0.58±0.39)、(0.42±0.30)cm(M=9.72,P=0.021);PCT-MRI也不完全相同,分别为0.69%±0.18%、0.68%±0.16%、0.66%±0.17%、0.74%±0.14%(M=14.82,P=0.002).结论 采用互信息法+手动融合的方法所得d1-5、dCTV最小和PCT-MRI最大,用此方法进行图像融合具有较高融合精度,可用于脑部肿瘤患者临床放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