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男性,2岁,左上腹部隆起无痛性包块3月余,无其他不适。近一月来包块突然增大,小儿哭闹不止,于1996年11月30日入院。B超诊断为肾母细胞瘤。手术见左肾明显肿大,中下极见一12cm×12cm×10cm肿物,活动度差,中等硬度。病理检查:左肾下部见一12cm×12cm×10cm的肿物,包膜不完整,实性,表面呈结节状,切面质细腻、鱼肉状、与肾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物主要内圆形细胞、梭形细胞、星形细胞及粘液样基质构成,此外可见少数体积较大、胞浆红染的圆形肌母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个别梭形细胞浆能见到横纹。圆形细胞形似淋巴母细胞,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大体及镜下观察,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肉眼检查,肾脏被巨大肿块所取代,大小20cm×12cm×9cm,界限尚清,切面灰白灰黄色,可见多灶状坏死及直径0.6~1cm的小囊腔,质地细腻、软而脆。镜下表现为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交错分布,梭形瘤细胞密集区排列成束状,束与束相互交错;疏松区间质黏液变性;细胞间有纤细至短束的胶原纤维;细胞核有轻 中度异型性,核分裂相4~6个/HPF,有多灶状肿瘤性坏死;无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到脂肪细胞化生及囊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弥漫阳性,CD34部分阳性,S100小灶状阳性。结论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非常少见,肿瘤体积大于10cm提示对恶性判断有参考意义;需与其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观察2例肾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6岁和54岁。1例因体检被发现,另1例因贫血就诊。病理检查:肉眼瘤组织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边界多清楚,未见囊性变。镜下瘤组织由多少不一的小管状和梭形细胞区构成,间质富含黏液。瘤细胞部分呈立方状,胞浆透明或弱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少见。部分细胞梭形,束状或编织样排列,似平滑肌瘤。1例以立方状细胞成分为主,另1例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织化学:2例瘤细胞均呈CK(AE1/AE3)、EMA、Vimentin阳性,其中1例并呈Syn局灶阳性;而desmin、CgA、S-100、SMA、CD117、CD34、CD10、 HMB45、p53、ER及PR均阴性,Ki67指数均小于1%;术后分别随访7月和11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时需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对一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巨检:楔形肺组织大小3cm×2cm×1cm,切面暗红,可见一直径0.5cm大小的结节,界清。光镜特点:瘤细胞为长梭形,呈束状、交织状排列,胞浆淡染,胞核梭形、类圆形,两端钝圆,染色质较粗,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像。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边部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瘤组织内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周围可见受挤压的肺泡结构。免疫组化特点-梭形瘤细胞SMA、Desmin、Vimentin、ER(个别细胞)、PR阳性,CK7、CK20、CD31、CD34、HMB45均阴性。结论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瘤的良性肿瘤,非常罕见,诊断时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才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起源于肾脏血管的肾脏平滑肌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肾脏平滑肌瘤进行大体检查、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均质实性,质地柔韧,无出血及坏死.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瘤细胞SMA+,desmin+,Vimentin+,NSE-,Bcl-2-,CD117-,S-100-,CD34-.结论:来源于肾脏小静脉血管壁的肾脏平滑肌瘤十分罕见,仅依赖临床病史及影像学很难做出明确诊断,病理学检查则弥补了二者的不足.肾脏平滑肌瘤需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肉瘤、间质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例患者女性,年龄分别49岁和56岁,1例患者男性,51岁。3例患者均无临床特异症状。体检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巨检:肿瘤大小3.5cm×3cm×2.5cm-7cm×6cm×5cm,切面灰白、浅褐色,质地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呈大小不一管状结构、缎带样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灶状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1/AE3、Vim、EMA阳性表达;CD10、SMA、HMB45、SYN均阴性表达。结论:MTSCC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1例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行右肾癌根治术并文献复习.结果 病理检查:40 cm×40 cm×30 cm,肿瘤质量7 kg.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嗜酸性胞质的肾癌细胞组成,Ⅱ~Ⅲ级,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排列密集,肿瘤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Syn-、CGA(±)、AE1/AE3部分(+)、Vim+、CD+10、EMA部分(+)、SMA-、CD117,部分(+)、CD-34、Ki-67 30%(+).病理诊断: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但与肉瘤样成分比例相关,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切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与周嗣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伴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呈低级别。无核分裂或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EMA、AE1/AE3、Vim均阳性表达,3413E12弱或灶区阳性,S-100、SMA、HMB45、CD15、CgA及SYN均阴性,NSE在1例中有弱的表达。结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极为罕见的,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组织在肺内呈小结节状肾小球样增生,充满肺泡腔,局灶区域可见圆形、梭形的上皮样细胞区,胞质空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细胞表达CD34、CD31、Vimentin、CEA,而CK7、CK20、TTF-1、CK、间皮细胞、EMA均为阴性.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发生在肺内可形成多个小结节,应注意与上皮样血管肉瘤、肺腺癌、间皮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原发性血管肉瘤(PHA)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对3例PHA进行研究,观察PHA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患者年龄2~68岁,男∶女为2∶1;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1例为多个结节,2例为单个结节;肿瘤直径平均大小为7.2(5~11.3)cm,有出血和坏死。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呈梭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胞质较少,嗜酸性,淡染,边界不清,核较大,卵圆形或梭形,染色深,核仁大小不一,可见少数核分裂象,瘤细胞部分排列成索状,片状,较密集,与周围肝组织界线不清,部分区域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隙,局部肿瘤细胞集聚成团,呈乳头状突入血管腔内,相互吻合,内衬不典型性细胞。不规则血管腔样结构广泛弥漫分布于肝实质内,伴局部出血。免疫组化因子Ⅷ和(或)CD34阳性。结论 PHA极少见,为高度恶性,预后差。临床和病理上均易误诊为肝血管瘤、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细胞癌等;根据PHA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 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肿瘤组织由形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小细胞组成, 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 胞浆稀少, 肿瘤细胞呈漩涡状围绕似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的厚壁小血管。免疫组化示瘤细胞表达Vimentin和CD10, 不表达Calretinin, α-inhibin, H-caldesmon, CD99, CD117, CD34, desmin, SMA and CK(AE1/AE3)。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在临床为一惰性生长的恶性肿瘤, 非常罕见。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累及卵巢(直接侵犯或转移)和卵泡膜细胞-纤维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江津区中心医院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肿瘤呈膨胀性生长, 与周围肾脏组织界限清楚, 肿瘤由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及黏液样的间质构成, 间质出现出血、灶性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肿瘤细胞核级别低, 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Kpan、EMA、Vimentin、CK7、CK19、P504s和CK18均为阳性;RCC、CD10、CD117、CD15、CD56、Syn、CgA和Villin均为阴性。患者术后随访1年, 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肾上皮肿瘤, 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7岁。半年前发现舌前左侧有一豆粒大肿块,近2月生长迅速,于1995年10月20日入院。口腔科检查:肿物位于舌左侧前1/2,约4cm×3cm×3cm,质硬、压痛、活动度不大、边界尚清、略呈结节状。辅助检查:心、肺隔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ESR:10mm/h。行手术切除。临床诊断:舌部混合瘤。病理检查:送检结节状肿物1个,4cm×3cm×3cm大小,包膜不完整,切面灰白色,实体均质状,可见微小囊腔,质硬。光镜下:瘤细胞有两种,一种为较小的基底样细胞,胞浆少而淡染,核圆形深染;另一种细胞稍大,胞浆嗜酸,核大淡染,核仁核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淋巴结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左侧颈部肿块间歇性增大3年。取左侧颈部淋巴结活检。光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可见异型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呈条束状、席纹状排列,瘤细胞呈卵圆形、梭形,胞质粉染,边界不清,空泡状核,见1~3个小核仁,核分裂偶见(平均10/10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瘤细胞Vim、α-SMA、Desmin、CD68弥漫强阳性;Calponin、S100弱阳性,Ki-67阳性率约20%,余抗体LCA、CD20、CD3、AE1/AE3、EMA、CD30、CD15、CD1α、HMB45、MelanA、CD34、ALK、CD21和CD35阴性。结论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极为罕见,其生物学行为很难判断。临床上需与滤泡及交指状树突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B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多呈分支小管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呈立方形、短梭形或低柱状,核圆形,大小相对一致。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an)、CK7、EMA、S-100、Vimen—tin阳性,SMA、Desmin、HCK(3413E12)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原发性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右肾下极肿物,光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短梁状、部分区域灶性实性片状;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和较少的短梭形,瘤细胞胞浆丰富,粉红色,核呈空泡状,有一个不明显的核仁。肿瘤细胞形成小的细胞内管腔,表现为丰富的胞浆内空泡,偶尔含有红细胞,似原始血管管腔;部分区域几个短梭形细胞围成一个小腔隙,为发育较好的血管管腔。免疫表型:VIM、CD34、CD31血管内皮细胞弥漫阳性。随访11个月无复发。[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属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结构,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发生于肾外者相同。治疗上应局部切除并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I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β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