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晓光  赵平 《实用癌症杂志》2005,20(3):317-318,321
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1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侵袭和转移性,在胰腺癌的早期就可以发生胰外播散,浸润至局部淋巴结、肠系膜血管、门静脉、胰周脏器和脂肪组织以及腹膜后神经丛等,或通过血行性转移至肺、肝等远处器官,导致3/4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使胰腺癌有较高的死亡率,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深入揭示胰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多数发生淋巴结或血液远处转移,转移性恶性黑色素患者5年生存率仅5%~10%,转移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不具备蛋白质编码功能且长度普遍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lncRNA差异性表达可能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素、改变细胞外基质(ECM)性能等环节促进或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本文综述了lncRNA在恶性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寻找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正>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常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致死率较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行转移,血行转移部位多见于肺、肝、脑等部位,而胃转移极为少见[1]。近日我院诊治了1例糖尿病足合并右足足跟恶性黑色素瘤并胃转移的患者,因其少见以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很少见,我院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0岁,住院号:33932。该患于半年前出生胃区不适、疼痛,以空腹时为重,同时伴有反酸,无恶心呕吐,饭后有腹胀。曾用胃必治药物治疗二个月无明显好转,近日上述症状加重。既往史:1983年因左脚(足母)趾患恶性黑色素瘤1985年左腹股沟处恶性黑色素瘤传移而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糖膜无异常所见。心肺正常,上腹部有压痛,未触及肿物,肝脾未触及。 X线像见胃窦前壁有3.0×2.5cm大小龛影,周围有环堤,粘膜皱壁破坏中断。诊断为  相似文献   

5.
6.
恶性黑色素瘤(maligantmelanoma,MM)由黑素细胞恶性转化形成,具有高侵袭性、转移性。一经确诊,广泛的局部切除是基本的治疗原则,根据AJCC(2002)的TNM分期,局部晚期(ⅡA、ⅡB期)与出现淋巴结转移(Ⅲ期),应给予术后辅助治疗。但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放化疗有效率甚低,根本原因在于瘤本身强大的抗凋亡能力,而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大量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有关。现归纳近年来有关恶性黑色素瘤凋亡的相关基因,并阐述其表达蛋白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1岁,因自查发现右乳肿物2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年前因右足小趾黑痣破溃伴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手术治疗,行右足第4、5趾截趾术、右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右足小趾恶性黑色素瘤,右腹股沟淋巴结1/8(+),左腹股沟淋巴结阴性.术后给予CVD方案[氮烯咪胺(DTIC)+顺铂(DDP)+长春新碱(VCR)]化疗,共6个周期.入院查体结果:右乳肿物无压痛,大小约2.0 cm×1.5 cm,位于外下象限,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欠佳;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及全身检查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8.
恶性黑色素瘤化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治疗早期恶性黑色素瘤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可减少复发;对播散型黑色素瘤,化疗则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单用、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及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胃癌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东  黄梅芳  李传银  金懋林 《肿瘤》2001,21(6):477-479
目前胃癌,死亡率仍占恶性肿瘤的首位,为了寻找早期诊断的方法,目前针对胃癌侵袭及转移的机制探讨已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1]。现将当前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颖 《世界肿瘤杂志》2008,7(2):145-149
与张力蛋白同源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重特异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基因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迁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PTEN基因的失活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钰莹  刘莉  折虹  柯亨宁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3):1201-1205
  目的  探讨黑色素含量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购于西安艾丽娜生物有限公司189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的黑色素含量和cyclin D1表达。  结果  189例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黑色素高含量者为76例(40.2%),cyclin D1高表达者为80例(45.7%)。黑色素含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来源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的侵袭深度(P=0.001)和临床分期(P=0.038)有关。T3、T4期黑色素瘤中的黑色素含量明显低于T1、T2期。同时,临床分期Ⅲ、Ⅳ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黑色素含量也明显低于Ⅰ、Ⅱ期。cyclin D1表达与年龄、性别、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来源无关。黑色素含量和cyclin D1表达在58例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中呈负相关(r=-0.271,P=0.039)。  结论  黑色素含量下调可能与恶性黑色素瘤的侵袭、进展和转移有关。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分析和病理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30 %的乳腺癌患者发生癌细胞转移现象,导致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成为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原因。了解乳腺癌转移、侵袭相关基因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对近年来发现的乳腺癌转移、侵袭相关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蛇葡萄素抗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Zheng HQ  Liu DY 《癌症》2003,22(4):363-367
背景与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蛇葡萄素在体外对几种人肿瘤细胞以及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我们研究了蛇葡萄素在体内外抗B16小鼠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方法:B16细胞由尾静脉注入C57BL/6小鼠体内,建立实验性肺转移模型,蛇葡萄素以3个剂量从接种瘤细胞前一天腹腔给药,连续18天,于停药后第2天观察肺转移瘤灶数,B16细胞经蛇葡萄素处理3天,用具有聚碳酸酯和重建基底膜(基质胶Matrigel)的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研究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趋化运动,粘附能力的改变。结果:150、200,250mg/kg的蛇葡萄素可抑制小鼠肺转移瘤灶形成,与对照组比,抑制率分别为30.97%,40.58%,61.16%(P<0.05),经20,40,80μmol/L蛇葡萄素处理后,对B16细胞侵袭人工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36.06%,59.58%和79.09%(P<0.01);对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51.59%,56.51%和66.75%(P<0.01);显著降低B16细胞与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及Matrigel的粘附作用,结论:蛇葡萄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瘤的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我院诊治1例,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以及 MEDLINE(或 PUBMED)检索到国内外报道的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病例共2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一般情况、黑色素瘤原发部位、原发肿瘤至小肠转移间隔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结果: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4.7岁,初次诊断至发现转移平均时间间隔为6.33年(0-2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69.6%),黑便/便血7例(30.4%),肠梗阻或肠套叠14例(60.9%)。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5.82cm(2-15cm)。47.8%为小肠多发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黑便,易于发生肠梗阻或肠套叠;肿瘤常多发转移,且发现小肠转移距初次诊断时间间隔较长。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在美国,MM是男性第6位高发恶性肿瘤,女性居第7位,每年新发病例62480,每年8420人死于MM。早期MM患者预后较好,治疗以手术为主;转移性MM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9月,5年生存率不足5%。  相似文献   

16.
同步放化疗是治疗进展期头颈鳞癌的有效手段,与单纯放疗相比较约提高10%~20%的生存率,尤其是对于不可切除的病例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挽救性手术是对同步放化疗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也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题。近年来发现一类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 ,为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本文对转移相关基因mtal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杨雁鸿 《肿瘤学杂志》2004,10(3):202-202
资料患者,男,53岁.于2003年6月自觉进食时上腭不适,咽痛而就诊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查体:左上腭可见大小约6.0cm×6.0cm暗红色肿物,活检病理示:上腭恶性黑色素瘤.于7月2日行放疗:放疗量5000cGy,200cGy/次,共25天,放疗期间给予罗扰素300万UIH qod.放疗结束后即于8月1日复查CT示:(1)左侧硬腭软组织肿较前缩小,现局部仍可见软组织肿,约1.6cm×2.0cm(横截面),并有强化.肿物缩小.(2)硬腭骨质未见破坏.(3)左侧上颌窦炎症较前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