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华 《家庭医学》2007,(23):46-46
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如此高寿,原因何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从养生角度来看,老子的“三宝”实为修身养性的箴言。  相似文献   

2.
马静尧 《长寿》2013,(8):53
清代李庆远在其《长生不老诀》中提出:"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气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尤其难得的是,李庆远还着重指出,为人处世要自爱自全,因为说到底,养生一为强健体魄,益寿延年;二为  相似文献   

3.
“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此语出自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聪训斋语》一书。张英为何把慈俭和静四字当作长寿之道呢? 其一曰慈,即慈爱之意。张英说:“人能慈心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恺悌之气,灾沴不干,而可以长龄矣。”认为一个人要有一片爱心,非但不于损害别人的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单从养生角度看,老子的“三宝”应为养生修性的箴言。“慈”为修身之本老子把“慈”作为三宝之首,体现了老子珍重生命,爱惜生命的一贯思想。“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说的何等明白!只有能够以珍视自己生命去珍重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虽说这是老子给帝王讲的治国之道,若借鉴过来,也是很好的养生之道。老子认为,名、利、权、物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被这些所累,势必伤心劳神,忧患不解,损害身心健康,故…  相似文献   

5.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抗病防疾。所谓生,指的是生命、生存、生长;所谓养,说的是保养、调养、补养。《内经》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谓养生有道,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的养生更为重要.正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养生者少.”中医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也告诉我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我们在起居、情志、饮食、运动、食疗、药补、按摩等方面,一定要调摄有道,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顾护阳气,涵养阴精,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如此高寿,原因何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从养生角度来看,老子的"三宝"实为修身养性的箴言。"慈"为修身之宝老子把"慈"作为"三宝"之首,体现了老子珍重生命爱惜生命的一贯思想。"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是说,只有能够以珍贵自己生命去珍重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惜自己生命去爱惜天下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虽说是老子给帝王讲  相似文献   

8.
《养生四要》卷三专论“法时”。所谓法时,即效法四时阴阳与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万全强调不要违背《内经》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只有遵循此一原则,才是养生的根本。万全说,凡天地之气。顺则和,逆则乱。所以先贤立四时调神之法.春天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顺其发陈(即去陈生新)之气,逆之则伤肝。  相似文献   

9.
核心提示 要利用夏季进行养生,养阳敛阴,顺应自然,避暑防寒,清暑化湿。 《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夏季养生.也必然与夏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体变化规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万全注重养生,活到了97岁。他认为,人要想延年益寿,关键在于坚持“四不”,即不偏食、不过动、不违时、不滥补。不偏食饮食上不要有偏嗜。他认为“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初伤不觉,久则成患”。不过动指不要过度活动,而是“动而中节”。他提倡“俭视养神,俭听养血,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相似文献   

11.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12.
王玉川 《现代养生》2014,(17):35-35
静以养神《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相似文献   

13.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4.
冬季话养生     
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万物收藏,养生就应顺应自然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用药以滋阴药来补益肾气,衣着则不必过厚过暖。以上原则主要是从强化肾的功能着手的,所以一切有关补益肾脏,强化肾脏,养护肾脏的养生方法,都是冬季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生命之源。肾中的精(气)为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关系人的生长、发育与衰老。老年人往往都有肾虚征象,久病之人也可有肾虚,即所谓“久病穷必及肾”。现代科学研究也指出,肾阳虚时机体处于  相似文献   

15.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16.
春季养肝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季交替,周而复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内经》中明确指出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我国古代的医学家认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顺之则昌,逆之则伤,这是人们在医疗、养生实践过程中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正>应对“多事之秋”,养生要以养阴润燥、益肺强身为重点。《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指出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春夏之季,阳生阴长,一派生机,养生要顺应阳气主动、主散之性;秋冬之季,阳杀阴藏,萧瑟寂寥,养生则要顺应阴气主静、主藏之性。此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8.
正《黄帝内经·素问》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所谓"顺应四时",则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与四时相适应,善加调摄,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正气充盛,体质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顺应  相似文献   

19.
冬季养生谈     
《炎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论述说明了顺从自然的重要与逆自然的危害,还总括了四时养生的总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20.
健康格言     
《健康必读》2007,(3):61-61
“静以养身,俭以养性”。出白《南史·陆慧晓传》,性:性情.品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