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8^△适度过矫10例,术后正位6例,2例〉-8^△欠矫,2例〉+8^△过矫(系轻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因有难以耐受的复视而行二次手术);手术时完全正位11例,术后正位6例,5例〉-8^△欠矫。结论:手术适度过矫,术后欠矫率低,有利于维持术后正位,但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术后需注意调整屈光状态或手术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68例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10~14mm包括放松缝线2~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访24mo到3a,分析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wk:41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14例轻度过矫。13例明显过矫,其中1例需要再手术。术后3mo,56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6例轻度过矫,6例轻度欠矫;术后2~3a,56例正位,斜视度为 8△~-8△,有8例轻度欠矫。4例明显欠矫。眼球运动正常。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长期手术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雷  陈蕾  才娜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17-1118
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术后远期回退与术中手术量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近四年有较完整资料的54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量采取术终不同的过矫量,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54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远期正位(≤±10△)493例,>-10△ 38例,其中>-15△ 17例,过矫(>+10△)15例,行二次手术5例,正位率达90.29%.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的术后回退与手术后徙及缩短的量有很大的关系,手术量越大术后回退量越小,手术量越小回退量越大.遵循此规律采取个性化过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病因、方法、疗效.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一周正位28人,欠矫8人,过矫1人.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组的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及欠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不同年龄组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行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测定,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岁组45例,术后眼位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欠矫3例;8-12岁组52例,眼位较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但融合范围小,术后欠矫6例;≥13岁组66例,术后欠矫15例,双眼单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大龄组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和完善较困难,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术中如无复视,保持适度过矫,可降低远期欠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局麻下采用常量手术术中调整眼位至轻度过矫10△~15△的方法治疗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40例≥-80△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按照常量手术设计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联合主斜眼内直肌截除术,术中调整眼位至用三棱镜交替遮盖,33cm保留斜视度为+10△~+15△后结束手术。观察术后24h、3个月及6个月眼位。结果为在术中达到轻度过矫+10△~+15△,大部分大角度外斜视需要行3条常量水平肌手术,少数>-100△者需要行4条常量水平肌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成功率87.5%。结论在局麻下手术的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采用常量手术且术中调整眼位至手术结束时视近过矫10△~15△的方法可以抵消外斜漂移而提高了远期手术正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3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包括共同性外斜视88例,共同性内斜视50例,合并垂直斜视度<7△的20例,合并轻度眼球隐性震颤的4例。其中外斜视平均斜视度30△~65△,内斜视平均斜视度30△~70△。所有患者均经过屈光矫正,弱视治疗视力提高至0.8以上,或双眼视力平衡0.6以上,同视机检查视功能,内斜患者戴镜矫正6mo以上。三棱镜检查33cm和5m斜视度差值≤15△的基本型斜视患者,斜视度在30△~70△的行单眼水平肌肉后徙加缩短的非对称性手术。术后1wk年龄在6~14岁的做10d同视机功能训练。结果:术后1mo复查:矫正正位126例,欠矫8例,过矫2例,垂直斜视度变化不大,复视2例。术后3mo复查:矫正正位128例,欠矫8例,过矫1例,复视1例。同视机检查三级功能:术后做过功能训练的Ⅰ,Ⅱ,Ⅲ级视功能建立,Ⅰ级视功能建立35例,Ⅱ级视功能建立58例,Ⅲ级视功能建立45例。结论: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效果满意,儿童术后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早日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术后普遍存在外斜漂移,所以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过矫,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欠矫的手术设计被普遍采用。但斜视术后漂移还没有被很好的定量,所以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术中或术后早期应过矫或欠矫多少亦没有被定量。研究斜视术后的漂移可以指导斜视的手术设计及确定术中或术后早期过矫或欠矫目标量,以抵消漂移而获得远期稳定的眼位,进而提高斜视手术远期正位率。基于此,有必要将目前各类型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