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氨基青霉烷酸为原料,经10步反应合成了他唑巴坦钠。6-APA经重氮化,溴化转变为6α-溴代青霉烷酸,在二苯腙存在下用过氧醋酸氧化一步生成6-α溴化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再以锌粉还原得6,6-二氢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3)与2-巯基苯噻唑共热得氮杂环丁酮二硫化物(4),(4)用无水氯化铜反应得2β-氯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5),(50在DMF中与叠氮化钠作用得混合物(6)(6)以高锰酸钾氧化后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泰唑巴坦关键中间体2α-甲基-2β「1,2,3-三唑-1-基)-甲基」青霉烷酸砜二苯甲酯(Ⅰ)合成。方法将2α-甲基-2β-氯甲基-青霉烷基二苯甲酯(Ⅱ)与1,2,3-三唑直接反应,再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Ⅰ。结果对合合成路线中关键步骤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合成泰唑巴坦的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改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泰唑巴坦关键中间体2α-甲基-2β[(1,2,3-三唑-1-基)-甲基]青霉烷酸砜二苯甲酯(Ⅰ)的合成。方法 将2α-甲基-2β-氯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Ⅱ)与1,2,3-三唑直接反应,再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Ⅰ。结果 对本合成路线中关键步骤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结论 该研究结果 为提高合成泰唑巴坦的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株Callicarpa pedunculata R.Brown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理化方法及光谱(IR,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紫株全草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个二萜类化合物:14α-羟基-7,15-异松烷二烯-18烷酸(14α-hydroxy-7,15-isopimaradien-18-oic acid,Ⅰ);16α,17-二羟基-3-氧-扁枝杉烷(16α,17-dihydroxy-3-oxo-phyllocladane,Ⅱ);8,11,13,15-四烯松香烷-18-烷酸(8,11,13,15-abietatraen-18-oic acid,Ⅲ);6α-羟基尼刀瑞尔醇(6α-hydroxy nidorellol,Ⅳ);2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3,4‘,7-trimethoxyflavone,Ⅴ);3,5-二甲基莰非醇(3,5-dimethylkaempherol,Ⅵ);其余的分别为:熊果酸(ursolic acid,Ⅶ),肌醇(myoinositol, 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β-香树素(β-amyrin, Ⅹ)。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Ⅰ-Ⅳ分别为4种不同类型的二萜。熊果酸的含量高达1%,本植物可作为其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5.
紫杉醇C_(13)边链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合成紫杉醇C13边链。方法:反式肉桂酸(1)经单过氧化硫酸氢钾复盐氧化,得到消旋环氧酸(2),化合物2经K-α-苯乙胺拆分、碱化制得钾盐(4),4与叠氮钠的反应产物经酸化得到叠氮酸(5),化合物5用4mol/L的HCL/MeOH溶液酯化得到叠氮酸甲酯(6),化合物6在含水(15%)四氢呋喃中经Zn/NH4Cl还原、苯甲酰化得到2S-羟基-3S-N-(苯甲酰基)-苯丙酸甲酯(8),化合物8在吡啶中与甲磺酰氯反应即得紫杉醇C13侧链(9)。结果:首次以反式肉桂酸(1)为原料制备了紫杉醇C13边链(4S-反式)-4,5-二氢-2,4-二苯基-1,3-噁唑-5-甲酸甲酯(9)。结论:此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每件温和并且成本低,易于生产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从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根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光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大黄素(emodin,Ⅲ)、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决明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Ⅷ)、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Ⅸ)、没食子酸甲基酯(methylgallate,Ⅹ)和吲哚-3-(L-α-氨基-α-羟基内酸)甲酯[Indole-3-(L-α-amino-α-hydroxypropionicacid)methylester]。其中,化合物Ⅺ为新的天然产物。上述蒽醌和萘类化合物以及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Ⅻ)、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大黄酚8-O-β-D-(6′-O-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表雄酮(3)为原料通过溴化铜溴代,四氢硼钠还原和锌粉消除反应得中间体3β-羟基-5■-雄甾-16-烯(5);再经Jones氧化得5■-雄甾-16-烯-3-酮(1)。(5)的对甲苯磺酸酯(6)在二甲亚砜中与亚硝酸钠反应得3■-羟基-5■-雄甾-16-烯(2)。本文还合成了3β,17-二羟基-16-溴-5(?)-雄甾烷的四个立体导构体(8),(9),(10),(14),并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和构型。  相似文献   

8.
哌啦西林/舒巴坦(商品名特灭)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更为显著,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抗感染的治疗。由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哌啦西彬他唑巴坦,目前尚未进入国内市场。舒巴坦和他唑巴坦都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本文运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检测哌啦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哌啦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敏感性,并且运用肉汤稀释法检测敏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旨在评价两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荔枝核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荔枝核,经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后,再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C-MS分析油脂类成分。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硬脂酸(I)、β-谷甾醇(Ⅱ)、豆甾醇(Ⅲ)、(24R)-5α-豆甾烷-3,6-二酮(Ⅳ)、豆甾烷-22-烯-3,6-二酮(Ⅴ)、3-羰基甘遂烷-7,24-二烯-21-酸(Ⅵ)、胡萝卜苷(Ⅶ)、豆甾醇-β-D-葡萄糖苷(Ⅷ)、1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2,3-dihydro-2-oxo,methyl ester(Ⅸ)、乔松素-7-新橙皮糖苷(Ⅹ)、D-1-O-甲基-肌-肌醇(Ⅺ)、半乳糖醇(Ⅻ)、肌-肌醇(ⅩⅢ);从油脂类成分中复写了12个化合物。结论 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碱性条件下β-环糊精(β-CyD)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黄原酸盐,随后与α-溴丁酸甲酯反应制得β-环糊精黄原酸酯,并以此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的链转移剂,制备了3种不同接枝链长的共聚物β-环糊精-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β-CyD-PDMA)。用核磁共振对β-环糊精黄原酸酯及其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β-CyD-PDMA水溶液的黏度、表面张力随接枝链长的变化。通过圆二色谱研究了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动态光散射(DLS)研究了β-CyD-PDMA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上3个6位羟基参与了黄原酸化反应,生成的共聚物为不对称的皇冠状结构;β-CyD-PDMA分子量分布较窄,表现出很好的可控活性聚合特征;接枝共聚物可以进行类胶束聚集,而含有较长PDMA链的共聚物在低浓度下自组装形成直径为280 nm的胶束结构,在高浓度下形成6 nm的新聚集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从中药三棱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得2个水溶性成分,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胆酸甲酯毛-3-O-β-D-葡萄糖难酸-(1→4)-α-L-鼠李糖式(Ⅰ);△5-胆酸甲酯-3-O--β-D-葡萄糖式(Ⅱ)。Ⅰ和Ⅱ为2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三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白克雷白杆菌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及非产ESBLs株的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常规分离临床标本并经API系统鉴定。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实验进行ESBLs检测。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三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MIC统计耐药率(R%)、敏感率(S%)。结果产ESBLs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为4.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高,为22.59%,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为39.34%。非产ESBLs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5.63%、4.23%和11.27%。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比较,两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超广谱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结论临床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感染时,对于含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索,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3.
从西北蔷薇果中首次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正二十九烷(Ⅰ)、二十八碳酸(Ⅱ)、β-谷甾醇(Ⅲ)、19α-羟基乌苏酸(Ⅳ)、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甲酯(Ⅴ)、石吊兰素(Ⅵ)和胡萝卜苷(Ⅶ)。其中Ⅴ和Ⅵ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用3-溴甲基头孢烯酸二苯甲酯-S-氧化物(Ⅰ)合成了唑啉头孢菌素。(Ⅰ)为研制C_(10)~-取代头孢菌素的关键中间体,从苄基青霉素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合成类心血管药物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并观察其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将甲苯作为起始原料,采用亲电取代、claisen-schmidt反应、溴化及相转移催化等方法。[结果] 合成了类心血管药物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即4-(1-苯并三氮唑甲基)苯丙烯酸钠。  相似文献   

16.
离体灌流心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良并简化灌注装置,制备大鼠离体灌流心脏动物模型。并分别应用于低钾,无钾状态时心肌收缩功能的研究和比较直链脂肪酸碘苯脂十五烷酸(IPPA)与侧链脂肪酸β-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BMIPP)在心肌内的代谢状况,结果显示,在低钾,无钾状态下,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律紊乱,甚至表现为室颤和停博,直链脂肪酸IPPA在心肌内迅速代谢,侧链脂肪酸BMIPP由于β位上甲基的存在而不能参与β氧化,能较长时间停留于心肌细胞内。表明该动物模型能应用于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营养物质对心脏活动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0 引  言哌拉西林属酰脲类广谱青霉素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近年来 ,随着哌拉西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和其他抗生素一样产生许多耐药菌株。他唑巴坦是一种青霉烷砜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能抑制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 ESBLs)和染色体介导的诱导酶 ( IB)。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的联合应用 ,通过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 ,可使哌拉西林很好地发挥其抗菌作用 ,所以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 PIP/TAZ)联合制剂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等特点 [1]。现将我院 1 999年 7月至 1 2月 ,从临床标本分离的 32 8株革兰阴性杆菌 ,用 …  相似文献   

18.
以l-18-甲基炔诺酮的光学活性中间体氢物(1)为原料,经6步反应制得了l-18-甲基-3,17-二亚乙二氧基-雌甾-5-烯-11-酮(7),其中着重摸索了氢化反应、锂氨还原及将(4)的11α,17β-二羟基物用Jones试剂进行选择性氧化17β-羟基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头孢唑肟钠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头孢唑肟钠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 方法 以廉价的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亚硝化、溴化、环合、甲基化一锅反应,水解后得氨噻肟酸,与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邻苯二甲酰亚胺氨噻肟活性酯,然后与7-氨基-3-去甲基-3-头孢烷酸(7-ANCA)缩合制得头孢唑肟酸,再与成盐剂反应得头孢唑肟. 结果 该合成工艺切实可行,其产率达到93.5%. 结论 该合成工艺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总收率高,副反应少,同时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联用后对临床分离的291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钠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相似,略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