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口服胆石溶解剂治疗胆石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仅就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的作用机制、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面等,以及最新进展,加以概述。一、CDCA 与UDCA 的作用机制现已明确,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都影响结石形成。超过一定比例的胆固醇在胆汁酸和卵磷脂的混合胶粒中是很不稳定的,易析出液晶或固晶。口服胆汁酸溶解剂纠正胆汁酸和胆固醇的异常状态,是溶石疗法的理论基础。但详细机理尚不明瞭,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胆汁酸池的扩大;②肝内胆固醇合成减  相似文献   

2.
一、胆道病1 .胆结石(1 )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 ,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酸池减少和胆汁酸肠肝循环亢进。胆汁酸系在肝内由胆固醇经胆石醇 7α-水解酶(Cyp7a)作用而生成 ,再与甘氨酸或牛磺酸聚合而分泌于胆汁之中 ,并于回肠末端结合为胆汁酸结合蛋白 (IBABP)而行再吸收。最近的重要研究进展是完成了胆汁酸受体鉴定。 Parks等阐明了胆汁酸受体乃属类固醇 -无环类视黄素 -甲状腺激素受体家族的类法尼醇 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胆汁酸与 FXR结合一旦被激活 ,便抑制Cyp7a之转录 ,促进 IBABP之转录而抑制胆汁酸生成并从而促进胆…  相似文献   

3.
关于肠内细菌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根据疾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已取得了某些进展。可是,因肠内细菌而生成的致癌物质和致癌的“启动子”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等,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并不多。1.与胆盐代谢的关系: 肝脏内的胆固醇被合成胆酸和醌脱氧胆酸等一次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作为结合胆汁酸被分泌到胆汁中,这些结合胆汁酸在小肠的上部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一部分被肠内细菌分解成游离胆汁酸,再从胆酸衍变成脱氧胆酸,醌脱氧胆酸则衍变成石胆酸,称为二次胆汁酸。被排泄到胆汁中的胆汁酸约有95%在小肠被重吸收回到肝脏,仍以结合胆汁酸的形式被排入肠内。不能重吸收的胆汁酸到达大肠,依靠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胆石症诊断技术进步迅速,推动了胆道外科的发展。随着胆石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新型胆石溶解剂,其应用将带来胆石症防治的革新。本文简要介绍日本近年来胆石症研究概况。胆石形成机制与溶石疗法按成份将胆石大致分为两类,以胆色素为主要成份者称为胆色素性结石,常存在于胆道中,且可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以胆固醇为主者谓之胆固醇性结石,一般在胆囊内,多无症状。两种胆石形成机制不同。1.胆色素性结石含胆色素30~40%,还含有胆汁酸、胆固醇、重金属,蛋白质、磷  相似文献   

5.
胆胰     
Ⅰ胆道疾病在胆道疾病方面,最近提出的讨论课题包括:经口胆石溶解疗法、胰胆管汇合异常与癌的关系、经内窥镜乳头切开术等。从日本国内的学会、讨论会来看,在第64届日本消化系统疾病学会上,举行了“胆汁酸专题讨论”;在第18届日本胆道疾病研究会上,进行了“经口胆石溶解疗法的现状和将来”的讨论。本文着重讨论胆汁酸代谢和经口胆石溶解疗法。在正常人的胆汁中,胆固醇和胆汁酸与卵磷脂结合形成微胶粒而溶解于胆汁之中。胆固醇胆石患者的胆汁被认为是由胆固醇过饱合的胆汁所组成。但是以后的报道指出,有些胆石症的胆汁,胆固醇并未达到过饱合状态;而某些正常人的胆汁,也可呈现过饱合  相似文献   

6.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一)溶石疗法属于胆汁酸制剂的鹅胆酸、熊脱氧胆酸作为胆石溶解剂用于临床,已有10年之久。前者300~600mg/日,后者500~600mg/日,口服。其适应证为:经排泄性胆囊造影胆囊能够显影;CT 检查无钙化,结石大小在15mm 以下(胆固醇结石)的病例。据报道,其有效率为40%左右。但须注意,采用上述疗法后,胆石虽可消失,然而复发病例占20%左右;如长期连续用此法治疗,还会带来肝功能障碍或导致胆囊癌的发生。(二)经皮经肝的非手术疗法1.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TCD):1972年高田等开刨了图象下直达穿刺法,1977年幕内等发明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法(US)后,使引流更易于进行。对于阻塞性黄疽或急性胆管炎病例是首选的疗法,效果良好。2.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此法系在扩张PTCD 的瘘孔后,将胆道镜直接插入胆管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超声波、X线和CT等影像诊断学的进展,胆石症诊断准确率迅速提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亦相继用于临床。本文就胆石溶解疗法和破碎疗法的现状概述如下。一、胆石溶解疗法 1.胆石药物溶解法:对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已广泛应用口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其机理是使胆固醇在胆汁中呈不饱和状态,并和结石接触,将结石表面的胆固醇作为微胶粒或液晶析出而使结石溶解。据报告,本法胆石完全溶解约20%,效果不甚理想。过去认为X线透过性结石,结石大而数量多和胆囊机能正常的结石为本疗法的适应证,其实这类病例效果差。为了提高溶石疗法的效果,用超声波对结石的性质进行鉴别,严  相似文献   

8.
肝内结石的治疗佐佐木睦男等近年来日本的肝内结石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2.0~2.5%。而肝内局限型(Ⅰ型)的比率却呈上升趋势,并且结石种类除胆固醇结石、黑色石等胆红素钙结石外也有其它结石。因此,临床表现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肝内结石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9.
GS-100经皮经肝胆石直接溶解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S-100经皮经肝胆石直接溶解疗法山元章生等一、直接溶解疗法的药物对于胆固醇结石的直接溶解疗法从19世纪后半叶就开始了。Waker,Pribram等试用了乙酸及氯仿等有机溶剂以图溶解结石。最近在欧美广泛地使用了Mono-Octanoin、MTBE。...  相似文献   

10.
脂质代谢异常症,是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浆脂质成分的异常高值或低值,以及在组织中各种脂质的贮留,如黄色瘤等。调节脂质代谢的脱辅基蛋白、脂蛋白受体和酶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对于由它们的缺陷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的病态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本文仅就脂质代谢异常的最新进展加以叙述。一胆固醇代谢异常1.脂蛋白代谢与胆固醇关于与来源于饮食的外源性胆固醇和体内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调节有关的重要因子脱辅基蛋白B(ApoB)的多样性以及脂蛋白受  相似文献   

11.
唾石散验例     
唾石(亦称涎石)是在唾液腺中出现的结石。唾石本身对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威胁,但却给日常生活带来麻烦。如果疼痛反复发作,久之还会导致神经过敏、头痛、头重、食欲不振,进而会发展成抑郁症、营养不良等。本例6~7年前左颌下部触及拇指大肿物。经耳鼻科诊断,为颌下腺导管开口部结石。摘出像蚕豆般大小的一块结石。后经X 线检查,发现仍有颌下腺结石残存。改用汉方治疗。  相似文献   

12.
经口胆石溶解疗法菅田文夫一、经口溶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最近,在部分学者中报导了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等粘液溶解物质有促进胆固醇结石溶解作用。然而,被广泛承认的通过经口给药的方法使胆固醇结石得以溶解的药物,不外乎熊去氧胆酸(UDC...  相似文献   

13.
胆石位于两肝管以上的肝内胆管谓之肝内胆石。作者1961~1978年在行外科治疗的1,452例胆石症中曾遇肝内胆石100例(6.9%),其中胆红素钙结石94例,胆固醇结石3例,余为脂肪酸钙(fatty acid—calcium)结石。作者将本症分为四型:Ⅰ型无胆管狭窄39例。Ⅱ型伴胆管狭窄61例,其中又分Ⅱ_a 伴肝内胆管狭窄13例;Ⅱ_b 伴高位胆管(左、右肝管及肝总管)狭窄22例;Ⅱ_c 伴低位胆管(胆总管)狭窄26例。结石分布:仅有肝内胆管结石22例,余者同时有肝内及肝外胆管结石;位于两叶内53例,左叶内3S例,右叶内12例。  相似文献   

14.
血脂浓度取决于合成与处理的平衡,现已知运动主要起处理作用,可降低血脂浓度。以下就运动与血脂、高脂血症的具体运动疗法予以叙述。一、运动与血脂众所周知,血脂的主要成分——胆固醇与甘油三酯(TG)分别与蛋白结合,以脂蛋白形式而存在。通过饮食而吸收的这些脂质以乳糜微粒(CM)形式转运到血中,TG被存在于脂肪组织或肌肉中的脂蛋白脂酶(LPL)分解,成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分别被摄入组织中,再合成TG,或作为能量利用。在此过程中,CM变成CM残骸,为存在于肝脏的受体所处理。此时被吸收的胆固醇便可抑制肝细胞合成胆固醇。  相似文献   

15.
脂质代谢     
目前国内外临床试验结果均证实血中总胆固醇(TC)浓度仅下降25%左右就可使心血管意外减少30%,但仍有70%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不能受到抑制。最近,又开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试验。在所谓代谢综合征中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等,及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已逐步成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2004年日本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强调强化降低TC浓度在改善代谢综合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钙代谢异常     
由于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alcitonin)、VitD的深入研究,有关钙代谢的探讨亦在迅速发展。除上述钙调节激素之外,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结合素(osteonectin)、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 factor,OAF)、偶联因子(couplingfactor)等因子对骨的再塑(remodelling)亦有重要作用;已明确钙调蛋白(calmodulin)为蛋白结合钙,此物质在细胞内传导机构上有重要作用,有关钙调蛋白的研究正在深入。临床上已证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  相似文献   

17.
一、乙醇代谢与肝损害饮入的乙醇由肠管吸收 ,主要在肝内代谢。乙醇在肝脏内 ,被胞质溶液中酒精脱氢酶 (ADH)和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 50 2E1为主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 ,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分解为乙醛。在通常状态下 ,上述酶中以ADH为中心而起作用 ;在慢性习惯性饮酒者则诱导P4 50 2E1 ,即变为较多的乙醇由P4 50 2E1进行代谢。相对而言 ,可以认为过氧化氢酶的乙醇代谢意义是不大的。然而近年来发现过剩的脂肪酸和某种药物 (例如安妥明等 )能以诱导过氧化物酶体 ,如此则亦不当否定过氧化氢酶在乙醇代谢中的意…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结石症是伴有激烈绞痛发作的疾病之一。采用一般的解痉镇痛药往往难以奏效。作者报告3例采用硬膜外阻滞、输液及利尿药(EID)疗法进行镇痛及排石的经验。病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0、58、19岁;右侧输尿管结石2例,左侧1例;均有肉眼血尿。疼痛发作时从硬膜外导管注入0.5%利多卡因6~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13年Anitschkow等成功地制作实验性动脉硬化模型以来,血脂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早已被人们熟知。近年来,高密度脂蛋白(HDL)作为抗冠心病保护因子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随着人们对脂蛋白代谢认识的深入,脂质与疾病关系的概念也正在变迁。以往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多重视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或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上,看来这种认识也未必完全正确,有愈来愈多的证据促使人们开始对以往治疗方法进行反省,有转变到设法提高HDL或HDL—胆固醇(HDL—C)浓度方面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脂质代谢     
近一年 ,临床上鉴定并报道有两种高脂血症致病基因。一是谷甾醇血症 ,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高胆固醇血症。在治疗领域 ,他汀类药物显示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短期预后的改善作用 ,其多方面作用的分子机制也逐渐被阐明。在基础研究中 ,核内转录因子引起的脂质代谢调控机制、胆固醇逆转运系统中AB CA1的作用、CD3 6的功能 ,以及它们与巨噬细胞等的关系 ,都是研究的热点。一、谷甾醇血症致病基因的发现谷甾醇 (sitosterol)血症是于 1 974年由Bhat tacharyya和Connor报告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脂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